
書單作者:謝雲中
非虛構類
#1
《劉擎西方現代思想講義》
書評:
耗時兩周斷斷續續讀完。書中重點講解了19位思想家的觀點,簡明、精要、通俗曉暢而不失嚴肅,以優美清晰的論述勾勒出一幅令人振奮的西方現代思想地圖。
閱讀本書的體驗,就像有位哲學王國的原住民,帶你展示了各城鎮最美妙、最獨特、最具标志性的景點——不是走馬觀花般漫無目的,也沒有夾帶私貨強行推銷,而是根據自身經驗,娓娓道來此處在王國版圖中的曆史風貌和目前适宜的觀賞角度,在你心中埋下“好想再來一次遍覽全景”的強烈願望。是以它也是一部隐形種草機器,我邊看邊列書單,期待明年能填上這個大坑。
#2
《漆黑清晨》
除夕當天讀完Suede樂隊主唱Brett Anderson的自傳,我在漫天喧嚣的鞭炮聲中漸漸入迷,被引領進那個癫狂、奔放、不合常理卻風情萬種的世界。能看到摯愛的音樂人講述自身的創作旅程和早年經曆,實屬賞心樂事。譯者作為山羊皮的忠實樂迷,文字風格頗得原作韻味,更為閱讀體驗增色許多。我不禁幾度出聲朗誦書中段落,似乎由此得以觸碰一個美麗的靈魂。
從前言起我就愛上了安叔的筆觸,溫柔、坦誠、滿懷深情,是以格外動人。他以一種誠實的自我剖析、獨特的敏感性和近乎嚴肅的文學性觀察、诠釋、記錄着這個世界。這本自傳不同于安叔唱腔的瘋狂、爆發力和情感流動,而是充滿了溫暖、柔軟、自省的情緒,就像是他寫給兒子的那首《Life is golden》——我最喜歡的一句是“我希望用自己的聲音、帶着自己的腔調,歌唱我的世界,縱然這個世界破敗、灰暗、肮髒、怪異,我仍然盡力唱出幾分優雅與詩意。”
#3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年度熱門書籍,無論是故事本身還是背後的心理學、社會學因素,值得讨論的地方都有很多。分享一些我的想法:
家庭暴力的重點首先是“暴力”,其次才是“家庭”。行使暴力象征着某種權力,它能使人在關系中處于更高的地位,獲得更優越的感受和更多資源,包括借由對他人的控制而獲得對自身的控制感。家庭暴力與其他暴力行為的差別在于,家庭代表了愛,而暴力代表了傷害。被施暴者從本該得到愛的地方得到了傷害,這将使人喪失對環境的信任感,甚至足以摧毀原有的認知體系。是以具有極強的破壞性。
家暴是會遺傳的。即使不在被家暴的範圍内,從小目睹家暴的場景,孩子也很容易學會某種規則,即“暴力=權力”。為了不做家庭中地位最下等的人,Ta甚至會模仿施暴者的行為,對被施暴的一方使用暴力。這種權力規則也将影響孩子長大後的人際關系,讓人在某些方面變得殘忍和扭曲,成為一種毒性因素。Ta無法和人建立充滿安全感的親密關系,不懂得如何溫和地表達愛,必須通過強迫和控制他人,使自己處于關系中的主動地位,才能感到安心。
在家暴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向施暴者認同。他們認同了施暴者的力量感,并相信這種力量可以幫助他們改變“受虐”的命運。同時,父母之間畸形的關系會讓孩子産生某種認知,即“愛可以容忍傷害”,是以會在一段關系中不斷試探他人的底線,以此作為對關系堅固性的确認。
受教育程度越高,便越有能力建立自己的道德規則和認知體系,越不容易受到家庭權力規則的影響。它是家庭暴力及其它創傷性經曆中的拯救性因素。教育意味着獲得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多元的價值觀,并是以打破枷鎖,重塑自身的精神世界。教育給人自由的可能。
