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65年毛主席邀請,清末皇帝溥儀、代總統李宗仁,一起登上天安門

前言

天安門,一座年齡超過600年的建築,從

出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徽上的那一刻,它就成為中華民族的标志性建築。

明朝永樂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417年,“承天門”建成竣工,它就是未來的“天安門”,隻是還沒有改名罷了。

直到公元1651年,這時的江山早已更疊,來到了清朝順治八年,“承天門”迎來了它一直沿用至今的名字“天安門”。

1965年毛主席邀請,清末皇帝溥儀、代總統李宗仁,一起登上天安門

圖丨20世紀初天安門前的華表,顯示着大清帝國曾經的輝煌

天安門作為明清兩朝皇城的正門,自建成之日起,就登上了華夏文明的政治舞台,見證了一幕幕不為人知的曆史。

比如在它身上就發生了,末代皇帝溥儀與末代總統李宗仁還有新中國的締造者毛澤東之間的故事。

600年飽經風霜,而如今的天安門代表着人民。

北京—故宮—天安門,同時迎來它的新舊主人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

随着黨和國家上司人一起登上天安門城樓,毛主席在城樓上的莊嚴宣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個中華民族曆史上最偉大的時刻到來。

1965年毛主席邀請,清末皇帝溥儀、代總統李宗仁,一起登上天安門

圖丨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開國大典上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十年之後,1959年11月30日,在中國東北的遼甯省撫順城裡,有個特殊的地方:撫順戰犯改造所。

這裡關押着的是,為蔣介石集團和僞滿洲國服務的戰争罪犯。

此時,就在這座戰犯改造所裡,有一位面容清瘦但個子很高的中年男子,他正

着一副老花鏡,手裡拿着一張《人民日報》的報紙仔細地琢磨着上面每一個字。

這是一張早在兩個月前出版的《人民日報》,不同尋常的是,這張報紙的頭版頭條上刊登着關于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主席關于提請特赦戰犯的建議,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的關于特赦确實經過改造改惡從善的罪犯的決定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劉少奇的特赦令。

1965年毛主席邀請,清末皇帝溥儀、代總統李宗仁,一起登上天安門

圖丨出庭作證的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這張報紙可以說被翻閱了無數次,每天都有不同的戰犯來逐字逐句地研讀一番,然後在扪心自問下自己,能不能達到報紙上所說的有關特赦的條件。

因為,特赦令第一條的内容就是:蔣介石集團和僞滿洲國戰争罪犯,關押了10年而确已改惡從善的予以釋放。

但今天這位讀報的中年男子和其他人的心态不同,雖然在内心深處也會想着有朝一日重獲自由,但理智告訴他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是以,他隻是在心中進行判斷,看看有誰能達到特赦的标準和條件。

總有一些人故意來到中年男子面前,和他“炫耀”自己這十年是如何改造,思想如何改變,在中年男子的不斷點頭中得到心理的滿足。

1965年毛主席邀請,清末皇帝溥儀、代總統李宗仁,一起登上天安門

圖丨在戰犯管理所自食其力的溥儀

到最後還要問一句:你認為自己能否獲得首批特赦呢?

自從《人民日報》發表了特赦令後,中年男子幾乎每天都要被其他戰犯問一遍同樣的問題,但他從來沒有發過脾氣,反而每次都平靜地說道:

“我不行的,有誰也不能有我,我的罪孽太嚴重了,論表現我也不比你們強,我還達不到特赦的條件。”

每當這位中年男子說完這幾句話,同他聊天的其他戰犯也就不會再說什麼。

為什麼他會有這種特殊的境遇,答案早已呼之欲出,這位中年男子就是末代皇帝溥儀。

1965年毛主席邀請,清末皇帝溥儀、代總統李宗仁,一起登上天安門

圖丨被改造的溥儀

12月4日的到來,所有戰犯都集中到了操場,因為這一天是撫順犯改造所首批特赦戰犯大會召開的日子

随着大會開始,遼甯省進階人民法院的代表開始宣讀特赦人員通知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通知書——1959年度赦字001号,愛新覺羅·溥儀”,也就是全國第一名被特赦的戰犯。

