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都说诸葛亮会用人方面最大的失误是什么?其实就是他用错了自己

诸葛亮的战略洞察力、高超的外交能力,也未能弥补诸葛亮在识人用人方面的欠缺。刘备时代已经面临人才缺失,从而使蜀国成为三国中最先衰亡的一方,人才最为匮乏是主要原因。

但在这人才匮乏的背后绝不仅仅是荆州的失去,白帝城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再未建立起有大规模的人才队伍,才是蜀国颓败的根本原因,下面就用三件事情来略表诸葛亮的用人之失。

挥泪斩马谡:对于属下要求过于严苛,不容犯错

诸葛亮多次出战都要求下属立下军令状,以示决心。其实胜败乃兵家常事,而且“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可是却要下属为自己制定的作战计划的失败来付出生命代价,完全其实,马谡死得很冤。

都说诸葛亮会用人方面最大的失误是什么?其实就是他用错了自己

刘备对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评价,诸葛亮却没有放在心上。其实马谡才华横溢,在七擒孟获战争中展示出了关键谋略,并不是不可大用。但他只是优秀的参谋人才,并不适合去前线独当一面。

街亭之失,其实是把荆州托付给关羽的重演,问题还在于诸葛亮用人不当。

诸葛亮却全无刘备的气度,诸葛亮先杀刘封,又杀马谡,看似维护了军纪,但他却没有看到自己痛哭的同时,大军也在为马谡落泪!按照诸葛亮打了败仗就要处罚甚至处死的逻辑,那么诸葛亮五次伐魏全部失败,是否也要被刘禅问斩?诸葛亮虽然自贬三级,并总结了自己用人的不当,但依然没有改正。

在诸葛亮的管理之下,没有人能够失败得起。诸葛亮秉承法家思想,从法治角度上讲,这并没有错。但是“苛政猛于虎”,过于严厉而且还会被滥用的绩效考核一旦被用于推卸责任、打击政敌等领域时,其对下属的心理打击将是非常沉重的,这往往会使下属谨小慎微,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追求短期目标。

都说诸葛亮会用人方面最大的失误是什么?其实就是他用错了自己

不采纳魏延的奇谋:过于求稳,不敢用有创造性的人才

诸葛亮一生唯谨慎,同样注定了他不可能成为开拓性的统帅人物,也不可能信任和重用类似的人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待魏延的态度。不仅仅因为魏延是杀了旧领导投奔过来的降将,诸葛亮便斥责其品行,

公元227年春,诸葛亮率军亲征拉开了“六出祁山”北伐战争的序幕。这一些列战争前后经历了六七年,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诸葛亮一开始就失人失策。当时蜀军虽锐,但在兵力数量上处于劣势,在战略地位上为险峻的秦岭山脉所阻,利守而不利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出奇兵制胜,速战速决。在这一点上似乎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谨慎到了近乎迂腐的地步。

都说诸葛亮会用人方面最大的失误是什么?其实就是他用错了自己

在初出祁山之前,魏延就曾对北伐的路线提出过异议。他根据敌我地形、战术原则等因素提出:兵出子午谷,直取长安,这应该说是个比较周全的战略方案。如果采纳这个方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精兵奇袭,直捣长安,再在斜谷大军配合下,胜利是很有希望的。

对于魏延提出的兵出子午谷,直取长安的奇袭之策,也本可以商榷。可惜诸葛亮对魏延的感观实在是不好,仅仅一言“轻躁冒进”以否之。

魏国灭蜀,不就是邓艾率奇兵深入蜀地,直取成都么?或许人才济济的魏国和阿斗昏庸的蜀国不能同日而语,但这毕竟体现手下的勇敢效命。就是诸葛亮的主要对手司马懿在事后也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仔细,不肯造次行事。若是我用兵,先借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可见魏延的主张是可取的。可惜孔明把这斥责为“轻躁冒进”,既不用魏延其人,也不用其策,结果大好时机被丧失了。此后的魏延心怀不满,难道不是人之常情?

诸葛亮对魏延似乎有点偏见,偏反其道而行之,兜大圈子自汉中向西绕道阳平关,再武都、天水、祁山,使十万大军在崇山峻岭中缓慢笨拙地前进,使广大将士的体力和粮秣无益地消耗在长途跋涉之中。

这样的进军使魏军得以喘息,从容地作好迎战准备,深沟高垒,以逸待劳,致使蜀军失去时机。

都说诸葛亮会用人方面最大的失误是什么?其实就是他用错了自己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做领导要懂得放权,以免后继无人

诸葛亮在人才培养上最大的问题,便是不肯放权。诸葛亮事必躬亲,看起来鞠躬尽瘁,其实这是对下属不放心的一种体现。中国的用人传统一向讲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诸葛亮事必躬亲、偏重执行力的做法。

马谡街亭之役失败的结果只能是开刀问斩这一极刑,那么还有哪个敢“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呢”?马谡的罪名是“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在诸葛亮看来,该考虑的他都考虑到位了,将领们只需依“亮节度”行事即可。

诸葛亮的事必躬亲、严厉问责与曹操、刘备、孙权、司马懿和司马昭的适度授权、宽容地对待失败再一次形成了鲜明对比。

从理论上讲,诸葛亮的个人能力和人品相当杰出,起初他也想成就一番事业,但在刘备去世后,蜀国就开始走向衰弱,以至于“环顾左右,无人可用”,相信这个结果并不是他所想看到的,而这个结果又让他自己更加事必躬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