對塔拉而言,大山不僅象征着過往的束縛,也是某種精神上的源頭。隻有在大山中,那些構成塔拉現有人格的傾向、規則和價值觀才能找到深刻的歸屬和共鳴。在大山之外,塔拉會感到孤獨、被誤解和失去寄托。
#4
《絕對笑噴之棄業醫生日志》
本書吸引我在地鐵上讀完的亮點在于:令人過目難忘的重口味醫療段子,名詞一大堆卻不影響閱讀的企業級吐槽,輕描淡寫的心酸和刻進DNA的幽默(此處心疼作者那位被放了999次鴿子的伴侶H),真誠、關懷又悲憫的醫者之心。
我們總是忘了,醫生也是人,有人的脆弱、人的脾氣和人的理想主義;我們應該知道,醫療系統不是人,英國衛生部長不做人。原版書名“This is going to hurt”,就像脫口秀的核心往往是悲劇,讀到最後還是忍不住難過了一下。
翻譯減半星(居然把作者的同性伴侶強行翻譯成異性,exo me?),短小的文體專為摸魚而生,加半星。
虛構類
《大師和瑪格麗特》
魔幻主義代表作。宛如一部哥特式的黑童話,光怪陸離,華美詭谲——不翼而飛的人頭和口吐人言的黑貓;詩人和文學家在精神病院的午夜含淚交談;沒有影子的總務協理伴着雄雞高唱慢悠悠飄出窗外;痛失所愛的複仇魔女倒懸着飛掠森林湖泊;極盡奢華的狂歡之宴上,身穿睡衣的魔王舉長劍豪飲;千年不變的皎潔滿月下,忠誠不渝的尖耳犬與久久凝望月亮的羅馬總督分擔同一個命運。
故事尾聲,曆經苦難、輾轉翺翔的疲倦之人們不無感傷卻毫無惋惜地啟程遠行,與大地的雲煙和城市的高塔告别。眼前是一條灑滿銀白的月光路,通向寬恕和永甯。如果說“怯懦是人最主要的缺陷”,那麼怡然的死亡一定是人最後的解脫,将一切不安歸于出生前的平靜。
比一般的俄羅斯文學更好讀。珍珠般順滑潤澤的描寫,啞謎般飽含隐喻的對話,過山車般跌宕刺激的劇情,帶着幾分調皮和諷刺的人物塑造,包裹着深沉嚴肅的核心和不露痕迹的規勸——天道好輪回,善惡終有報,光明和黑暗是一體兩面。魔力和神性的較量中,撒旦和耶稣的形象竟都顯得可愛了。
《絕叫》
“懷才者的自憐是天鵝的挽歌,平庸者的崩壞是野獸的絕叫。”最初是被副标題所吸引,但縱觀全篇,我認為陽子并不平庸——她天賦平平、缺乏意志、自尊不高、容易受騙,然而她也有一種抓住一點點“被需要”的溫暖就能活下去的奉獻精神,一種在黑暗土壤中掙紮着喘息向上的生命力,一種明明看見光亮卻不受之蠱惑、為之沉淪的近乎狠心的清醒。最終她不再感到被什麼所抛棄,在認清自身的無知和無能為力後獲得無限選擇的自由,并且找到了立足于缥缈世界的意義——對生存、戰鬥、争奪、給予的渴望。
作者的筆法很厲害,第二人稱的叙述方式代入感強,能對主角充分共情。媽媽、小金魚和神代都給人印象極深。前半本讓我想起《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和《82年生的金智英》,有種深深的無力感;後半部突然展開犯罪線,串戲到《末路狂花》和《天生殺人狂》。結尾驚豔。
《火星救援》
整個故事诙諧有梗,緊張刺激,是我這種一碰機械原理就頭大的人也能讀得津津有味的好笑程度。主角那種“遭遇危機-排查故障-提出方案-不斷試錯-完善細節”的解決問題模式永遠值得信任,宛如遊戲中打怪更新通關,讓人很有代入感又不至于提心吊膽。
主角是我見過最有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人,在火星贈送的108次重拳出擊下,依然能哭着吃洋芋笑着活下去,堪稱心理學史上的小強。閱讀過程中我腦中反複轉着兩個念頭——換成我是主角,這種情況下我在火星絕對撐不過兩天;還好我不是主角,我這輩子根本就上不了火星。