随着愛新覺羅·溥儀的名字被人民法院代表喊出,全場所有從業人員和全體戰犯包括溥儀本身都愣了一秒,這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當然,這一切都和毛主席、周總理有關,是他們在研究戰犯處理問題的彙報會議上,首先提到了溥儀的名字,并認真聽取了有關溥儀的情況以及他的學習改造的事實,兩位偉人以此為依據作出了第一個特赦溥儀的決定。

1965年毛主席邀請,清末皇帝溥儀、代總統李宗仁,一起登上天安門

圖丨特赦戰犯大會

溥儀那通紅的眼睛流着眼淚,顫抖地雙手捧過特赦通告書時,那一刻仿佛世界都安靜了。

1959年12月9日在那個寒冷的初冬裡,溥儀終于從撫順傳回到他闊别35年之久的北京城。

回到北京的五天後,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元帥專門去看望了溥儀。

在毛主席和周總理的親自安排下,溥儀被安排到了北京植物園工作,四年之後又被安排到全國政協文史委員會擔任文史專員。

1961 年 10月1 日,這是新中國成立的第十二個年頭,毛主席特意邀請溥儀一起參加國慶觀禮活動。

1965年毛主席邀請,清末皇帝溥儀、代總統李宗仁,一起登上天安門

圖丨溥儀被特赦的瞬間

這是四十九年之後,愛新覺羅·溥儀第一次登上天安門城樓的觀禮台。

六十年前的天安門廣場上空,有迎風飄揚的大氣球,在

上面懸挂着巨型橫幅:

“艱苦奮鬥,勤儉建國”

“加強農業戰線、戰勝自然災害、力争農業增産”

“增産節約,生産更多更好的工業産品”

看!現在走過天安門廣場的是勞工代表方隊,他們擡着鋼鐵聯合企業的模型,開着裝滿煤塊的彩車向天安門走來。

看!農民代表方隊來了,他們手中捧着沉甸甸的紅高粱和金黃色的稻谷還有結滿玉米的玉米棒,他們的彩車一座巨大的糧庫……

1965年毛主席邀請,清末皇帝溥儀、代總統李宗仁,一起登上天安門

圖丨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對遊行的人民揮手緻意

這就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人民,他們用最樸素的形式,來表達自己聽從黨的号令和戰勝目前困難的堅強決心。

站在觀禮台上已經55歲的溥儀從未見過這樣一種場景,他看見曾經屬于他的臣民們的臉上,有過他未曾見過的笑容,這種笑容是發自内心的。

因為此時此刻的溥儀臉上,挂着的就是這種笑容,在這一刻他終于感受到了新鮮的快樂。

溥儀作為清王朝的末代皇帝,登基時隻有3歲的他,面臨的卻是一個千瘡百孔、氣數已盡的國家。

是以,溥儀并沒有感受過一個皇帝在天安門釋出诏書時的威嚴和隆重。

1965年毛主席邀請,清末皇帝溥儀、代總統李宗仁,一起登上天安門

圖丨毛主席接見溥儀

但現在經過改造的溥儀特赦之後,他作為人民共和國的一位公民,登上了天安門觀禮台,是一種多麼崇高的榮譽呀。

在此之後,溥儀每年都會收到周總理給的重要節日招待會和觀禮活動的請柬,并多次登上天安門觀禮台。

國民政府的“代總統”歸國

一年一度的金秋到了,1965年10月1日一位近8旬的老人第一次登上了天安門城樓。

當他看到毛澤東主席向自己走來時,急忙迎上去毛澤東先向這位老人伸出手來,這位老人趕緊用雙手握住毛主席的手,兩人一邊搖晃着握手,一邊互緻問候。

1965年毛主席邀請,清末皇帝溥儀、代總統李宗仁,一起登上天安門

圖丨李宗仁和毛主席互相握手,交談甚歡

毛澤東同他握手時關切地說道“請多保重身體,共産黨不會忘記你的”兩人相見時是那樣地和諧、親切和誠懇。

這位老人就是中國現代史上有名的人物,他曾擔任過國民黨南京政府“代總統”的李宗仁。

從1910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革命以來,一直在國民政府中擔任要職,抗戰期間他任第五戰區司令官,曾指揮了台兒莊戰役并取得勝利而名聞中外。

