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擊退日軍13次圍攻的中條山防線,為何成為“抗戰最大恥辱”?

中條山,起晉南永濟與陝西相望,東迄豫北濟源、孟縣同太行山相連,北靠物産豐富的晉南盆地,南下則是一馬平川的中原大地。特殊的地理位置,讓中條山成為拱衛西北、晉南和豫北的戰略要地,是以,自古以來無數統治者都會派重兵守護着這條山脈,以保家國平安。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為了保衛山西,護衛西北與中原,自1937年的秋冬之際,就調集重兵在中條山修築了堅固的防線。随着戰事發展,中條山防線也愈顯重要。

對中方來說,守住中條山,即可以此為根據地,瞰制豫北、晉南,屏蔽洛陽、潼關。進能擾亂敵後,牽制日軍兵力;退可憑險據守,積極防禦,配合整個抗日戰場。而對于日軍而言,為了達到“固華北、抑洛陽、窺西安”的戰略目的,中國軍隊的中條山防線成為急需解決的心腹之患。

擊退日軍13次圍攻的中條山防線,為何成為“抗戰最大恥辱”?

侵華日軍

于是,從1938年春到1941年初,已經侵占了山西大部分領土的日軍,針對中條山,先後發起十三次圍攻,但都被中國軍隊擊退。面對久攻不下的中條山,日軍決心實施“中原會戰”(也就是中條山戰役),集中優勢兵力,一舉擊潰中條山防線,全殲黃河以北的中央軍主力。

1941年5月7日,中條山防線外圍的日軍在航空兵的支援下,由東、北、西三個方向開始全面進攻中條山。盡管早有防備,但因種種原因,經過20天的戰鬥,中條山防線被徹底擊破,日軍僅以傷亡數千的代價,讓中國守軍損失了将近8萬人,其中4.2萬人陣亡,3.5萬人被俘。

中條山防線潰敗,而且還産生如此懸殊的傷亡比,讓中條山戰役堪稱“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此前三年,日軍久攻不下的中條山防線,為何今日如此不堪一擊,成為抗戰時期最大恥辱?除去武器裝備差距大的客觀原因,我們更應該從攻守雙方的戰前準備進行分析。

日軍方面:集結重兵,籌劃周密

在以往的十多次圍攻中條山戰鬥中,日軍主要兵力是負責封鎖中條山地區的第36、37、41師團,大約6萬人不到,而駐守中條山地區的國民黨中央軍則有将近26萬人。也就是說,中國軍隊四倍于敵人的兵力再憑借有利地形,方能守住中條山防線。

而日軍此番為拿下中條山,特意從華中戰場抽調第17、第33兩個步兵師團加入華北方面軍,再将關東軍第3飛行集團主力第32、第83飛行戰隊,調往運城、新鄉兩個機場展開,擔任空中配合。這還不算配合日軍行動的部分僞軍,此次中條山戰役日軍投入的總兵力就已達到10萬人,按照當時的戰力來講,十萬日軍完全有能力正面硬剛五六十萬中央軍。是以,從兵力人數來說,日軍為了攻破中條山防線,完全算得上是集結重兵。

擊退日軍13次圍攻的中條山防線,為何成為“抗戰最大恥辱”?

日軍集結重兵合圍中條山

除此之外,日軍為了配合對中條山的進攻,在發起“中原會戰”之前,當年3月就已經在中條山外圍發動豫南、上高等戰役,為向中條山的大舉進攻創造有利的戰役态勢。4月份,日軍采取頻繁征調,制造謠言等方式,讓國民政府做出日軍很可能是從濟源、橫臯大道會犯垣曲的判斷,成功地掩護了日軍以聞喜、夏縣向張家店為主攻方向的進攻部署。

在戰役即将開始前,日軍還派出多股特種兵潛入中央軍中條山防區,專門潛伏在守軍各級指揮部旁邊,目的就是在戰鬥打響之後,能夠迅速癱瘓中國軍隊的指揮通信系統。

可以毫不誇張地講,日軍在戰役前所做的準備工作是值得對手學習的!

