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法拉利和福特都是配角

作者:8分電影
法拉利和福特都是配角

當法拉利失敗,馬特·達蒙和克裡斯蒂安·貝爾聯手獲勝時,這部電影應該已經開始結束。

沒有驚喜,有些失望。

《速度之王》的英文片名是"福特訴法拉利,福特vs法拉利,兩位主角都站在福特一邊,而這場終極之戰的結果早已失傳。

如果您不熟悉勒芒 24 小時耐力賽,您甚至可能感覺不到比賽的激烈程度。因為勒芒不像《極限風吹拂》中的F1比賽,沒有具體的分點,比誰能堅持更長時間,跑更多的裡程,《極速大王》的決鬥就稍微不那麼激烈了。

隻有對曆史背景有深刻了解的觀衆才會意識到,當福特的中獎票在手時,真正的高潮才剛剛開始。

法拉利和福特都是配角

故事從1959年勒芒24小時耐力賽開始。卡羅爾·謝爾比(Carol Shelby)成為第一位駕駛英國阿斯頓·馬丁(Aston Martin)赢得比賽的美國人。

法拉利和福特都是配角

但實際上他并不是第一個,1958年勒芒冠軍也是美國人,美國車手菲爾·希爾(Phil Hill)代表法拉利。值得注意的是,菲爾·希爾在電影中也代表了福特。

法拉利和福特都是配角

阿斯頓·馬丁的DBR1賽車确實是那場比賽的冠軍,他們設法阻止了法拉利的連勝,并取代了捷豹,幫助英國車隊重返賽場。但它也成為阿斯頓·馬丁,甚至是勒芒賽道上的英國賽車歌曲。

謝爾比也因為心髒病發作在1959年宣布退役,而《速度之王》就是根據真實的曆史改編的。

法拉利和福特都是配角

故事的高潮是1966年勒芒24小時耐力賽。這是勒芒曆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正是在那一年,福特結束了法拉利的六連勝。

也就是說,自從謝爾比在1959年幫助阿斯頓·馬丁赢得冠軍以來,法拉利在1960年至1965年間赢得了所有冠軍。

了解了這段曆史的觀衆會知道,這部電影可能不會關注福特如何擊敗法拉利,而是關注福特最後三輛車同時沖過終點線。

這一事件改變了騎手肯·邁爾斯的命運。

如果不是福特的壯舉,他就不必為明年的比賽做準備。

如果他能給自己一個假期,電影高潮後的悲劇就不會發生。

法拉利和福特都是配角

不幸的是,曆史隻有結果,而不是如果。

肯·邁爾斯的悲劇成為《速度之王》的核爆炸點,觀衆的情感能量爆炸是因為他,而不是因為福特。

是以這本質上是肯·邁爾斯和卡羅爾·謝爾比的傳記片,而不是福特汽車公司的傳記片,福特訴。法拉利的片名更多的是出于商業原因,而不是中文翻譯的片名和電影的核心更合适,邁爾斯和謝爾比是當之無愧的速度之王。

這部電影不是福特的傳記片,而是一個殘酷的黑色福特官僚機構。

對于法拉利來說,美國人非常感激,所有的零件都是技術人員手工制作的,難怪他們的車這麼貴。

法拉利和福特都是配角

但就像電影一樣,高品質的電影不會在商業上推廣,并且可能會賠錢。法拉利的一流汽車被過度追求卓越,但他們從銷售汽車中賺到的錢遠遠不足以支援他們的賽車部門,創始人恩佐法拉利被迫出售他的公司。

實際上,法拉利是在1969年被菲亞特收購的。

法拉利和福特都是配角

在菲亞特之前,美國汽車巨頭福特曾試圖收購法拉利。"極限車王"已經解釋了此事的原因,福特希望喜歡法拉利,借助賽車來提升品牌價值,并将目标閱聽人定位為年輕人。

法拉利的經濟危機給了福特一個用錢解決問題的機會。直接買法拉利,法拉利在車上的勝利就是福特的勝利。

已故野馬隊之父李·阿·基爾卡(Lee A kirka)是美國汽車行業第二著名的人,僅次于福特的老闆。他于2019年7月2日因帕金森病并發症去世,享年94歲,後悔沒能等到電影上映。

法拉利和福特都是配角

福特當時是創始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福特二世(Ford II)的孫子。傳說他在28歲時接管了公司,當時世界經濟被第二次世界大戰摧毀,他将巨大,低效,幾乎破産的福特變成了利潤,并成功上市,稱其為營運天才。

他同意購買法拉利,否則不會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來采取行動。

這部電影将恩佐·法拉利的咆哮歸咎于他的掙紮,恩佐·法拉利當場表現得很憤怒,他說了這樣的話:"你遠不如你的祖父亨利·福特那麼偉大。"嗯,這符合他的曆史形象。

但是,福特II不是在恩佐·法拉利面前面對他,而是可能真的不僅通過幾句不刺耳的話,而且通過法拉利的"背叛"來激怒他。

影片其實并沒有反映出,福特花了近九個月的時間進行溝通談判,前後花費了大約300萬美元,沒想到在最後一級,恩佐·法拉利直接在合同上畫出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并寫下了"不可接受"的幾個大字,還有幾句髒話。

法拉利和福特都是配角

奇怪的是,福特II沒有生氣。

福特未能收購法拉利是速度之王的第一個轉折點。福特隻能從零開始打造自己的汽車,資金不缺,人才真正短缺。

就在這時,兩位主角開始發揮作用。

作為第一位赢得勒芒冠軍的美國人,馬特·達蒙飾演的卡羅爾·謝爾比自然是福特的首選。他不能繼續自己比賽,但他仍然可以制造自己的賽車并參加比賽。

法拉利和福特都是配角

在電影開始時,克裡斯蒂安·貝爾飾演的肯·邁爾斯已經認識謝爾比很久了。謝爾比幫助技術上優越的邁爾斯比賽,赢得了背靠背的比賽,如果他想上司勒芒,邁爾斯是他的首選和必備車手。

為什麼這是必須的?