在1948年開始,李宗仁擔任國民黨政府的副總統,到了1949年1月,蔣介石在軍事上的失敗開始面臨内外壓力,迫于無奈宣布下野,并發表文告:“由副總統(李宗仁)代行其職權。”

1965年毛主席邀請,清末皇帝溥儀、代總統李宗仁,一起登上天安門

圖丨國民黨一級上将李宗仁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李宗仁才成為國民政府名義上的“代總統”,但實權仍緊握在蔣介石的手中。

剛上台的李宗仁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立馬緻電給毛主席,要求以他在1月14日提出的“八項條件”為基礎開始和談。

和平解決争端是我黨一以貫之的主張,是以從4月1日開始,以張治中為首席代表的國民黨政府代表團和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代表團,開始北平進行和平談判。

1965年毛主席邀請,清末皇帝溥儀、代總統李宗仁,一起登上天安門

圖丨李宗仁和妻子的合照

國共和談期間,毛主席就住在北京香山的雙清别墅,在那裡他會見國民黨政府的和談代表黃紹竑和劉斐時說:

“李宗仁現在是六親無靠啊,第一,蔣介石他靠不住;第二,美帝國主義靠不住;第三,蔣介石那些被打得殘破不全的軍隊更靠不住;第四,他的桂系軍隊雖然還沒有殘破,但這點力量也是靠不住;第五,現在南京一些人士支援他是為了和談,他如果不搞和談這些人士也靠不住;第六,他不誠心和談,共産黨也靠不住,也要跟他奉陪到底呢!”

說到這裡,毛主席又補充了一句,說:

“在我看來,這六親當中最能靠得住的還是共産黨,隻要你們真心和談,我們共産黨是說話算數的,是守信用的。”

1965年毛主席邀請,清末皇帝溥儀、代總統李宗仁,一起登上天安門

圖丨李宗仁在台兒莊留下的照片

但當時的李宗仁可不這麼想:自己還沒有和國民政府蔣介石完全破裂,如果共産黨同意劃江而治,那“代總統”這個“代”字也就可以去掉了。

在這種思想的控制下,和平談判也就是在拖延時間,失敗也就是必然的。

在毛主席發出“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指令後,李宗仁逃到了廣西、廣州又當了幾個月的“代總統”,但他和蔣介石的關系進一步惡化了。

随着人民解放軍解放了大西南,李宗仁也不願去台灣受到老蔣的控制,最終他選擇了前往美國。

雖然李宗仁到了美國,但他作為一名内心裝着國家和民族的愛國人士,他的日子過得并不順心。

1965年毛主席邀請,清末皇帝溥儀、代總統李宗仁,一起登上天安門

圖丨毛主席接見李宗仁夫婦

李宗仁曾對他的秘書說:“樹高千丈,葉落歸根,這是祖宗的老話,我來美國有十四個年頭了吧,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祖國啊!”

“我也服輸了,一直以來在西方國家眼裡,中國就是地理上的一個名詞,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韓戰争的勝利,我們的國家和人民才重新挺起了胸膛,這樣一個祖國,是值得我們衷心擁護的。”

時間來到1965年7月18日,李宗仁與夫人郭德潔經過各種波折和風險,終于傳回了祖國,抵達了新中國的首都——北京。

在他踏上祖國土地的一刹那,頂着烈日的周恩來總理,帶領各民主黨派人士和群衆走上前來,歡迎抗日英雄回家。

1965年毛主席邀請,清末皇帝溥儀、代總統李宗仁,一起登上天安門

圖丨李宗仁回國,周恩來總理頂着炎炎夏日在機場守候

周恩來總理還專門介紹溥儀給李宗仁,讓曾經的兩位國家最高領袖互相認識。

7月26日,李宗仁突然收到毛主席要在中南海接見自己的消息。

能得到毛主席的接見,對任何人來看都是激動人心的事情,這裡的任何人自然也包括他李宗仁。

當李宗仁來到中南海,快步往毛主席身邊走去的時候,毛主席看到李宗仁的到來也熱情地迎上去,那一瞬間兩人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

