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3歲就結婚?揭秘古代統治者如何“花式催婚”,背後原因讓人心痛

在我國,男性隻能在二十二歲之後結婚,女性隻能在二十歲以後才能結婚,早于這個年紀都是違背法律條文規定的,之是以有這樣的規定,是因為隻有達到這個年齡,才是最佳的結婚生育标準,心理上發育的相對成熟了,才能承擔起一個家庭的重擔。

而比起現代社會,古代大部分都是屬于早婚一族,《禮記》中就規定了,男性20,女性15,就可以準備結婚的了,十五歲,放現代都還是個未成年!更别說有的朝代在這個基礎上還根據當時的社會情況上下有所浮動。

一、古人的婚禮習俗:大司徒管理婚姻,遵從媒妁之言,三書六禮

在重視宗族親緣關系的古代,結婚并不隻是兩個人或者兩個小家的事情,事關兩姓宗族,《禮記》中寫到,"婚禮者,将合兩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在西周,統治者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秩序,特設立大司徒這個官職,專門管理婚姻制度,宣揚婚嫁禮儀。

13歲就結婚?揭秘古代統治者如何“花式催婚”,背後原因讓人心痛

《禮記》

古人十分重視男女之間的距離,未婚男女稍有牽扯是一件對名聲不好的事情,兩人結婚也要由父母長輩請專門的媒人上門說道,待大家都覺得滿意了,年輕男女才可稍作見面了解對方。聘者妻奔着妾,是說不經過媒人而互相有了牽扯,是名不正言不順,是私奔,不但女子自己的名節不好,女方家裡也是要被外人議論沒有教養好的。

古時候的人們講究嚴格的程式制度,結婚的時候必定要走完"三書六禮",少一樣都是不吉祥的。雙方大家長決定成全這門親事了,男子家裡交給女方家的聘書,寫明禮品的單子是禮書,結婚當天男子遞給女方的是迎書。六禮中,男子家裡的長輩請名聲好的媒人到女方家裡提親,這是納采,女方大家長覺得男子的家庭、德行等和自己的女兒相配,同意這門親事後,會将女兒的生辰八字交由對方,算算卦看看是否吉祥,這是問名。請示祖先後得到兩人是絕配,結合之後感情好,于家有益,這個過程是納吉。随後男方家人會把聘書、禮書帶到女方家裡,這是納征,再由男方确定好具體成婚的日子,問明女方家長的意見,雙方同意後便可以準備親事了,這叫請期。最後成婚當日,年輕男子來女方家裡接走新娘,這是最後一禮,親迎。

13歲就結婚?揭秘古代統治者如何“花式催婚”,背後原因讓人心痛

古代婚書

二、古代統治者的花式催婚:立法,收重稅,連坐父母

古代政府關于少男少女們結婚年紀的法律條文總的來說分為兩類,一類普遍性的法律,大緻規定一下可以開始準備婚嫁的年紀,第二類是突發性的規定,根據當時的社會穩定情況,是否有戰亂等原因來決定。

(一)不結婚?連坐父母親人

《墨子》中這樣寫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處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此聖王之法也。"聖王,指的是大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統治的時期,男子年滿二十,一定要結婚的,女子滿了十五,必須要嫁人,我們暫且不知道墨子口中的聖王時代是否實行這一的婚姻制度,目前現有的資料顯示,我們最早開始強制規定結婚年紀的時期是在春秋時期的越國,勾踐和吳王打仗,輸了,狼狽的回到越國,不甘心就這麼輸給了吳王,于是給自己列了一個十年計劃,這十年裡全國上下要把增加人口放在重要位置,女子年滿十七,還沒有出嫁的,按照規定她的父母會被判罪,男子年滿二十還沒有妻子的,思想教育未上升到國家利益高度,他的父母也是會被定罪的。

