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毛嘞,吃熱的”蠶豆大王吆喝聲背後,老合肥都不知道的傳奇故事

作者:合肥交通廣播

上世紀80年代,40多歲的黃家源騎着三輪車、頭戴三角帽,開始了成為“蠶豆大王”、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第一批“萬元戶”的傳奇之旅。時至今日,城隍廟一帶他賣蠶豆特有的吆喝聲“一毛嘞,吃熱的”已然成了老合肥人獨特的記憶。

“一毛嘞,吃熱的”蠶豆大王吆喝聲背後,老合肥都不知道的傳奇故事

影響深遠的吆喝“一毛嘞,吃熱的”

黃家源當年為啥賣蠶豆?

這背後又有哪些傳奇故事呢?

且聽黃家源的女兒黃莉一一道來。

二進制四角錢淘得“第一桶金”

父親出生于1931年。爺爺家原是個大家族,解放初期和幾個人聯合組建了一家手工制鞋作坊,在上世紀50年代公私合營後和上海内遷合肥的企業組建成新的制鞋廠。父親一開始一直在鞋廠上班,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不安分”的父親從廠裡出來在家附近的安慶路糧站旁邊擺了鞋攤補鞋。

“一毛嘞,吃熱的”蠶豆大王吆喝聲背後,老合肥都不知道的傳奇故事

黃家源和侄子

補鞋的活并不是特别忙,閑不住的父親就想着能不能找點“兼職”的活幹幹。有一天他忽然想到了賣蠶豆。因為父親少年時代曾和家人在上海生活過,吃過上海的五香蠶豆,覺得味道非常好。于是,他就讓母親去糧站買了二十斤蠶豆,當時每斤的價格是一角二分。回來後根據自己的記憶加些作料放在鍋裡煮了後,第二天就邊修鞋邊叫賣蠶豆。不想引來不少人來買,特别是當時安慶路有所淮一小,學生放學一下子就賣完了。這也成了父親的“第一桶金”,而成本總共才二進制四角錢。

初嘗甜頭的父親第二天又讓母親去買蠶豆回來加工,并且一發而不可收。隻不過那時剛剛改革開放,人們的思想還沒有完全接受做生意這一理念,是以父親一開始還常常以修鞋為“掩護”,偷偷摸摸地賣蠶豆。隻是到後來買的人越來越多,常常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敢打敢拼的父親才徹底放棄了修鞋的工作,一心一意地賣起了蠶豆,并且立志要将自己的買賣做大做強。

“一毛嘞,吃熱的”蠶豆大王吆喝聲背後,老合肥都不知道的傳奇故事

黃家源老伴展示特别的帽子

讓人記憶的那聲吆喝

随着時間的推移,父親的蠶豆賣得越來越好,特别是上世紀80年代初合肥城隍廟建成後,父親“移師”城隍廟,有了專門的門面,生意更是越來越紅火。

在我的記憶中,那時家裡堆滿了蠶豆,幾間屋子全是,我們幾個姐妹都得睡在蠶豆上。其實,制作蠶豆是很辛苦的,自買來就需要用水泡着,夏天一天,冬天甚至需要三四天,父親淩晨三點鐘開始就要掌控火候煮蠶豆、放調料,連續煮上五六個小時,我們則每天幫忙粘糊盛蠶豆的紙袋子。而最辛苦的則是母親,每天幫父親不說,還要提前一天就開始篩、揀、泡蠶豆,是以還落下了隐疾。

當然,如此辛苦的工作勞動,還是換來了豐厚的回報。後來蠶豆一天能賣掉上百斤,我記得最多的一天賣了一千多塊錢,父親累得手臂都腫了,擡不起來。而我們真的是應了當下的一句話,“數錢數到手抽筋”,因為那時還沒有大額鈔票,大多數都是一毛兩毛零散的零錢,晚上回來必須一張一張整理好。