毛主席開心說道:“你們回來了,很好,歡迎你們。”

1965年毛主席邀請,清末皇帝溥儀、代總統李宗仁,一起登上天安門

圖丨李宗仁和周恩來握手

在互相寒暄之後,剛剛坐定毛澤東開玩笑地對李宗仁說到:

“哈哈,德鄰先生,你這一次歸國可是誤上賊船了,台灣當局口口聲聲把我們叫做匪,還把祖國大陸叫做匪區,你不是誤上賊船是什麼呢!”

李宗仁身旁的程思遠替李宗仁作了回答:“我們搭上這一條船,已登彼岸了”。說罷在場的所有人都哈哈大笑起來。

随後,李宗仁向毛主席表示感謝,感謝他能讓自己回到祖國,他也看到了在共産黨的帶領下,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

緊接着,李宗仁就和毛主席說道,在國外還有許許多多像他這樣的人,都懷念偉大的祖國,盼望回到祖國的懷抱中。

1965年毛主席邀請,清末皇帝溥儀、代總統李宗仁,一起登上天安門

圖丨正在工作的毛主席

毛主席一聽立刻表示:“跑到海外的凡是願意回來,我們都歡迎,我們都以禮相待。”

在李宗仁提到台灣問題時,毛主席霸氣的說道:

“德鄰先生,你不要急,台灣總有一天會回到祖國來的,這是不可逆轉的曆史潮流!”

就在李宗仁歸國的兩個月後,他收到了毛主席發來的邀請,邀請他國慶當天一起去天安門,一起檢閱國慶的遊行隊伍。

收到這一消息,李宗仁激動得半天說不出話來。

1965年毛主席邀請,清末皇帝溥儀、代總統李宗仁,一起登上天安門

圖丨在天安門城樓上,李宗仁和毛主席交談

和李宗仁同樣激動地,還有愛新覺羅·溥儀,因為他收到了來自周恩來總理親筆書寫的請柬。

又一年的國慶節,此時的新中國已經16周歲。

溥儀也十分珍惜這次國慶期間的觀禮活動,他特意将有關這次活動的幾件物品放進了一個白色的信封内儲存起來。

裡面裝有:邀請出席招待會的紅色請柬,有說明本人席位所在區、桌的附條,有帶黃金國徽圖案的招待會菜單,有證明觀禮資格的紅綢布條觀禮證,有說明觀禮注意事項的通知。

1965年毛主席邀請,清末皇帝溥儀、代總統李宗仁,一起登上天安門

圖丨溥儀在故宮拍照留念

但其中最有紀念意義的,還是那張由周恩來署名的紅色請柬,上面寫道: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六周年,訂于一九六五年九月三十日(星期四)下午七時,在人民大會堂宴會廳舉行招待會。

敬請

光臨

周恩來

在溥儀看來,請柬上的“周恩來”三個字,是多麼偉大、多麼親切、多麼莊重!

三種社會體态的最高上司人在天安門聚集

1965年的國慶節,與以往顯得略有些不同。

在黨和人民的注視下,新中國的創始人毛澤東主席登上了天安門,緊跟其後的就是前國民政府“代總統”李宗仁,最後登上天安門城口的,也就是中國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1965年毛主席邀請,清末皇帝溥儀、代總統李宗仁,一起登上天安門

圖丨中華民國前代總統、一級陸軍上将李宗仁回國時,末代皇帝溥儀到機場迎接,與李宗仁握手、擁抱、合影

國慶節的那天上午,李宗仁和溥儀參加完天安門的國慶典禮後,晚上又到天安門城樓上觀看焰火表演,他們一整天都是興奮地,激動地狀态。

一九六五年的十月一日,這是一個被寫入曆史的日子。

在中國共産黨和毛主席的偉大胸懷下,來自封建社會的帝王,資本主義社會的“代總統”,同黨和國家最高上司人毛澤東主席一起,共同登上了天安門城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