13歲就結婚?揭秘古代統治者如何“花式催婚”,背後原因讓人心痛

古代婚禮儀式:親迎

現代社會青年男女不願意結婚的,頂多飽受父母的365天不間斷的催婚之苦,在古代,要是到了年紀還不結婚,強制婚配都還算好的,嚴重的直接給你的父母判罪,将你全家老小降為罪人。

(二)收重稅,強制配置設定對象

公元前189年,漢朝皇帝下令,大于15小于30歲的還沒有婚配的女子,不好意思,你需要比普通人多繳納五倍的稅,那時候商人地位低,也隻需要繳納兩倍的稅,對到了年紀沒有出嫁的女子直接翻了翻,可見當時社會對未婚女子的不待見之深。

晉朝有規定,如果女子到了17歲還沒有出嫁,那麼國家就會強制給你安排一個丈夫,那就真的是盲婚啞嫁了,誰也不知道對方的人品、家庭關系怎麼樣,反正隻要性别是男就行了。

在我們熟知的曆史中,古代女子一貫早婚,現有記載中,女子結婚最早的年紀是13歲,放現代是國中都還沒有畢業,三觀都還在塑造的年紀,《周書》有載,公元273年,北周皇帝下令,"男子十五,女子十三,愛及鳏寡,所在軍民,以時嫁娶。"

就算是大唐,也免不了要求各地區的男子女子,到了年紀必須要結婚,不過到沒有強行配置設定對象。

(三)簡化婚禮儀式,鼓勵寡婦再嫁

男子娶妻,要去女方家裡下聘,同樣的,女子出嫁的時候會從家裡帶走父母給自己備下的嫁妝。古時候人們講究男尊女卑,嫁娶時男子的聘禮在一定程度上也要略重于女子的嫁妝,一是彰顯家族底蘊,二也顯得男方家庭對女子的重視,對這門親事的看重程度。女子的嫁妝種類繁多,從家具到文玩書籍,日用品,田産地契,甚至仆從奴婢,女子帶到夫家的嫁妝多寡,夫家能從嫁妝上看出女子在家是否受到父母的愛護,同時也能影響甚至決定女子今後在夫家的地位。宋代時,女子打一出生就要開始籌備嫁妝,可見嫁妝的重要性,也有很多老百姓因為家裡窮困出不起嫁妝,拿不出厚重的聘禮,導緻青年男子娶不到妻,女子遲遲不能嫁人。

13歲就結婚?揭秘古代統治者如何“花式催婚”,背後原因讓人心痛

古代結婚現場

為了提高社會上的結婚率,北周皇帝直接下令,大家應該要節儉起來,聘禮嫁妝這些心意到了就行了,一味的講究錢财多寡是不對的。

唐朝鼓勵早婚,鼓勵百姓多生孩子,為此大大提倡寡婦二嫁,在那時候對女子普遍苛刻,宣揚女子為丈夫守節到老的年代,政府鼓勵婦女再嫁。當然,這都是當時的統治者為了人口增加做的短暫妥協,當人口增加,社會局面穩定下來之後,這樣的政策也就随之取消了,究其根本,統治者并非是有意提高婦女地位。

三、戰亂導緻人口縮減,早婚增加國家人口,促進糧食增産

戰亂是人口減少的最主要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王朝初代統治者總是實行修生養息、鼓勵百姓早婚早育、甚至适當減少人口稅。人和土地是一個國家存在基礎,一個王朝的統治者,就算他擁有極廣的土地,但沒有人,那這塊地也守不了多久,遲早被人奪了去。 為什麼古人結婚年齡如此之早,有的時候皇帝還要強制配置設定對象,過了年紀不結婚的重罰?