國軍方面:臨陣換将,抽撤主力,補給匮乏,見死不救

相比于日軍,中條山守軍不僅備戰意識欠缺,更接連犯下兵家大忌。

中條山防區雖然在地理位置上屬于山西,但承擔防守任務的并不是閻錫山的晉綏軍,而是屬于衛立煌統領的國民黨中央軍。之前也正是在衛立煌的直接指揮下,中國守軍才連續十多次粉碎日軍對中條山的圍攻。然而,在此次中條山戰役開始前,衛立煌因為“親共”被軟禁在四川峨眉山,接替他指揮中條山戰役的是參謀總長何應欽。

擊退日軍13次圍攻的中條山防線,為何成為“抗戰最大恥辱”?

衛立煌

臨陣換将可以說是兵家大忌,這種決策會直接影響到軍隊的作戰。不同的指揮官都有屬于自己的戰術思想,衛立煌經營中條山期間,駐守在此的中央軍最多時達26萬,守住中條山就是衛立煌第一戰區的一項核心任務,長期的一線指揮經曆,也讓衛立煌對日軍進攻中條山的套路頗有心得。而何應欽接手後,本來就缺乏一線對日作戰指揮經驗,而且心思全放在反共上,他不僅沒有加強中條山防線,反而将中條山守軍主力,如号稱“中條山的鐵柱子”第4集團軍的全部,第5集團軍、第36集團等的一部分均被調出進行反共行動,這些精銳被調走後,導緻中條山守軍人數降到十六七萬。也正因為如此,使得此次戰役日軍從人數上對中條山守軍有了“壓倒性優勢”。

除了換将,抽調主力部隊之外,中條山的防線多為單線防禦,缺乏縱深,很容易被日軍各個突破。早在1939年,衛立煌與指導中國抗戰的蘇聯顧問就專門向蔣介石彙報,希望能盡快調整,隻可惜并未引起足夠重視,這個問題一直到戰役爆發前都未得到及時處理。而日軍正是清楚地看到這一點,才會提前用特種兵潛入中條山防區,破壞中國守軍各個防線通訊線路,讓中國防守部隊戰時隻能各自為戰,無法統一排程。

擊退日軍13次圍攻的中條山防線,為何成為“抗戰最大恥辱”?

國民黨中央軍

軍事部署上的錯誤,為中條山戰役的慘敗埋下隐患。補給匮乏導緻單兵戰鬥力羸弱,也是中條山防線不堪一擊的一個重要因素。連續三年,日軍對中條山地區糧食等物資進行瘋狂搶奪和破壞,同時還從外圍封鎖中條山,導緻中條山地區後勤補給困難。衣食堪憂而且缺醫少藥,使得中國守軍質異常虛弱,戰鬥力極差。本身作戰裝備差距就很大,如今後勤乏力,糧草彈藥緊缺,在敵人“優勢兵力”進攻下,怎麼能不一觸即潰呢?

不論是北伐,還是抗戰,國民黨内派系林立,勾心鬥角,始終嚴重制約國軍戰鬥力的發揮。中條山戰役爆發後,負責正面抵抗日軍進攻的第一戰區中央軍尚且做不到團結一緻,協同作戰,更何況毗鄰戰場的閻錫山部與胡宗南部,他們都采取隔岸觀火,作壁上觀,幾乎沒有做出任何增援行動。

擊退日軍13次圍攻的中條山防線,為何成為“抗戰最大恥辱”?

中條山戰役開始前,國軍部分兵力用來運送補給

總的來講,中條山戰役讓日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此前久攻不下的号稱“東方馬其諾防線”的中條山,不得不對日軍在戰前所做的充足準備工作給予肯定。而反觀守軍,始終躺在此前連續13次擊退日軍的功勞簿上,似乎認為中條山防線堅不可摧,産生了輕敵思想,面對強大的進犯之敵,在自身戰力堪憂的前提下,居然還臨陣換将,抽撤主力,有如此莫名的“自信”,焉能不敗!

中條山的失守,并非是國軍損失8萬多人如此簡單。由于國民黨失去了在華北戰場上最後一塊基地,從此無法繼續在黃河以北牽制日軍,使得日軍開始集中兵力對中共上司的抗日根據地進行空前大掃蕩,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是以陷入最艱苦的時期,這是典型的害人害己呀!

閑聊之中,錯誤難免,歡迎指正交流!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就地點選評論分享留言!還可以點選關注,聊聊咱們感興趣的那些事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