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韓戰争後,21名美軍戰俘拒絕回國,等待他們的是怎樣的命運?

1953年7月,伴随着“北韓停戰協定”的簽訂,長達三年的“抗美援朝戰争”宣告結束,伴随着戰争拉下帷幕,一系列的戰後問題有待商榷,僅就俘虜交換這一環節,雙方就進行了數次商讨,并最終達成了一緻意向以促進戰争的結束。

北韓戰争後,21名美軍戰俘拒絕回國,等待他們的是怎樣的命運?

在此期間,美國打着自己的小算盤,出台了一項政策“作為戰俘可以自由選擇被釋放後自己的去留問題,可以選擇回到自己祖國,也可以選擇留在願意接受自己的第三國家”。

美國出台這一項政策,其目的并不是表現美國的寬容與自由,當時台灣問題還并未得到妥善解決,這一政策無非是美國針對雙方俘虜,聯合台灣當局所進行的一項懷柔拉攏行動,隻是未曾想到其結果确是适得其反。

詹姆斯·喬治·溫納瑞斯

最終“21名美國俘虜拒絕回國,他們選擇繼續留在中國生活。”其中最為知名的便是老溫,溫納瑞斯了,通過了解其生平經曆,便可以差不多摸清楚戰俘們選擇留在中國的原因了。

北韓戰争後,21名美軍戰俘拒絕回國,等待他們的是怎樣的命運?

溫納瑞斯于1922年出生于小鎮上一個勞工家庭,作為家中兄妹四人的老大,在經濟大危機波及到美國,家庭收支困難時,他選擇在中學時期就打零工以補貼家用,中學畢業之後,他輾轉好幾個州都未曾找到工作,走投無路之時便報名參了軍。

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溫納瑞斯作為美軍的一名步兵在多個美洲國家與法西斯在戰場上正面對抗,後作為炮兵面對日軍的連番空襲轟炸他絲毫不懼,為美軍在二戰期間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戰結束後溫納瑞斯複員回國,奈何命運弄人,美國又一次爆發經濟危機,溫納瑞斯無奈又第二次參軍,兩個月之後便上了北韓戰場。

北韓戰争後,21名美軍戰俘拒絕回國,等待他們的是怎樣的命運?

中國人民志願軍進行的第二次戰役中,采用誘敵深入的計策,大破聯合國軍,就這樣,剛來北韓一個多月的溫納瑞斯成了中國軍人的俘虜。

“戰俘營”

說到戰俘營,很多人對其的印象便都是黑暗,慘不忍睹,可以說是臭名昭著,劣迹斑斑,在許多外國人的潛意識之中,一旦進入戰俘營,那無異于喪失了作為人的基本權利。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作為俘虜,即是失敗者,面臨的可能是無盡的侮辱和虐待。

但是溫納瑞斯在進入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戰俘營之後卻卻是外一幅景色,中國嚴格執行“日内瓦公約”的俘虜保護政策,給戰争中俘虜以應有的待遇。

北韓戰争後,21名美軍戰俘拒絕回國,等待他們的是怎樣的命運?

據溫納瑞斯回憶,他在戰俘營裡度過的兩年零八個月裡,沒有他們想象中慘不忍睹的侮辱,唾罵,體罰等現象。但是難免有不配合的現象出現,即使面對那些不好好配合的俘虜,中國方面也是以教育為主,最多也就關關禁閉,時間也不會超過一周。

對于他們身上所攜帶的貴重物品也并未剝奪,而是一一記錄在冊暫時保管,等離開之時全部歸還。

就當時的戰争情況看,中國人民志願軍所處的條件也是異常艱苦的,吃不飽,穿不暖,還要在極端條件下和敵人作戰,俘虜們也經常随着在槍林彈雨甚至狂轟濫炸之下東奔西跑,但是,盡管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中方依然給他們一份力所能及的保證。

北韓戰争後,21名美軍戰俘拒絕回國,等待他們的是怎樣的命運?

志願軍之是以在這樣極端的條件下仍然堅持保證俘虜的基本生活,不僅僅是由于中方優待俘虜的優良傳統,更多的是讓俘虜了解中方對俘虜最真實的态度,通過其本國公民的真實感受來回擊美國在國際上對我國肆意抹黑的現狀。

除盡可能優厚的生活待遇之外,中國人民志願軍還對溫納瑞斯等俘虜進行了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充分認識到美國發動戰争的侵略性。面對思想逐漸向志願軍靠攏的溫納瑞斯,被俘的美軍軍官不斷威逼利誘。

要求他馬上停止回國便可以受到嘉獎,否則回國後面臨的将是軍事法庭的聲讨,面對威脅,“老溫”并未選擇妥協,并堅持成為其中的積極分子,并最終與其他20人選擇在戰後居住中國。

北韓戰争後,21名美軍戰俘拒絕回國,等待他們的是怎樣的命運?

“老溫”等地“以後戰俘生活”

通過溫納瑞斯的經曆,我們基本能了解到21名美軍戰俘來我國生活的原因,說是戰俘,其實不如了解為我方中國人民志願軍用生命争取來的國際友人。

1954年21位“美國友人”在中方的安排下入住了太原省政府旁的一家小型招待所,甚至給他們安排了西餐廚師,并且安排了由紅十字會負責的漢語言文學等其他科目,自此,他們的生活井然有序的進行着。

即将畢業之際,其中一位叫“邁克爾.道格拉斯”的戰俘卻不幸染病去世了,人們按照中國的儀式對其進行了安葬,其餘人選擇了在中國“進廠上班”,如“老溫”可以說是重操舊業,分去了濟南造紙廠繼續從事勞工。

北韓戰争後,21名美軍戰俘拒絕回國,等待他們的是怎樣的命運?

還有選擇繼續學習的部分人則是被集中安排中文教育訓練後保送就讀大學,中央明确表明不能歧視他們,應當着眼于未來以禮相待。

伺候他們都有條不紊地過着各自的生活,後來伴随各種各樣的沖突開始傳回美國,我國始終堅持自願的原則,在他們希望回國時依舊不作任何阻攔,送他們回去。

美國則是捏造虛假事實,說我國對這些戰俘進行了洗腦,而後戰俘“威爾斯”也在其回憶錄中對美國此類做法進行抨擊和否認。

回國之後

第一批俘虜在學習結束後于集體農場進行勞作,并于北京生活一年半之後選擇傳回美國,而剛剛傳回美國不久,他們便遭到軍方逮捕,關押三個月後才将他們釋放,而且後續還要面對長時間的監視。

北韓戰争後,21名美軍戰俘拒絕回國,等待他們的是怎樣的命運?

對于美國人來說,他們等同于叛國者,後續思鄉心切而傳回美國的“戰俘”都要面對家鄉人員的敵視,甚至還要面臨政府多次逮捕。面對這一切,多數人選擇将自己 “銷聲匿迹”也有亞當斯一般昂首闊步于公衆視野,向人們大膽講述的人。

“老溫”則是每年自己“被俘”的日子與家人團聚慶祝,他認為這是自己得以解放的日子,他在中國濟南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度過了自己的漫漫餘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