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鎮守了黃河1千多年,重40噸山西鐵牛,源于唐代至今完整

黃河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母親河,數千年過去了,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雖說近些年來黃河泥沙擁堵嚴重,在古人眼中,黃河是作為交通樞紐的存在,黃河上有許多著名的渡口,位于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城外的蒲津渡就是其中之一,在公元541年的時候,這裡就架起了第一座浮橋,名字叫做連舟浮橋。在唐朝的開元年間,蒲州成為了盛唐的六大雄城之一,唐玄宗更是下令,在此修建著名的蒲津橋和唐開元鐵牛,這是盛唐鼎盛國力的縮影。

鎮守了黃河1千多年,重40噸山西鐵牛,源于唐代至今完整

工程龐大的蒲津橋,造型精美的四鐵牛

蒲津橋建成于唐朝開元年間,以船充當基底,橋面鋪上木闆,整座橋全長達到360米,在古代是一個十分龐大的工程。四隻約40噸重的鐵牛,更是雄踞在黃河兩岸,充當大橋的索樁,大橋以鐵索為鍊,承受橋體的重力,将大橋牢牢固定。此橋更是黃河上存在的第一座固定鐵索浮橋,至此,黃河天塹成為了康莊大道。

鎮守了黃河1千多年,重40噸山西鐵牛,源于唐代至今完整

充當索樁的四隻鐵牛更是造型精美,每隻鐵牛都有1.9米高、1.3米寬,整體長度更是達到3米,單隻鐵牛的重量達到40餘噸。在四隻鐵牛的旁邊,分别有一個鐵人,取維維、蒙、藏、漢力士為原型,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看着他們仿佛穿越了千年,回到了盛唐。這四隻鐵牛更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曆史最長、重量最大、工匠技藝最高超的曆史文物。

鎮守了黃河1千多年,重40噸山西鐵牛,源于唐代至今完整

浩大的工程彰顯唐朝氣象,守護着中原關口

據曆史專家考證,蒲津渡兩岸的鐵牛、鐵人、鐵山和七星鐵柱,是黃河兩岸的群眾現場鑄造的,以"小高爐"現場鑄造,在古代沒有機械幫助的情況下,一次性澆鑄成型。這些工程,耗費大概800噸鐵,在當時的唐朝,占據全國産鐵量的80%,可謂是傾全國之力,如此巨大的工程量,在現代的人們看來同樣是歎為觀止。

鎮守了黃河1千多年,重40噸山西鐵牛,源于唐代至今完整

蒲津橋建造完成之後,在百年的時光裡,成為了連接配接山西、陝西、河南的重要紐帶,使用時間達到了500年之久。不幸的是,在唐朝初年的時候,此橋毀于戰火之中,在明朝的時候又重新啟用了将近一個世紀之久,直到不久前的清朝時期,才被完全廢棄。

鎮守了黃河1千多年,重40噸山西鐵牛,源于唐代至今完整

見證整個唐朝盛世,近代重新面世

在上個世紀的時候,因為黃河河床淤積,鐵牛曾經消失過一段時間。在1988年,當地有關部門組織了上百名勞工,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日日夜夜在黃河河灘勘探,終于是鐵牛重新面世,這一面世,因為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

鎮守了黃河1千多年,重40噸山西鐵牛,源于唐代至今完整

這座見證了唐朝盛世的大橋,如今已被開辟成"蒲津渡遺址文物博物館",供遊客參觀。當地還在原址建立起一座複制的浮橋,雖然當年的繁華盛唐已經不在,但站在橋上,依舊能讓人遙想當年大唐兵強馬壯、繁華開放的盛況。

如果有機會的話,你想來這裡參觀一下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