13歲就結婚?揭秘古代統治者如何“花式催婚”,背後原因讓人心痛

古代戰争

(一)補充兵力的需要

吳越戰争中,越王勾踐輸了,但他并沒有放棄,勢必要再次和吳王一較高下,但因為之前戰争消耗了大量的兵力,軍隊士兵數量大減,要打仗也找不出那麼多人,于是勾踐下令全國人民強制婚配,生育下一代;南北朝時期國家更疊頻繁,各地政權如雨後春筍,華夏大地戰亂四起,到處是硝煙,北周皇帝為了增強國家的兵力,不得不下令強制年輕男女結婚,增加國内人口;唐朝的建立也是經過了不斷的征戰與殺戮,同樣面臨國家地廣人少的困境,是以太宗下令,要求年輕男女盡早結婚,或許比起越王和北周皇帝的四面楚歌,大唐的政權環境較為良好,是以倒也沒有強制配置設定對象。

南朝孝武帝時期,周朗向皇帝上書,華夏大地到處都在打仗,打仗就意味着人員傷亡,我們打了這麼多年,國内的人口不知道還有沒有以前的一半多,這樣下去不是辦法,百姓是否願意生養撫育下一代關乎國家的興盛和衰亡,我們必須要重視人口不斷縮減的問題,是以強烈建立皇帝下令,女子滿了15還不嫁的,父母連坐。

(二)維護社會秩序,增加國家賦稅收入

大漢初年,皇帝下令征收"口賦",征收對象是七歲到十四歲的年輕男子和女子,每人每年都必須要向國家繳稅二十錢,漢武帝時期,皇帝一度将起征點降到三歲。漢高祖4年,皇帝下令實行"算賦",十五歲以上五十六歲以下的,不管男子還是女子,一律征收賦稅,繳納的數量是口賦的5倍之多。

13歲就結婚?揭秘古代統治者如何“花式催婚”,背後原因讓人心痛

降生之喜

沒有人口,國家哪裡來的賦稅收入,是以統治者要求早婚早育。

孝文帝曾經到山西巡視百姓,看到很多百姓因為家裡貧窮娶不上媳婦兒,便下令将皇宮内的宮女嫁給這些百姓,既解決了宮裡大齡宮女的出宮問題,又解決了家裡窮娶不起妻子的社會問題。

(三)單一的農業經濟需要更多勞動力,對血脈傳承的重視

我國有曆史悠久的農耕文化,人們從原始社會發展到奴隸社會,從打獵吃冷食到學會刀耕火種,學會種植糧食,人們用自己的雙手,通過辛苦勞作下田種地來獲得養活自己和家人的糧食。在科技水準并不高的古代,不管是提高糧食産量,還是動員百姓開荒土地,都需要大量的人口,投入的人力越多,一定程度上決定着來年一個家庭的收成多寡,也愈發刺激了社會上人口的增長。糧食産出多了,國家才能愈發昌盛,統治者想要打仗才有餘力,這也是為什麼古代大多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政策,要将國民捆綁在土地上。

人口是最好的勞動力,不管是政治、經濟還是帶兵打仗,總要有人去做才能推動發展,地裡的糧食也需要人去勞動才能有所收獲,人越多,國家越富強。

古代醫療衛生條件落後,人們的平均年齡都不高,人到七十古來稀,換到現在,70歲上下的老年人到處都是。古時候的人們四五十歲已經算是高齡了,早婚早育也是為了能夠生育更多的人口。"成家立業",人們将成家放在立業之前,認為男子隻有成家了,才能代表這個人長大了,肩膀夠寬,足以扛起整個家族的責任。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古人重視宗族血脈的傳承,自然是越早結婚越早留下後代越好。

綜上:

統治者将百姓看作是生育的工具,強迫年輕男女結婚,甚至強制配置設定對象的做法是完全錯誤的,這是對他們身心健康的完全漠視,也是統治者冷漠态度的折射,統治者始終維護的是統治階層的利益,底層的老百姓隻是被奴役的對象。人們的身體從出生到發育成熟需要一個發展的過程,過早的強制年輕男女結婚生育,嚴重違背了自然的發展規律,這是封建社會的局限性、毫無人性的展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