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封書信寄送85位院士“中國院士之鄉”紙短情長話傳承

作者:MtimeTime.com
百封書信寄送85位院士“中國院士之鄉”紙短情長話傳承

孩子們在盤子上手繪甯波風景寄送給院士 施英供圖

中新網甯波1月15日電(記者 李典)長長來信中,稚嫩的筆觸一筆一畫寫下“我們想成為像您一樣的科學家”的高遠志向;深情回信裡,寄托着甬籍科學家對家鄉孩子的殷殷囑托。

新春将至,百餘封來自“中國院士之鄉”浙江甯波的書信被寄往了全國各地。信件由甯波的孩子們所寫,它們的目的地是85位甬籍院士的家。

百封書信寄送85位院士“中國院士之鄉”紙短情長話傳承

孩子們為院士親手制作的新年禮物 施英供圖

甯波院士數量達121人,位居中國同類城市之首。時至今日,在世的甬籍院士有85位,每年聯絡慰問院士已是這座城市多年的慣例。疫情多點散發之下,“見字如面”的信件成了此次遙祝君安的載體。

來自鎮海中學天文社的楊亦琛、許儒韬給中國科學院院士、制導與控制專家包為民寫了一封信。其緻力近四十年的制導與控制技術,是支撐中國航天發展的重要領域之一。2016年,在首個“中國航天日”,包為民回到家鄉點燃航天科普火炬,為“仰望星空航天俱樂部”正式授牌。

天文夢、飛天夢,一直都在。通過甯波的包為民院士工作站,楊亦琛、許儒韬選修了《無人機系統原理導論及應用開發》《電路分析基礎》等課程。2021年,兩名小夥子拿到了一塊業界公認難度系數很高的國際天文與天體實體奧賽金牌。

百封書信寄送85位院士“中國院士之鄉”紙短情長話傳承

院士回信并為孩子寄送書籍 施英供圖

楊亦琛告訴中新網記者,正是包為民所說的“勇于探索從‘0’到‘1’的自主原創,有志于勇闖無人區,敢為天下先”的科研創新精神,一直鼓舞着少年們在追夢的路上“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坐得住冷闆凳”。

“我在信上畫了王建宇伯伯設計的‘墨子号’衛星,還給王伯伯敬了禮。”甬籍科學家王建宇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光電技術專家,今年10歲的海曙中心國小學生嚴繡文對這位院士伯伯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大冬天要背着重重的行李,步行二三十裡地去餘姚上學,“我也想成為一名科學家。在我心裡,王伯伯就是我學習的榜樣和努力的目标。”

和書信一起送去的,還有來自家鄉特有的禮物。虎頭工藝品、甯波風景瓷盤、家鄉舊影照……“孩子們精心準備的禮物,既希望院士們能夠睹物而念鄉,也是想讓他們感受到家鄉從未忘記他們。”甯波市科學技術協會秘書長施英如是說。

今年92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武器工程專家徐志磊收到孩子們的來信後,很快便回了信。“希望你們從小開闊眼界,學習更多内容。”他勉勵家鄉的孩子要珍惜當下的學習條件、生活條件,要感恩祖國、學校老師和父母。“下次來甯波時,我會來你們學校看看你們。”老人質樸而誠懇的話,讓孩子們備受鼓舞。

中國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學專家陳劍平在回信中,講述了神舟十二号載人飛船乘組三名航天員、東京奧運冠軍楊倩和身殘志堅的農村小夥陳茲方的故事,和家鄉的學子們探讨“成功”的話題。

陳劍平說,自己給後輩們講這三個故事,是想讓大家看到:成功不是由外界定義,而是自己内心的标準;成功不是閃亮的那一刻,而是背後漫長歲月裡的孤燈長明;成功不是哪一點做得好,而是把自己的一輩子當成整體去規劃。

“人生很長,希望你們學會用一種積極進取但豁達樂觀的心态去認識成功,認識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句話,娓娓道出甬籍科學家回信家鄉學子的意義,亦是将一代代科學家的成長經驗和科學精神,薪火相傳于“Z世代”。(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