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末代皇帝溥仪的巨额财产哪里去了?皇帝为何也有挨饿的时候?

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他在北京城短暂停留后,携带家眷到天津日租界定居。

在离开紫禁城之前,溥仪已经把皇宫里珍藏的大量古玩珍宝转移到了宫外。这些东西,都是价值连城之物,变卖之后,得钱无数。所以,溥仪初到天津的时候,是个家财万贯的富家翁。

但是,这无数财产竟然让溥仪在短短数年内挥霍一空。这些钱都去了哪里呢?

末代皇帝溥仪的巨额财产哪里去了?皇帝为何也有挨饿的时候?

第一,被洋骗子欺骗。

溥仪离开紫禁城的1924年,正是军阀混战的时候,各路军阀各自为战,互相争抢地盘,放眼望去,一片乌烟瘴气。

这时候,有小道消息传出:洋人们为了自己的在华利益,不希望一片混乱,希望有一个一统群雄的人物,来做群龙之首。溥仪身边的遗老们认为,只有溥仪有这个资格。

在遗老们的影响下,溥仪做起了复辟梦,整日里想着重返紫禁城。溥仪的复辟梦被很多洋骗子知道后,都纷纷登门,表示愿意帮助他复辟,以得到溥仪的厚赐。

这些洋骗子中,最著名的要数沙俄军官谢米诺夫。这个谢米诺夫,在国内犯了事儿,无奈之下逃到中国。没想到,在中国却摇身一变,成了沙俄的代言人。他拜见溥仪,声称自己可以回国四处活动,帮助溥仪达成复辟的愿望。

溥仪一看有洋人帮忙,心花怒放,第一次见面就送给谢米诺夫五万银元,作为活动经费。此后,谢米诺夫又无数次得到溥仪的资助。

除了谢米诺夫外,英国骗子诺斯、奥地利骗子阿克第等人也是溥仪的座上宾,从溥仪那里骗取了大量钱财。

末代皇帝溥仪的巨额财产哪里去了?皇帝为何也有挨饿的时候?

第二,被身边的遗老所骗。

溥仪到天津后,虽然是轻车简从,但毕竟是末代皇帝,所以,身边还留着一些“忠心耿耿”的遗老。这些人大都是当时的道德楷模,以“忠君爱国”著称。

他们在溥仪身边,时刻监督着溥仪。一旦溥仪有不合规矩的地方,他们就呼天抢地的“犯言直谏”,每当这个时候,溥仪都要用厚赐来打发他们,不然,他们就寻死觅活。

比如有一个老翰林胡嗣瑗,就通过这个办法,从溥仪手里“敲诈”了名贵狐皮大衣、祖母绿等无数珍宝。

末代皇帝溥仪的巨额财产哪里去了?皇帝为何也有挨饿的时候?

第三,被女人们挥霍。

在天津时,溥仪有两个女人,皇后婉容和妃子文绣。这两位名媛到了天津后,很快就化身为时髦女郎,每日都挥金如土,出去购买衣物、珠宝等。

两人互相攀比,互相嫉妒,花钱如流水一般,搞得溥仪毫无办法。最后,由于溥仪偏袒婉容,导致文绣登报与他离了婚,成为当年的一个大丑闻。

在上述三方势力的合力“敲诈”下,溥仪很快就坐吃山空了。

溥仪身为皇帝,也有挨饿的时候

末代皇帝溥仪的巨额财产哪里去了?皇帝为何也有挨饿的时候?
末代皇帝溥仪的巨额财产哪里去了?皇帝为何也有挨饿的时候?

慈禧是非常奢侈、讲究排场的一个人。她每顿饭都要摆上一百多道菜,实际上动筷子的也就三两个菜,其他的都是倒掉了;她还专门养着奶妈,供她饮用人奶,目的是养颜;她上厕所用的马桶,要由一个太监专门保管,如厕时要由好几个宫女伺候着;她洗一次澡,要经过好几道工序,用掉近百条毛巾。

与慈禧相比,末代皇帝溥仪的生活要“简朴”很多——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

溥仪的一顿饭,要摆上三十几道菜。这三十几道菜,是由御膳房提供的。不过,由于要防备皇帝随时传膳,所以,这些菜并不是现做的,而是提前做好的。如此一来,味道就欠缺了。

溥仪觉得不新鲜,因此,这三十几道菜,他几乎是一筷子都不动的。既然不吃御膳房的饭菜,那他吃什么呢?

他吃的是太后、太妃们送来的饭菜,每顿有二十几道。据溥仪自己说,太后、太妃们都有自己的厨子,这些厨子的手艺,要比御膳房的厨子高得多,因此饭菜更加可口。

尽管这样,御膳房的饭菜还是每顿必传的。端上来,摆摆样子,再原封不动地端下去。

溥仪进食前,都要先由一个太监把每道菜都尝一遍,目的是防止饭菜里有人下毒。这个负责尝菜的太监,实际上就是溥仪的“替死鬼”。不过,满清数百年历史,还尚未发生尝菜的太监被毒死的案例。

溥仪每顿的饭菜这么多,肯定得吃个肚圆啊。且慢,溥仪其实也有挨饿的时候。

曾经有一次,溥仪吃板栗吃多了,撑着了,身体微恙。这个消息传到隆裕太后的耳朵里后,隆裕太后就下令,取消溥仪的日常御膳,让他天天喝粥。

而且,粥的量也是控制着的。这可把溥仪饿坏了。他哭诉,但没有隆裕太后的命令,没人敢给他东西吃。

因为太饿了,溥仪还闹出了很多笑话。

比如,溥仪在池边喂金鱼,太监们给他一个馒头。结果,溥仪二话不说,就把本来当做鱼食的馒头填进了自己嘴里。太监们赶紧夺过馒头。

比如,有一回王公大臣们进贡了一些酱肘子,太监们抬着食盒经过的时候,被溥仪看见了。他上去就抓起一个大肘子,大口啃咬了起来,吃相极其难看。可惜,这个肘子最终还是被太监们夺了回去。

直到隆裕太后下令,恢复溥仪的日常御膳,溥仪总算不用再挨饿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