上世紀80年代有部熱播電視劇叫《濟公》,父親很喜歡看,特别喜歡濟公戴的那個帽子,于是他自己設計,請裁縫做了一個白色的和濟公差不多的三角帽。而正是這頂特别的帽子以及父親那一聲為了招攬顧客而喊出的獨特的“一毛嘞,吃熱的”吆喝聲,成為了父親合肥“蠶豆大王”的标志。而我們家也成了合肥最早的“萬元戶”。隻不過一開始父親擔心别人說閑話,平時吃魚吃肉改善點夥食都是在家“偷偷的”,我們五姐妹吃穿和其他家庭并沒有什麼差別。

父親不是一成不變的人,而且很有生意頭腦,在賣蠶豆後,他又開始在城隍廟做炸幹子、炸串子、八寶粥甚至開始做快餐,這些小吃都開啟了合肥的先河,成為衆多小吃在合肥的先驅者,是以在1987年10月舉辦的首屆合肥市傳統風味小吃展銷會上,還獲得了傳統風味小吃展銷一等獎。

随着時代的發展,物價變得越來越高,父親賣的蠶豆也由一毛錢改成了一塊錢,三輪車也變成了小貨車,但是生意并沒有是以受到影響。

影響深遠的“蠶豆大王”

在我們及一些了解父親的人眼裡,父親不僅有勤勞節儉的精神,更多的是他誠信善良的品質。比如說,煮蠶豆的油,父親都親自去油廠買;而父親在做生意時多給蠶豆是經常的事情。

是以,父親生意紅火,個人的人格魅力起到很大的作用。有時父親接受電視台采訪或者有事離開一小會,我和母親代替他去賣,結果竟然賣不出去,顧客已經到了“認人不認東西”的地步。蕪湖的一個姓孫的小夥通過報紙聯系到了父親,做了父親的學徒,之後一直沒有分開單獨去做,現在看來應該是父親魅力使然吧。

因為父親的蠶豆有風味、用料好,帶孩子去城隍廟逛的家長都舍得花上一角錢給孩子買上一份。這樣父親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不僅合肥市民排長隊買父親的蠶豆,不少外地人也慕名來買,甚至還有外國人。有位外國人嘗了父親的蠶豆,大加贊賞,并且提出想找我父親合作,把父親做的蠶豆賣到國外去。

父親知名度高了之後,我們五姐妹都跟着“沾光”,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出門回頭率極高,都說是“萬元戶”的女兒。接踵而來的便是廣告和請求贊助。那時父親真代理了淮南生産的一個品牌的味精,我們時常能在電視上看到父親也是一件很自豪的事。而對于慕名而來的一些請求贊助的公益事業和活動,父親總是有求必應,總想着多回報社會。

雖然是半路起家,但父親對蠶豆一直有着一種摯愛,雖然中間做過一些别的小吃,但一直沒有放下他的蠶豆。即使在去世的前兩年,眼睛都看不清了,還患上了糖尿病、腎衰竭,但父親都一直堅持了下來。直到2003年離開我們。

“一毛嘞,吃熱的”蠶豆大王吆喝聲背後,老合肥都不知道的傳奇故事
黃家源傳統風味小吃榮獲一等獎

要讓最早創業者走出曆史

父親除了是“蠶豆大王”外,還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學過平劇、二胡和黃梅戲,還曾經受邀參加過安徽電視台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隻是随着2003年父親去世後,他那帶有特色的蠶豆和富有特點的“一毛嘞,吃熱的”吆喝聲漸漸成為人們對這個城市的一種記憶。我以前曾經營一家私房菜,每桌都贈送一盤我從父親那學做的蠶豆,反響特别好,不少人都說這是熟悉的味道,是在回味一種經典。

現在的城隍廟街區,市民和遊客朋友可以欣賞到一批嶄新的城市文化雕塑,其中就有父親“蠶豆大王”的雕塑。我們還有一個想法,把父親的故事寫出來,讓合肥改革開放後最早的一批創業者走出曆史,進入到人們的視線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