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劉備之子劉禅的誤解更深,劉禅小名阿鬥,“扶不起”的阿鬥說的就是他,其實阿鬥“樂不思蜀”背後隐藏的是大智若愚。

圖:劉禅畫像
劉備死後傳位給劉禅。
劉備是怎麼死的?因為患了場大病。而這病是怎麼來的?是關羽、張飛雙雙被殺,進攻吳國又遭夷陵兵敗後氣出來的。可以說,劉備是被氣死的。臨死時,他心有不甘。
劉備退守白帝城,将附近的魚複易安“永安”(重慶奉節的夔州城,呆在永安城的永安行宮裡養病。據說劉備初患的是痢疾,但連劉備本人也沒有想到,可能合并感染他疾,病情急轉直下,很快病危。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正月,自知大勢不好的劉備,将丞相諸葛亮從成都招到永安。二月,諸葛亮釆到永安行宮。接下來就是“劉備白帝城托孤”一事。
圖:劉備白帝城托孤(奉節白帝城“托孤堂”蠟像)
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勝過曹丕十倍,定能安邦定國,完成統一大業。如果太子劉禅可以輔佐,就輔佐他;如果他沒有這個才能,你就取而代之。”
或許這是劉備看出了諸葛亮有代劉稱帝的意圖,或許是他肺腑之言流,真相已難以弄清楚,但卻為後世史家推測諸葛亮有二心,并非忠良之臣,留下了曆史口舌。諸葛亮聽後,心情應該是很複雜的,他流着淚對劉備作了如下的表态——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意思是,我會竭盡全力輔佐太子,忠心耿耿,死而後已。)
劉備下诏告誡太子,你與丞相共掌國事,尊重他要如同父親一樣。“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一千古名言,也是這個時候說的。
圖:諸葛亮畫像
當時,諸葛亮是與尚書令李嚴一起,接受了劉備的臨終托付。諸葛亮依承諾,扶助劉禅坐上了皇帝寶座。
劉禅(公元207-271年),字公嗣,小名阿鬥,劉備的太子,為甘夫人所生。建興元年(公元223年)五月,時已17歲的劉禅即位,尊吳皇後為皇太後,大赦天下,并改元,史稱“後主”。
劉禅當皇帝時還是未成年人,軍國大事先後全權委任于諸葛亮、蔣琬等人,“政事無巨細,鹹決于亮”。劉禅雖然有過和母親一起成為曹操的人質的經曆,但畢竟沒有劉備當年賣草鞋的磨練,未經過大世面。諸葛亮等朝臣在世時還好辦,在他們相繼去世後,劉禅把持朝政的弱點暴露無遺,成了“扶不起的阿鬥”。
有史家是以稱劉禅是“昏君”。《華陽國志》作者常璩便認為,劉禅不是中興的明君。這是比較傳統的史家觀點,近代名人孫中山也是這樣看,認為劉禅庸愚而沒有能耐。
圖:話劇版阿鬥(陳佩斯飾)
“阿鬥”成了沒有才幹者的代名詞,真實的劉禅,可能并非如此,諸葛亮便誇贊過劉禅:“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傳說甘夫人懷孕和劉禅出生時都有異象,預示劉禅不會是一般人物。這個傳說,被元末明初人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進行了文學化描寫:
“建安十二年春,甘夫人生劉禅。是夜有白鶴一隻,飛來縣衙屋上,高鳴四十餘聲,望西飛去。臨分娩時,異香滿室。甘夫人嘗夜夢仰吞北鬥,因而懷孕,故乳名阿鬥。”
諸葛亮扶佐劉禅11年,之後蔣琬、費祎(yī)相繼執政,劉禅又當了30年皇帝,前後41年。如此之長的時間,劉禅如果真是一位毫無能力的皇帝,早就被替代了。同一個皇帝,蜀國為什麼在前後期政局明顯不同,問題多多,重要原因在外部,曹魏在後面操蛋呢,急于滅掉蜀漢。
圖:電視劇版阿鬥(李鐵飾)
内部原因除了劉禅本人貪圖享樂、懶于朝政外,最主要的是讓宦官黃皓等奸人鑽了空子,諸葛亮未死時就提醒劉禅注意,要“親賢臣,遠小人”。黃皓取寵弄權,結黨營私,搞得連姜維這樣忠心耿耿的統帥都緊張。當然,在這事上劉禅是脫不了幹系的。《三國志》作者陳壽的評論較為客觀:“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
景耀六年夏天,魏國派西征将軍鄧艾、鎮西将軍鐘會、雍州刺史諸葛緒,分幾路同時攻蜀,發起了大規模的“夏季攻勢”。面對強敵,劉禅開始還大赦天下,改年号為“炎興”,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想一切可以想到的辦法,進行抵抗。但種種努力無濟于世,最後隻得采納了光祿大夫谯周的計策,向鄧艾和曹魏投降。
圖:滅蜀魏将鄧艾(電視劇《三國演義》形象)
投降的場面是非常凄慘的,劉禅用靈車拉去一口棺材,還把自己捆綁了起來,來到鄧艾的軍營前。後來孫吳國末代皇帝孫皓也“輿榇自縛”而降晉,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劉禅此舉的啟發。
鄧艾還算不錯,并沒有殺他,親自給他松了綁。劉禅帶來的棺材也沒有派上用場,鄧艾把那副棺材燒了,意思是你放心好了,魏國不會殺你。
後來劉禅一家老小被帶到了魏都洛陽,魏元帝封劉禅為“安樂縣公”,連降N級。
但劉禅的故事到此并沒有結束。據《三國志》注引《漢晉春秋》,有一次魏将司馬昭與劉禅一起喝酒,故意安排表演蜀地歌舞。劉禅身邊的人觸景生情,非常難過,但劉禅“喜笑自若”。司馬昭問劉禅,“頗思蜀否?”劉禅回答說,“此間樂,不思蜀。”由此誕生了一個成語——“樂不思蜀”,成了忘本者的代名祠。
圖:連環畫《樂不思蜀》封面
劉禅心裡真是樂不思蜀嗎?對此,筆者認為,在那種随時可能成為刀下鬼的環境下,既然選擇了生,而不是殉國,劉禅這樣做應該是裝瘋賣傻,是一種生存之道,适者生存,可以說是大智惹愚!
劉禅死于西晉泰始七年(公元271年),《蜀記》記載,死後谥号“思公”。埋葬在時洛陽故城内城西北角五裡處(今孟津縣境内),俗稱“阿鬥墳”。阿鬥墳恐早無蹤迹,即使有話,也是假的。
到底是否該給劉禅翻案?功過是非後人說,劉禅這位亡國之君死葬他鄉,令人噓欷。有詩人雲:“當年阿鬥墳前過,可見囚車挂淚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