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智取威虎山》的朋友,想必對劇中“氣沖霄漢”的楊子榮很熟悉。這位革命英雄僞裝成土匪,潛入“座山雕”的老巢,與數百個土匪鬥智鬥勇。最終不費吹灰之力,就打下整個山頭。這一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
但很多人不知道,楊子榮這個人物其實是真實存在的。他來自山東,原名楊宗貴,楊子榮是他參加部隊前改的名字。劇中的這些事迹也并非胡編亂造,而是有真實依據的。他還因為傑出貢獻,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即使《智取威虎山》這部劇火遍大江南北,楊子榮的大名為全國人民所熟知,但他的母親直到去世都不知道他就是“楊子榮”,甚至還有人認為楊子榮去當了土匪,令楊母最終含恨而終。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為何沒有人知道楊子榮的真實身份?
楊子榮出生在山東的一個小村莊,他的祖祖輩輩都是地道地道的農民。那個年代,窮人想活下去都十分奢侈。他也因為家庭困難,早早就跟随父母到東北打工。這樣的經曆讓他從小便十分了解各行各業的“黑話”,并養出了一身“江湖氣”。
1945年,日本投降,楊子榮也在此時加入了八路軍,成為革命軍隊的一員。當時,為了鞏固東北根據地,黨中央決定派遣大批軍隊和幹部進入東北。楊子榮積極踴躍報名,跟随大部隊又回到了東北。因為工作積極,他也在當年得到組織準許,成為共産黨的一員
在部隊裡,楊子榮因為多年的社會經驗,僞裝能力特别強,部隊首長就将他安排到偵察兵的崗位上。當時東北地區時局混亂,魚龍混雜,土匪遍地。共産黨的軍隊來到這裡,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剿匪,還東北人民一個朗朗乾坤。
1946年,楊子榮所在的部隊趕赴牡丹江地區,負責該地區的剿匪任務。3月,該部隊決定向盤踞在杏樹村的土匪發起進攻。當時楊子榮已經是班長,他帶領一個班前往村西頭,負責封鎖出村道路。一旦包圍工作完成,部隊就将發射炮彈把村裡的炮樓拔除。
這時,意外發生了。楊子榮突然聽到村子裡傳來土匪的喝罵聲和婦女小孩的哭喊聲,村落中還有老百姓在!情況緊急,如果不馬上采取行動,一旦部隊發起進攻,槍彈無眼,這些老百姓很有可能死于炮火之下。
楊子榮顧不得自身安危,也沒來得及獲得上級準許,跳出戰壕,大喊不要開槍,我要找你們首領談談。楊子榮這一舉動十分冒險,這些土匪都是亡命之徒,對八路軍更是恨之入骨,如果這時有人開槍,他必死無疑。
楊子榮知道這一點,但他還是這麼幹了,因為他知道如果不試一下,這些老百姓絕對活不了。幸運的是守在村口的土匪也被楊子榮吓了一跳,下意識停止了射擊,任由他大搖大擺走進了村子。
楊子榮進入村莊後,這些土匪把他帶到了匪部。楊子榮開門見山,向這些土匪講明八路軍“繳槍不殺”的政策。可這些土匪都是不見棺材不落淚的滾刀肉,根本不會輕易投降。甚至還有幾個土匪拿起槍頂着楊子榮,說他擾亂“軍心”,要将他槍斃。局勢一觸即發,楊子榮命懸一線。就在這時,轉機出現了。
村裡的老百姓聽到楊子榮的聲音,知道八路軍來了,便壯起膽子走出家門,還有一些匪兵也露出猶豫神色。楊子榮見勢,趕緊轉換政策,不顧那些頭目的阻攔,大聲向匪兵喊話,告知他們村子已經被包圍了,如果他們繼續抵抗下去,就要用大炮将村子轟平。
