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都說諸葛亮會用人方面最大的失誤是什麼?其實就是他用錯了自己

諸葛亮的戰略洞察力、高超的外交能力,也未能彌補諸葛亮在識人用人方面的欠缺。劉備時代已經面臨人才缺失,進而使蜀國成為三國中最先衰亡的一方,人才最為匮乏是主要原因。

但在這人才匮乏的背後絕不僅僅是荊州的失去,白帝城劉備托孤之後,諸葛亮再未建立起有大規模的人才隊伍,才是蜀國頹敗的根本原因,下面就用三件事情來略表諸葛亮的用人之失。

揮淚斬馬谡:對于屬下要求過于嚴苛,不容犯錯

諸葛亮多次出戰都要求下屬立下軍令狀,以示決心。其實勝敗乃兵家常事,而且“事無巨細,鹹決于亮”,可是卻要下屬為自己制定的作戰計劃的失敗來付出生命代價,完全其實,馬谡死得很冤。

都說諸葛亮會用人方面最大的失誤是什麼?其實就是他用錯了自己

劉備對馬谡“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評價,諸葛亮卻沒有放在心上。其實馬谡才華橫溢,在七擒孟獲戰争中展示出了關鍵謀略,并不是不可大用。但他隻是優秀的參謀人才,并不适合去前線獨當一面。

街亭之失,其實是把荊州托付給關羽的重演,問題還在于諸葛亮用人不當。

諸葛亮卻全無劉備的氣度,諸葛亮先殺劉封,又殺馬谡,看似維護了軍紀,但他卻沒有看到自己痛哭的同時,大軍也在為馬谡落淚!按照諸葛亮打了敗仗就要處罰甚至處死的邏輯,那麼諸葛亮五次伐魏全部失敗,是否也要被劉禅問斬?諸葛亮雖然自貶三級,并總結了自己用人的不當,但依然沒有改正。

在諸葛亮的管理之下,沒有人能夠失敗得起。諸葛亮秉承法家思想,從法治角度上講,這并沒有錯。但是“苛政猛于虎”,過于嚴厲而且還會被濫用的績效考核一旦被用于推卸責任、打擊政敵等領域時,其對下屬的心理打擊将是非常沉重的,這往往會使下屬謹小慎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追求短期目标。

都說諸葛亮會用人方面最大的失誤是什麼?其實就是他用錯了自己

不采納魏延的奇謀:過于求穩,不敢用有創造性的人才

諸葛亮一生唯謹慎,同樣注定了他不可能成為開拓性的統帥人物,也不可能信任和重用類似的人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對待魏延的态度。不僅僅因為魏延是殺了舊上司投奔過來的降将,諸葛亮便斥責其品行,

公元227年春,諸葛亮率軍親征拉開了“六出祁山”北伐戰争的序幕。這一些列戰争前後經曆了六七年,最後以失敗而告終。諸葛亮一開始就失人失策。當時蜀軍雖銳,但在兵力數量上處于劣勢,在戰略地位上為險峻的秦嶺山脈所阻,利守而不利攻。在這種情況下就要出奇兵制勝,速戰速決。在這一點上似乎料事如神的諸葛亮謹慎到了近乎迂腐的地步。

都說諸葛亮會用人方面最大的失誤是什麼?其實就是他用錯了自己

在初出祁山之前,魏延就曾對北伐的路線提出過異議。他根據敵我地形、戰術原則等因素提出:兵出子午谷,直取長安,這應該說是個比較周全的戰略方案。如果采納這個方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精兵奇襲,直搗長安,再在斜谷大軍配合下,勝利是很有希望的。

對于魏延提出的兵出子午谷,直取長安的奇襲之策,也本可以商榷。可惜諸葛亮對魏延的感觀實在是不好,僅僅一言“輕躁冒進”以否之。

魏國滅蜀,不就是鄧艾率奇兵深入蜀地,直取成都麼?或許人才濟濟的魏國和阿鬥昏庸的蜀國不能同日而語,但這畢竟展現手下的勇敢效命。就是諸葛亮的主要對手司馬懿在事後也說,諸葛亮平生謹慎仔細,不肯造次行事。若是我用兵,先借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可見魏延的主張是可取的。可惜孔明把這斥責為“輕躁冒進”,既不用魏延其人,也不用其策,結果大好時機被喪失了。此後的魏延心懷不滿,難道不是人之常情?

諸葛亮對魏延似乎有點偏見,偏反其道而行之,兜大圈子自漢中向西繞道陽平關,再武都、天水、祁山,使十萬大軍在崇山峻嶺中緩慢笨拙地前進,使廣大将士的體力和糧秣無益地消耗在長途跋涉之中。

這樣的進軍使魏軍得以喘息,從容地作好迎戰準備,深溝高壘,以逸待勞,緻使蜀軍失去時機。

都說諸葛亮會用人方面最大的失誤是什麼?其實就是他用錯了自己

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做上司要懂得放權,以免後繼無人

諸葛亮在人才培養上最大的問題,便是不肯放權。諸葛亮事必躬親,看起來鞠躬盡瘁,其實這是對下屬不放心的一種展現。中國的用人傳統一向講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的局面,很大程度上要歸咎于諸葛亮事必躬親、偏重執行力的做法。

馬谡街亭之役失敗的結果隻能是開刀問斬這一極刑,那麼還有哪個敢“将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呢”?馬谡的罪名是“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在諸葛亮看來,該考慮的他都考慮到位了,将領們隻需依“亮節度”行事即可。

諸葛亮的事必躬親、嚴厲問責與曹操、劉備、孫權、司馬懿和司馬昭的适度授權、寬容地對待失敗再一次形成了鮮明對比。

從理論上講,諸葛亮的個人能力和人品相當傑出,起初他也想成就一番事業,但在劉備去世後,蜀國就開始走向衰弱,以至于“環顧左右,無人可用”,相信這個結果并不是他所想看到的,而這個結果又讓他自己更加事必躬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