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了紫禁城。他在北京城短暫停留後,攜帶家眷到天津日租界定居。
在離開紫禁城之前,溥儀已經把皇宮裡珍藏的大量古玩珍寶轉移到了宮外。這些東西,都是價值連城之物,變賣之後,得錢無數。是以,溥儀初到天津的時候,是個家财萬貫的富家翁。
但是,這無數财産竟然讓溥儀在短短數年内揮霍一空。這些錢都去了哪裡呢?

第一,被洋騙子欺騙。
溥儀離開紫禁城的1924年,正是軍閥混戰的時候,各路軍閥各自為戰,互相争搶地盤,放眼望去,一片烏煙瘴氣。
這時候,有小道消息傳出:洋人們為了自己的在華利益,不希望一片混亂,希望有一個一統群雄的人物,來做群龍之首。溥儀身邊的遺老們認為,隻有溥儀有這個資格。
在遺老們的影響下,溥儀做起了複辟夢,整日裡想着重返紫禁城。溥儀的複辟夢被很多洋騙子知道後,都紛紛登門,表示願意幫助他複辟,以得到溥儀的厚賜。
這些洋騙子中,最著名的要數沙俄軍官謝米諾夫。這個謝米諾夫,在國内犯了事兒,無奈之下逃到中國。沒想到,在中國卻搖身一變,成了沙俄的代言人。他拜見溥儀,聲稱自己可以回國四處活動,幫助溥儀達成複辟的願望。
溥儀一看有洋人幫忙,心花怒放,第一次見面就送給謝米諾夫五萬銀元,作為活動經費。此後,謝米諾夫又無數次得到溥儀的資助。
除了謝米諾夫外,英國騙子諾斯、奧地利騙子阿克第等人也是溥儀的座上賓,從溥儀那裡騙取了大量錢财。
第二,被身邊的遺老所騙。
溥儀到天津後,雖然是輕車簡從,但畢竟是末代皇帝,是以,身邊還留着一些“忠心耿耿”的遺老。這些人大都是當時的道德楷模,以“忠君愛國”著稱。
他們在溥儀身邊,時刻監督着溥儀。一旦溥儀有不合規矩的地方,他們就呼天搶地的“犯言直谏”,每當這個時候,溥儀都要用厚賜來打發他們,不然,他們就尋死覓活。
比如有一個老翰林胡嗣瑗,就通過這個辦法,從溥儀手裡“敲詐”了名貴狐皮大衣、祖母綠等無數珍寶。
第三,被女人們揮霍。
在天津時,溥儀有兩個女人,皇後婉容和妃子文繡。這兩位名媛到了天津後,很快就化身為時髦女郎,每日都揮金如土,出去購買衣物、珠寶等。
兩人互相攀比,互相嫉妒,花錢如流水一般,搞得溥儀毫無辦法。最後,由于溥儀偏袒婉容,導緻文繡登報與他離了婚,成為當年的一個大醜聞。
在上述三方勢力的合力“敲詐”下,溥儀很快就坐吃山空了。
溥儀身為皇帝,也有挨餓的時候
慈禧是非常奢侈、講究排場的一個人。她每頓飯都要擺上一百多道菜,實際上動筷子的也就三兩個菜,其他的都是倒掉了;她還專門養着奶媽,供她飲用人奶,目的是養顔;她上廁所用的馬桶,要由一個太監專門保管,如廁時要由好幾個宮女伺候着;她洗一次澡,要經過好幾道工序,用掉近百條毛巾。
與慈禧相比,末代皇帝溥儀的生活要“簡樸”很多——當然,這隻是相對而言。
溥儀的一頓飯,要擺上三十幾道菜。這三十幾道菜,是由禦膳房提供的。不過,由于要防備皇帝随時傳膳,是以,這些菜并不是現做的,而是提前做好的。如此一來,味道就欠缺了。
溥儀覺得不新鮮,是以,這三十幾道菜,他幾乎是一筷子都不動的。既然不吃禦膳房的飯菜,那他吃什麼呢?
他吃的是太後、太妃們送來的飯菜,每頓有二十幾道。據溥儀自己說,太後、太妃們都有自己的廚子,這些廚子的手藝,要比禦膳房的廚子高得多,是以飯菜更加可口。
盡管這樣,禦膳房的飯菜還是每頓必傳的。端上來,擺擺樣子,再原封不動地端下去。
溥儀進食前,都要先由一個太監把每道菜都嘗一遍,目的是防止飯菜裡有人下毒。這個負責嘗菜的太監,實際上就是溥儀的“替死鬼”。不過,滿清數百年曆史,還尚未發生嘗菜的太監被毒死的案例。
溥儀每頓的飯菜這麼多,肯定得吃個肚圓啊。且慢,溥儀其實也有挨餓的時候。
曾經有一次,溥儀吃闆栗吃多了,撐着了,身體微恙。這個消息傳到隆裕太後的耳朵裡後,隆裕太後就下令,取消溥儀的日常禦膳,讓他天天喝粥。
而且,粥的量也是控制着的。這可把溥儀餓壞了。他哭訴,但沒有隆裕太後的指令,沒人敢給他東西吃。
因為太餓了,溥儀還鬧出了很多笑話。
比如,溥儀在池邊喂金魚,太監們給他一個饅頭。結果,溥儀二話不說,就把本來當做魚食的饅頭填進了自己嘴裡。太監們趕緊奪過饅頭。
比如,有一回王公大臣們進貢了一些醬肘子,太監們擡着食盒經過的時候,被溥儀看見了。他上去就抓起一個大肘子,大口啃咬了起來,吃相極其難看。可惜,這個肘子最終還是被太監們奪了回去。
直到隆裕太後下令,恢複溥儀的日常禦膳,溥儀總算不用再挨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