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如此寫道:“衣裳不必太講究,但是禮貌十分重要。如果喝咖啡像灌開水,拿點心當飯吃,或者叉子勺兒叮叮當當地響,那就壞了。在英國,吃點心、喝咖啡是Refreshment(恢複精神),不是吃飯……”
提及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大多數人會想到封建專制、帝制複辟,也有人将清朝滅亡、民族受辱的原因歸咎于他的身上。但事實上,在清朝的封建專制走向衰落、民族受辱之時,溥儀尚且隻是一個年幼無知的孩童,并非是曆史的罪人。
少年溥儀心中亦是無太多朝堂政權之事,他有的更多隻是一個普通少年身上的稚氣和好奇。正如史料中所提及的,那時的溥儀對西方傳來的新奇事物十分好奇,頗有開放包容的心态。事實上,在溥儀的衆多喜好玩樂中,自行車是特殊的存在,為此,溥儀甚至還收藏了20餘輛自行車,那麼溥儀為何偏愛自行車呢?

一、退位的皇帝,好奇的少年
溥儀偏愛自行車當是與彼時清朝的處境有關。
1912年的1月1日,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黨派在南京成立了中華民國,而中華民國标志的正是清朝的徹底滅亡。在1912年的2月12日,由清朝皇太後隆裕代宣統皇帝頒布退位诏書,為大清帝國的壽命畫上了句号。
而此時距離溥儀登基不過是短短的三年,他還隻是一個六歲的孩子,就已然見證了一大清王朝的覆滅。但對于溥儀來說,并沒有太多的不同,因為皇帝的他是一個傀儡,尚且懵懂,而清朝滅亡後,他依舊可以依照民國政府提出優待清朝皇室的條件,繼續生活在宮中。
作為大清王朝的末代皇帝,盡管溥儀未有什麼政績,但卻注定了他所要肩負的責任。表面上的溥儀錦衣玉食,有着無數的榮華富貴,卻要付出他從小的自由。
衆所周知,清朝是清太祖及此後幾代皇帝在馬背上打的,因而馬背上的本事便是清朝宗室後背最必備的本事,作為統率的皇帝自然是要精通的。因而對于溥儀,滿朝的大臣和貴族依舊是認為必須掌握騎射技術的。
可溥儀并非是與之前受着傳統的滿族教育長大的孩子,他早早便接受了來自海外的西洋教師的教授,也見識過了西方先進的武器,自然是不願意費盡心思去學習威力不大的騎射。
因而,溥儀對于教授騎射的老師百般刁難,最終還是免去了騎射這一門功課。而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天性便是愛玩,盡管深知自己的身份和責任,他依舊向往玩樂。
溥儀雖十分不喜騎馬,但卻是對騎自行車十分熱衷,還一度做了許多令人驚訝的事情,且看溥儀與自行車之間的故事。
二、溥儀與自行車的故事
在說起自行車與溥儀的故事前,不得不一提自行車的來曆。
史料中最早記載的自行車是源于康熙年間,清朝的一位工匠家黃履莊潛心研制出了自行車,而他所制造的這種自行車便是由前後各一個輪子和手搖軸組成的。
在此後的100年左右,即是1790年時,法國人西夫拉克制作出了木制自行車。而在1866年時,清朝派出的第一個出洋考察團中,張德彜便提到了自行車。此後,随着技術的不斷改進,又有了腳踏車、單車等的别稱。
事實上,清朝與自行車淵源最深的便是溥儀了。
彼時,自行車剛傳入中國時,因為是人們的沒見過的新奇事物,因而傳播的範圍十分有限,大部分的使用者還是來自西方的傳教士。再加上自行車的費用頗貴,普通百姓無法消費,自行車便成了貴族們的玩具,而非是代步工具。
在1922年溥儀和皇後婉容的大婚典禮上,溥儀便有了第一輛自行車,那是堂弟溥佳贈與溥儀的新婚禮物,是一輛剛剛傳入中國不久的三槍牌自行車。
而溥儀第一次看見自行車便心生歡喜,對此溥佳曾有記載——“因他從未騎過自行車,看了十分高興,就開始練習起來。不料陳寶琛得知後,把我狠狠地申斥了一頓: ‘皇上是萬乘之尊,如果摔壞了,那還了得。以後不要把這些危險之物進呈皇上。他還勸溥儀不要騎,幸而溥儀并沒有摔傷,練了幾天就會了。”
當溥儀學會自行車的第二年,宮内剛好發生了一場大火,建福宮及其附近的靜怡軒、積翠亭、延春閣等地已然被燒光。溥儀不僅沒有重建宮殿,反而是在清理完之後建了一個簡單的運動場地,為的便是有騎自行車的地方。後來更是因嫌宮中門檻妨礙騎車的緣故,而命人拆除了多處宮廷的門檻,引來了隆裕太後和許多貴族的不滿。
可溥儀又怎會在意他們的不滿呢?在自行車上面,溥儀還有着很大的收藏欲望。據記載,溥儀一共藏有自行車二十餘輛,其中包括了英國“三槍”、德國“藍”牌、法國“雁”牌等著名牌子。 為了這些自行車,他還特意在禦花園绛雪軒中設定了一個車庫,專門存放他的這些自行車。
溥儀之是以收藏這麼多自行車,自然不是為了自己一個人騎的,騎車當然是有人陪伴才有樂趣。因而,溥儀又讓皇後婉容、婉容弟弟潤麒、以及自己宮中的妹妹們都一起騎車。可以說,在當時的紫禁城内湧起了一場騎自行車的熱潮。
那麼當時溥儀收藏的這二十多輛的自行車在如今有着什麼樣的價值呢?
三、價值連城的“古董”
先來看一看溥儀的自行車價格是多少。
據資料顯示,在1903年時天津進口的一批法國女式自行車中,每輛車的售價為84銀元,而按照當時的購買力計算,一塊銀元至少是要現在500元人民币相當的,也就是說當時的一輛女式自行車要值如今的42000元人民币。
足以可見,當時自行車的價值放在現代,已然是一個昂貴的奢侈品了。
這還隻是以貨币的購買力來衡量,事實上,從民國至今,許多自行車都有了收藏屬性,自然就增值了不少。而作為末代皇帝溥儀使用過的自行車,自然是更加價值不菲。
但彼時的溥儀并不知道日後的事情,他隻是享受着屬于他的最後榮光。
前面已經提到了,中華民國雖然成立,清朝已經宣告了滅亡,但是清朝皇室以及溥儀都并未遭受不好的待遇,反而是繼續住在紫禁城中,溥儀更是繼續受着遺老舊臣們的跪拜,故而才有他在自行車上的大手筆和任意妄為。
但是,這樣的好景不長。在1924年時,馮玉祥将溥儀在内的清朝皇室一同逐出了北京城,
十年後的溥儀依然對自行車情有獨鐘,而他卻已然不是那個愛玩的少年了。
一方面來說,溥儀對自行車的喜愛其實是與許多人的一般愛好别無二緻的,隻是他有着更多的資本,因而讓這個愛好成為了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也許一開始喜歡一件事隻是一個普通的愛好,但或許久而久之,也能夠成為自己密不可分的存在,事業或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
而另外一方面來說,彼時熱衷自行車的溥儀隻是一個愛玩的少年。那個時期的他并沒有什麼過錯他錯是錯在與日本人合作、成立僞滿洲政府助長日本人的野心,他的一生并非能夠用簡單的功過論定,需要人們更加全面地看待這位末代皇帝。
參考資料:《我的前半生》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