以及,有人把這篇當作航空航天科普文,而我讀完後沒記住任何實用技能,隻是再次鞏固了一個知識點:埃爾隆德會議。(我和NASA技術宅的唯一共同點是喜歡魔戒)
《黃金時代》
讀完開始反思我當年為何看不進去?那種清新蓬勃的生氣、自然不矯作的美感、超前時代的意識,吸引人一口氣讀到頭。在王小波眼中,性是本能,是和真誠的愛一樣強烈且美好的存在。他的語言流暢質樸,渾然天成,像山谷中茫茫的霧氣;他的故事深摯動人,回味悠長,像霧氣中那頭眼神濕潤的白水牛——個人的欲望和時代的荒誕,在這樣足以穿透虛無、直視真實的眼神面前,似乎也不算什麼了。
這是值得一讀再讀的經典,單是文中處處反諷的幽默勁和滿是靈氣的場景描寫就夠讓人喜歡上了,何況作者所表達的遠遠不止如此。順便安利B站up主“李好帥的黃金屋”,配合他的解讀王小波系列食用,風味更佳。
心理學類
《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
本書作者是一位正經曆人生低谷的心理治療師,同時也是一位人到中年的單身媽媽,書中她兼任了治療師和來訪者的雙重角色,以一段段咨詢記錄為線索,串起了幾個雖不如意但終有進境的人生故事。不得不說,類似歐文亞隆的心理診療類小說是我的閱讀超級舒适區。我沖破了戀愛後“一本書拖兩周”的難關,再次體驗了閱讀中的沉浸式和高效率,且時常能将閱讀照進生活,以自身經驗加速思考吸收。
讓我感觸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誠如李松蔚老師所說,“症狀是有功能性的”。你覺得痛苦卻無法改變,或許是因為這種痛苦能給你帶來某種好處,比如逃避責任和更大的難題。
你的憤怒有時隻是為了掩飾内心的恐懼,同時使你無法被隔靴搔癢的安慰所說服;而當你真正了解憤怒的源頭,或許就能更快地走出情緒。
情緒的松動往往來得突兀且奇妙,連你本人也無法預知,你的那層硬殼将在哪一刻被擊穿,讓你的整個靈魂發出震顫。書中最後幾章,治療室裡的來訪者們紛紛迎來了這一刻,看似莫名其妙,實則水到渠成——這一切源于持之以恒的積極關注和硬着頭皮迎接傷害/改變的勇氣,我為之深深贊歎和感動。
有位來訪者讓我印象深刻,甚至感到羨慕——年輕的朱莉在新婚之際罹患癌症,一次次被悲劇性的小機率事件砸個措手不及。她沒有未來,但擁有幾近完美的過去。她希望自己的訃告上寫着:“朱莉·卡拉漢·布魯,享年三十五歲。她活着的每一天都被深深愛着。”
一次心貼心的坦誠交流,被毫無保留地看到,被不加評判地了解,它能帶給人的意義和快樂是難以想象的。即使每次隻有短短一小時。
《熱鍋上的家庭》
來自家庭治療大師的工作實錄,讀來無比絲滑。分享幾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主題:
人對婚姻生活的誤解和期待。婚姻中的雙方傾向于将自身全部的精神重量寄托在另一個人身上,獲得性的滿足、浪漫的愛情、友誼的陪伴、安全感以及心理治療的功能,而期待落空将導緻關系終止。
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困境。很多時候,社會要求女性展現順從和犧牲,卻忘了告訴她們——“放棄企圖改變伴侶或從伴侶那裡獲得支援的想法,也許會是個嶄新的開始。你的世界将會以你為中心,而不再是對方。”是以,女性的自我意識覺醒和自我成長往往會導緻離婚。
