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頭800萬賣傳家寶,文物局出價1萬被拒,轉身1800萬被故宮拍下

1995年10月初,北京瀚海公司正在舉行一場盛大的秋季拍賣會。

一名着裝樸素的東北老漢雙手握拳站在拍賣會一角,兩隻眼睛緊緊盯着正在拍賣的文物。

李老漢正是這件文物的主人,而他在此前已經向國寶局開出了800萬的高價被拒。故此,李老漢一氣之下決定走合法的拍賣程式!

600萬的高昂起拍價并未讓競拍的衆人退卻,連故宮文物處的處長梁金生也不斷地舉牌争奪,競拍價以驚人的速度上漲。

當競拍價達到令人震驚的1800萬時,有人站起來大聲說道:“不要争了,把畫留給故宮吧!”

(北京瀚海公司拍賣會現場)

最終,梁金生先生代表故宮以1800萬元的天價赢得這件文物。

那麼,李老漢與拍賣品之間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呢?故宮又為何甯願花費天價也要買到這件文物呢?

溥儀出逃,文物丢失

1932年,日軍在侵占東北三省後,迅速扶持溥儀建立了僞滿洲國。

日軍的侵略來勢洶洶,宮牆内歡歌笑語,宮牆外鮮血淋漓。

溥儀名為皇帝,實則是日軍傀儡,民族興亡全然不在他的眼裡。

皇帝的生活無比奢侈,溥儀除了吃喝玩樂,還會常常搜羅大江南北的名家畫作,宮殿内更是珍寶無數。

(溥儀舊照)

1945年,日寇投降,蘇聯帶兵進攻僞滿洲國,華麗的皇宮瞬間淪陷。

曾經的奢靡生活在炮火聲中煙消雲散,末代皇帝溥儀第二次退位,他隻能在日軍的協助下落荒而逃。

倉皇之際,溥儀依然命太監将許多珍寶偷渡出宮外,用于日後傍身所用。

一時間整個皇宮群龍無首,士兵、宮人四處逃竄。

(僞滿洲國遺址)

可在當時混亂的局勢下,那些珍寶哪是幾個宮人能全部帶走的?

本想将皇宮内的寶物如數帶走的溥儀在失了政權的窘境下,竟遭到一衆僞滿洲國士兵的争搶。

宮裡的名家字畫、金銀玉器被洗劫一空,溥儀帶出皇宮的珍寶隻有少部分被完整地儲存下來。

這些瑰寶皆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沉澱下來的珍貴曆史印記,它們的價值無法用金錢來衡量,大量的文物流失也給國家造成極大損失。

(曾經的僞滿洲國國務院)

其中,慈禧太後生前最喜歡的畫作,張先的《十詠圖》正是在這次動亂中不知所終。

1992年,東北的一名李姓老漢欲将自己的傳家寶賣掉,這個消息引來了國家文物局的注意。

原來老漢的祖上曾是僞滿洲國的士兵,當年溥儀出逃,皇宮内亂作一團。

衆多宮人、士兵眼看溥儀失勢,紛紛趁亂搶奪珍寶,這名李姓士兵也不例外。

推搡間,他竟意外拿到了一幅畫作,正是北宋張先的代表作《十詠圖》。

(溥儀在皇宮内生活的舊照)

這名東北籍士兵深知此畫的價值,偷偷摸摸地将它帶回家中,視之為傳家寶。

而這件遺落民間的文物,就這樣隐秘地“寄居”在了東北一隅。

直到90年代初,“傳家寶”到了李老漢的手中,《十詠圖》才再次重出江湖。

按說,,既然是傳家寶,就應該代代相傳,為何李老漢卻動了想要将之拍賣的心思呢?

出售不成,轉而拍賣

原來,李老漢在田地中耕耘了大半輩子,家中仍是清貧無比,自己的七個兒女也未有建樹。

他知道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又想給兒女留下一些财産傍身,這才想起祖上的傳家寶。

(李老漢賣畫)

而李老漢雖是農民出身,卻也知道這副字畫絕非凡品,為了将之賣出高價,便托人找到了一名文物鑒定師為這幅古畫估值。

師傅帶着工具來到李老漢家中,仔仔細細将這幅畫翻看、鑒别,随後神情凝重地告知他,此圖确是張先真迹,少說也要800萬元。

聽了鑒定師的話,李老漢喜上眉梢,因為這個價值大大地出乎了自己的意料。于是回過神兒後,他連連向鑒定師道謝。

而李老漢家因為鑒定師的到訪,他轉賣《十詠圖》的消息也迅速在當地傳播開來,各路富商和古文玩收藏家也紛紛想一睹其貌。

而沒過多久,國家文物局也收到了這個消息,于是也很快派人來到李老漢家協商,希望能将其收歸國有。

(張先《十詠圖》部分)