除了友誼和駕駛技巧之外,邁爾斯能夠指出汽車的缺點也很重要,這雖然令人不快,但可以加快福特汽車的調試速度。

法拉利和福特都是配角

《速度之王》的第二幕主要是關于謝爾比和邁爾斯如何克服困難,一起登上1966年勒芒的舞台,對于法拉利這邊來說卻是一個直接被忽視的選擇。

那麼想看《極限風流》那種雙男性對抗的觀衆會失望,《極速大王》并不是在談論兩個男性之間的對抗,而是關于雙男性打拼内部制度鬥争的福特、法拉利和福特隻是配角。

不是法拉利,而是福特的内飾,阻止了謝爾比和邁爾斯的勝利。

所有的改編本質上都是為了增加戲劇性,除了突出兩個主要角色。

福特執行副總裁利奧·貝貝(Leo Babe)被選為這部電影最大的反演員。

法拉利和福特都是配角

在電影中,他是野馬的頭,直言不諱的邁爾斯親自吐出老虎機野馬。

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為改編兩人的恩怨鋪平了道路,這在曆史上是不應該發生的。因為李·阿·基爾卡在1960年是福特的副總裁,作為"野馬之父",負責野馬項目的人應該是李。

也許考慮到李愛光的威望,他不可能變成一個對手,編劇提升了利奧·貝貝在福特的權力。有消息稱,Leo Babe實際上在維護福特的賽車部門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果你看看Lee Aikoka在電影"保持運作和諧"中的角色,很明顯Lee和Leo的立場已經發生了變化。

法拉利和福特都是配角

如果現實生活中的Leo Babe看過《速度之王》,他會非常生氣,甚至會把這部電影告上法庭,因為他被描繪成一個自私自利的官僚。

他阻止了邁爾斯三次和四次,給謝爾比帶來了很多麻煩。當然,他的存在是必要的,否則就沒有沖突,電影不好看。

值得注意的是,電影中的福特帶着謝爾比帶領車隊參加了1965年的勒芒耐力賽,這與現實是一緻的。不同之處在于,實際上福特參加了1964年的比賽,并在找到謝爾比加入之前從慘敗中回來。

正如邁爾斯在電影中所說,不可能在90天内制造出一輛擊敗法拉利的汽車。謝爾比沒有,他在1965年失敗了。

法拉利和福特都是配角

為了增強沖突,突出邁爾斯的能力,這部電影沒有讓邁爾斯去參加1965年的比賽。

現實情況是,邁爾斯在1965年參加了比賽,但由于賽車故障而退役。

一直以來,謝爾比和邁爾斯至少需要一年的調試時間才能制造出能夠與法拉利相媲美的福特GT40。

隻是電影沒有顯示"一年後"這樣的時間字幕,導緻一般的"時間感"不強。

法拉利和福特都是配角

導演詹姆斯·曼加德(James Mangaard)曾經說過,《速度之王》是一部關于家庭、生存的電影,也是一部基于你對今生最好的朋友的信任來超越自己的電影。

家庭和友誼是更具支援性的主題,肯·邁爾斯因為家人而陷入痛苦的選擇,他不得不放棄他的賽車愛好,以換取家庭的財務穩定。幸運的是,由于他與謝爾比的友誼,他得到了一份在勒芒代表福特的工作。

一個争議是,邁爾斯的妻子似乎讓劇情拖了下去,難道他的家族血統真的需要存在嗎?

必須有。

因為影片的主題是"自我超越",家庭責任是邁爾斯實作自我超越能力的一大因素,而且沒有家人的壓力,他最終選擇的妥協(爆點)不夠有說服力,完全靠的是他與謝爾比的友誼。

法拉利和福特都是配角

邁爾斯終于在無盡的軌道上完成了他的自我超越,因為他在個人英雄主義之後意識到,他這樣做是不負責任的。他可能會失去工作,他的家人會再次陷入困境,老朋友謝爾比會很難做到。

"7000轉,此刻一切開局良好。

你可以感覺到它悄悄地來到你的耳朵裡。

讓你問自己一個重要的問題。

你是誰?"

邁爾斯,一名賽車手和父親,發現自己和他的責任以非常快的速度發展。

謝爾比為邁爾斯賭上了自己的公司,導演稱之為"相信這輩子最好的朋友會超越自己"。

謝爾比更大的自我超越是,他不能在賽道上騎行,但由于邁爾斯的悲劇,他表現不佳。速度的本質。

追求自我踩下油門,達到極緻速度。但是,一旦超過7000轉,這是一件危險的事情。這個時候必須懂得"油",才能真正與整合的速度融合。

否則,它就會像那輛超載的法拉利一樣,氣缸爆裂。

法拉利和福特都是配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