關系中所隐藏的巨大張力。害怕付出和害怕獨立的人互相糾纏,無法滿足卻也無法分離,甚至因為害怕失去對方而刻意避免争吵——而一旦沖突被激發顯形,雙方暴露出的脆弱、痛苦、悲傷、挫敗感将是令人震撼的。
人固有的對溫情和關懷的渴求。無論是關愛的眼神、語氣或是肢體動作,“真正的關懷出現時,是絕對難以抗拒的。”
大師的善意、犀利和創造力。“必須擁有像做外科手術般留下鋒利切口的力量,來切開家庭的重重抗拒和逃避,揭示他們心靈深處不可名狀的痛楚,并激發他們巨大的潛力。”
家庭治療差別于個體治療的部分在于,家庭治療師對光是追求自我就能得到長久幸福的方式感到質疑,他們認為“自我”和“他人”之間的平衡才是人類最需要的。而我很難否認這一點。
其實今年還讀了好幾本關于家庭治療的書籍,包括《大師的手藝與絕活》和《循環提問》,每本都專業、豐富、精彩。這本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最強,适合非專業人士閱讀。
《是我把你蠢哭了嗎》
書中涉及衆多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知識,讓我有種重溫《普通心理學》的錯覺。但作者别具一格甚至有點惡趣味的幽默感和奇奇怪怪卻迷之生動的比喻,讓本書的易讀性大幅提升。
而除了一些似乎很實用的“糊弄大腦”小tips之外,我還記住了以下三點:
人的記憶常常會改進和調整腦中儲存的資訊,為的是讓我們感覺更好一些;
我們的大腦确實經常把“被喜歡”看得比“正确”更重要;
盡管我們的大腦有群居、友好的意願,但它太在乎維護認同感和保持内心的平靜了,若有什麼人或事對此造成威脅,它甯願讓我們做出不公正的對待。
雖然知道“人類的大腦就是這麼蠢”(麻煩、混亂、邏輯不通),并不能讓我們變得更聰明一點,但或許能讓我們别再因為自己的蠢而耿耿于懷了。從此告訴大腦:這鍋你逃不掉,我們得一起背。
《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
開年第一本,閱讀時總忍不住停下做回憶和對照。關于歐文·亞隆,我真的已經誇累了。如推薦語所言,“大師文字的光芒透過紙背照亮我的心”,“飲此醇酒實可度己度人”。想起導師說過“心理學家往往健康又長壽”,也想起《悉達多》裡佛陀喬達摩的形象——并不是指毫無缺陷,而是能達到且保持開放、真誠、積極、自洽的狀态,某種程度已接近圓融了。
本書結語使我深以為然:“治療師這個職業不但可以追溯到心理治療的創始者弗洛伊德和榮格,追溯到他們的先輩尼采、叔本華和克爾凱郭爾,還可以追溯到基督、佛陀、柏拉圖、蘇格拉底、蓋倫、希波克拉底,以及所有其他偉大的宗教領袖、哲學家和醫生。所有這些人關注并拯救着的是人類的絕望。”
影視類
##
《心靈奇旅》
和想象中一樣好。溫暖,動人,有趣而有力量。結局讓我想到曾在書中讀過佛陀的一句話:生命的意義這個問題不能教,一個人必須讓自己完全沉浸在生活的河流之中,這樣問題就不會存在了。
故事中,火花不是“人生的目标”,而是“生之向往”和“生之意志”——是棒棒糖的形狀和披薩的香氣,是地下通道的風将發絲朝天空揚起,是月光下乘着音樂駛入忘我之境,是銀杏飄落一刻心靈的悸動與歎息,是一個又一個平靜、孤獨卻圓滿的瞬間,是那些讓人不後悔活到現在、并且想要繼續活下去的分分秒秒。因為,活着的感受,本身即是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