在與李老漢的交談中,他們熱切地希望李老漢能将這幅堪稱國寶的畫作捐獻給國家,而為了表示誠意,他們願意給出一萬元的收購價格。

面對價值不菲的古畫,區區一萬元李老漢怎能甘心。他牢牢記住了鑒定師的話,直接将《十詠圖》的價格定到800萬元。

這對于當年的國家文物局來說無疑是天價,專家們抱着一絲希望勸說李老漢,可他依然不肯松口降價。

無奈之下,文物局隻能暫時放棄收購《十詠圖》。

而許多蠢蠢欲動的富商聽聞800萬的高價後,也隻能望而卻步,紛紛離場。

看着前來買畫的人紛紛被價格吓退,李老漢也十分揪心,不禁心道:這副價值連城的畫究竟何時才能賣出呢?

難不成那個鑒寶師傅的話根本不可信,這幅畫不值800萬?

就這樣,在日複一日的期盼和自我懷疑中,三年時間轉瞬即逝,李老漢的身子骨也越來越差,可《十詠圖》卻依然被放置在家中無人問津。

正在李家人一籌莫展之時,有人給出了提議。

既然放在家中賣不出去,為何不将它放在名流聚集之地,競價拍賣呢?

聽到這個說法後,本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李老漢決定到北京放手一搏。

(故宮博物院)

于是夏末時節,李老漢舉前曳踵地帶着《十詠圖》推開了北京文物公司的大門,來到文物鑒定專家兼瀚海拍賣公司總經理秦公先生的辦公室。

他将畫遞到秦公面前,說道:“這幅古畫,我想了解他的價值,您給看看好嗎?”

本來每天來此鑒定文物的人不少,這個來曆不明的老人原本沒有什麼特别的,但李老漢手中那幅看起來年代久遠的畫卻引起了秦公的注意。

他将畫卷小心翼翼地鋪展在桌上,陳舊泛黃的紙張散發出了獨特的味道。

待到細細察看後,秦公突然一驚,他大概可以确定,這幅畫就是張先《十詠圖》的真迹。

消失了幾十年的文物突然出現,秦公發自内心的高興,手持放大鏡的手都開始不由自主地出現細微地抖動。

(故宮内的文物)

察覺到了秦公的變化,李老漢又一次發問道:“這幅畫是不是很珍貴?”

素來誠懇的秦公沒有多想,便将心中所想和盤托出,言語間盡是發現珍寶的興奮。

李老漢聽到答案,确定《十詠圖》的價值遠遠不止800萬,急忙将畫收起,想要匆忙離開。

秦公挽留不成,最後隻得到了李老漢的家庭住址,想着有時間在上門拜訪,他也希望這幅國寶能夠留在國家的手中……

曆經萬難,終回故宮

此後,秦公心中始終記挂着《十詠圖》,可眼看着李老漢再也沒有出現,他最終還是決定親自去拜訪。

而通過數次交談,秦公徹底了解了這家人的顧慮,那就是李老漢嫌賣的錢少,不夠7個子女下半生的開支。

面對李老漢的顧慮,秦公不厭其煩地将國家收購文物的相關規定一遍遍說與李老漢聽,并保證絕對不傷害李老漢的利益。

終于,在秦公和其他從業人員的勸說下,李老漢漸漸放下戒心,答應采用拍賣的方式将畫脫手。

然而,采用拍賣的方式将畫售出雖然是最為穩妥的方式,但李老漢擔心拍賣的結果不盡人意。

故此提出先交給他200萬元的押金,且不論拍賣成功與否,押金都不得退還。

而為確定畫作的真實性,秦公又一次請到了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書畫鑒定專家謝稚柳、劉九庵等人前來鑒定。

大家夥兒三番四次地翻閱古籍,将畫上的字迹一一比對,經過反複多次的鑒定後,再一次确定了這幅畫就是張先真迹。

(故宮博物院内景)

為了能讓《十詠圖》順利回歸,秦公決定答應李老漢的要求,讓拍賣程式得以正常進行。

而這場有着衆多國寶級文物的拍賣會也招來了海内外衆多知名的收藏家。

為了不讓文物落入他人之手,秦公他們也邀請了故宮派出代表參與競拍,國家文物局的上司也會莅臨觀看。

在一切準備就緒後,拍賣會定在了1995年10月5日。當時,得到消息的所有的競拍者一早便來到北京京廣中心等待,攝影師和服務人員也早已到位。

這次的拍賣會集結了1166件古玩字畫,近現代和古代的繪畫、書法作品占了大半。

(《十詠圖》拍賣現場)

而台上的《十詠圖》“端莊穩坐”,似乎已經預料到了未來幾個小時将會迎來怎樣的“血雨腥風”。

上午九點,主持人宣布拍賣會正式開始,所有人都将心提到了嗓子眼兒,随時準備與其他競拍者一較高下。

當《十詠圖》出現時,600萬的起拍價随着場内人員一次次的舉牌飛速飙升,故宮博物院的副院長楊新雙手交疊坐在競拍席上,眼神時刻跟随着梁金生手中的紙牌。

當時參加瀚海拍賣會的富商名流不在少數,故宮此次競拍也承載着巨大的壓力。

好在競拍的結果沒有讓人失望,當故宮出價1800萬的紙牌舉起時,在場的競拍者全部息聲。最終,故宮以1800萬元的價格收購了這幅《十詠圖》。

(故宮博物院遠景)

看着1800萬元順利拍出傳家寶,李老漢高興地合不攏嘴,對于自己7個子女的後半生也徹底放下了心!