楊子榮的話令這些匪兵心生懼意,紛紛丢掉槍放棄抵抗,一些要負隅頑抗的,也被走出門的村民們制止了。匪首色厲内荏,大聲呵斥也沒能阻止成功,眼見大勢已去,隻能選擇投降。
别看楊子榮在匪徒面前十分鎮定,等到部隊進村維持局勢後,他已經是後背濕透,後怕不已。他雖然隻用了五個多小時,便單槍匹馬收複了400多人,立下大功。但是這五個多小時,可以說是在鬼門關上走了一圈,驚心動魄程度無法想象。
此役之後,楊子榮跟随部隊進行了一年多的剿匪鬥争。到了1946年底,大部分土匪已經消滅幹淨,但在海林縣北部還殘存着一股規模不小的土匪團體,他們的首領人稱“座山雕”。這個匪首十分狡猾,十幾年的土匪經曆讓他搭建了極其隐秘的巢穴,幾乎沒有人知道他躲在哪裡。
為了麻痹土匪,楊子榮再次冒險,隻帶了幾個戰士便跟随土匪上了威虎山。“座山雕”十分狡猾,一路上安排了很多明哨暗哨,但是這并不沒有難倒楊子榮。一路上他做了标記,在他跟着土匪走後,這些哨點被八路軍全部拔除掉。
等到了土匪老巢,楊子榮确認了座山雕就在其中,便當機立斷,出其不意向其發起進攻。“座山雕”驚慌失措,急忙發出尋求救信号。此時,他絕望地發現原先布滿山頭的哨點沒有半點動靜,無人提供支援。最終,楊子榮成功将“座山雕”及手下全部活捉。
這一剿匪戰役中的突出表現,令楊子榮被部隊當成了典型。“智取威虎山”的故事也是以傳播開,改編成樣闆戲。
1947年2月,在海林北部的梨樹溝,有群衆反映附近有匪徒在活動。八路軍得到這一消息後,指令楊子榮所在的二團開拔,前往該地區剿匪。二團首長在接到指令後,決定先派一個偵察小分隊去探明情況。
最開始時,團首長考慮到楊子榮剛剛立下大功,就想着讓他休息,沒讓他參加這次行動。楊子榮得知這一情況後堅決請戰,最終還是加入了這個剿匪分隊。
到了梨樹溝,群衆向小分隊反映,這兩天土匪可能在鬧枝子溝活動。得到這一消息後,楊子榮便帶着大家迅速前往鬧枝子溝。在艱難搜尋幾天後,偵察分隊終于找到了一個冒着青煙的窩棚。裡面還有人在說話,經過辨認,楊子榮斷定這些人便是要搜尋的土匪。
楊子榮仔細觀察後,判定己方的人數占優,完全可以将這群土匪消滅。于是,他帶領戰士猛然踢開大門,包圍了這群土匪。但是沒想到,因為天氣寒冷,他們槍的撞針全部被凍住了,無法擊發。這時,屋内的土匪向外射出一槍,楊子榮左胸不幸中彈,當場身亡。
楊子榮的死,令人無比痛惜,更令人心痛的是,部隊想慰問他的家人,卻發現怎麼也找不到,甚至沒人知道他來自哪個地方。
這是因為楊子榮在參加部隊之前便不再使用自己的本名“楊宗貴”,部隊上根本不了解這一情況。而楊子榮的家人,也不知道他們的“宗貴”已經改名,是以即使《智取威虎山》這出戲火遍大江南北時,楊家人依然不清楚楊宗貴便是劇中的“楊子榮”。
他的老母親曾經多次到縣裡頭反應情況,要找自己當了兵的兒子,卻始終未能找到。更不幸的是楊宗貴僞裝成土匪的樣子,被村裡的人看到了,誤以為他到東北做土匪了,便取消了他們家的軍屬身份。
楊母不忍自己兒子一輩子背上土匪身份,不斷地進行上訪,這才摘掉了這個帽子。可楊宗貴在哪裡,還活着嗎,沒人知道。
直到1974年,楊子榮便是楊宗貴的事情才被最終确認。但是這時,他的母親和妻女早已離開人世。他的母親生前最喜歡看的劇便是智取威虎山,可是他的母親永遠也不會知道,他的兒子并不是别人口中的土匪,而是頂天立地的大英雄。
在中國,還有很多為了新中國成立付出寶貴生命,卻默默無聞的無名英雄,他們為了國家,為了民族,舍生忘死,他們不為名,不為利,他們是真真正正的英雄,是我們需要學習的榜樣。
文/樂宇
參考來源:《傳奇英雄楊子榮》,王豔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