那麼,這幅《十詠圖》究竟有着怎樣的魅力,竟讓故宮耗費如此多的時間和精力也要買回呢?這還要從張先本人說起。

價值幾何,還看古今

其實,張先作為北宋的婉約派詞人代表,一生所作詩詞衆多,地位可與大才子柳永齊名。

他與蘇轼、王安石等人也私交甚笃,還和歐陽修一同中了進士,得到主考官晏殊的賞識。

張先的詞作描寫男歡女愛之情的居多,也有一些關于士大夫詩酒生活的解讀,讀來隻覺得句子工巧、婉轉纏綿。

(遊客來到故宮遊覽)

雖說張先以詞人著稱于世,但在父親張維的悉心培養下,還畫得一手好丹青。

傳言在張先82歲時,曾去往南園垂釣遊玩,面對如此美景,他不由自主地想到父親也對南園之景的喜愛。

可惜好景猶在,親人卻已逝去。

垂淚感傷之際,張先又細細讀起父親生前所作的《吳興太守馬大卿會六老于南園人各賦詩》。

詩中意趣恬靜美好,張先為紀念先父,決定将詩中所繪之景躍然于紙上。

張先作畫期間閉門謝客,靜心研究父親的十首詩作,為突出“會六老”的重點,深思詩中之景的布局。

老頭800萬賣傳家寶,文物局出價1萬被拒,轉身1800萬被故宮拍下

(拍賣會場景)

已經82歲高齡的張先,終于在數十天後,将這幅通高52厘米、長178.7厘米的《十詠圖》繪制完成。

這幅人物山水圖,生動刻畫了幾位老人在園林宴賞時的閑适姿态。

畫面雖以南園遊賞為題,卻恰到好處地将花鳥、山水、農舍、台榭等景物與詩人當下的心境結合在一起,加以構思精巧的布局,使得畫面清新雅緻、氣韻生動。

除此之外,作者還将尋常人家勞作的場景與文人雅士的閑适生活融合在一起。

(乾隆皇帝及古代名家在《十詠圖》上留下的真迹)

是以,這樣一幅兼具藝術性、曆史性和生活性的作品,一出世便受到了同時期文人志士的追捧。

故而此畫流傳于世後,也一直是許多古文玩愛好者競相争奪的珍貴藏品。

南渡後,《十詠圖》無意間被賈似道收藏,南宋時期又流傳到周明叔手中。

其子周密也對此畫有詳細著錄,趙孟頫為它著有題詩《題先賢張公十詠圖》。

張先的孤品佳作一路輾轉經多人之手,早在明清時期流入紫禁城前,畫卷上便已留下孫覺、陳振孫、元顔堯煥、脫脫木兒等一衆名家的真迹。

(《十詠圖》真迹)

素愛印章的乾隆皇帝也在此畫上蓋下數枚章印,留下親筆題詩。

後來在清朝滅亡之際,溥儀将衆多寶物以賞賜弟弟溥傑為名偷偷運送到宮外,包括張先的《十詠圖》。

起初他将這些字畫藏品偷偷存放在長春僞滿洲宮的“小白樓”中。

但在抗戰勝利、僞滿洲國蕩然無存後,這幅畫最終還是流入了民間。

(大陸珍貴曆史文物)

而此次拍賣會,《十詠圖》能夠順利回到故宮實屬不易,它的價值也早已不是金錢能夠衡量的。

後記:

如今,距離《十詠圖》回歸祖國懷抱已經有26年之久,而它正被莊嚴地陳列在故宮博物館中。

《十詠圖》的回歸是中國人對曆史的肅然起敬,亦是在經曆歲月長河的不斷沖刷後,留存下來的獨特印記。

其實,每一件文物都是時代變遷的見證者、國家的寶貴财富,我們能做的隻是透過它們與那些曾經存在過的曆史靜默相對。

可時至今日,仍有許多文物不知所蹤,或許它們早已在硝煙彌漫的戰争中無聲消失,或許還在大洋彼岸被陳列在不知名的博物館中,又或許作為某個家族的傳家寶被隐匿在某處……

總之,衆多國寶的回歸之路,依然任重而道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