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為何能屹立5000年不倒?三橫一縱起到了關鍵作用

我們總說中國曆史上下五千年,這5000年裡我們始終屹立在世界之巅,放眼全球能夠有如此悠久文明并且還能長久繁榮昌盛、長期處于世界頂尖行列,唯有中國!

網絡上始終流傳着這樣一句話:五千年前我們和埃及人一樣面對洪水,四千年前我們和古巴比倫人一樣玩着青銅器,三千年前我們和希臘人一樣思考哲學,兩千年前我們和羅馬人一樣四處征戰,一千年前我們和阿拉伯人一樣無比富足,而現在我們和美利堅人一較長短,五千年來我們一直在世界的牌桌上,而對手卻已經換了好幾輪!

那麼,問題來了,5000年的時間裡,地球上存在的帝國不在少數,強大者不計其數,馬其頓帝國橫跨亞歐非,羅馬帝國将地中海化為内海,波斯、安息、貴霜、奧斯曼、查理曼等等帝國曾經都是強大的代名詞,而今安在?其主體民族或是衰落,或是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

中國為何能屹立5000年不倒?三橫一縱起到了關鍵作用

為何隻有中國,也唯有中國,能夠屹立5000年而不倒?我們探索過去,從曆史中汲取力量,助力當代民族複興,可是這五千年來王朝更疊,文化演進,一切都在動态地變化着,究竟什麼是支撐起中華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5000年的不變量?

5000年的時光長河之中,唯有山川地理基本不變,從地理中探尋曆史,尋找那縱向的不變量,最終我的目光定格在中國地圖上的三橫一縱,這種大自然的偉力與人類智慧的結晶,才是為中華民族發展提供動力的永恒源泉,支撐起中華民族屹立世界5000年之久的不變量!

中國為何能屹立5000年不倒?三橫一縱起到了關鍵作用

那麼,到底是哪三橫一縱呢,且聽我為您細細道來。我是青衫彈史,本文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喜歡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支援一下哦~

01 黃河

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巴顔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自西向東蜿蜒前行,依次流經青海、四川、甘肅、甯夏、内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9個省級行政機關,最後流入渤海,在中國地圖上呈現出一個幾字的形狀,這是三橫一縱中的第一橫,雖有波折,總體方向自西向東,是為一橫。

中國為何能屹立5000年不倒?三橫一縱起到了關鍵作用

黃河被譽為中華文明的母親河,百萬年前黃河流域便已有猿人活動,7000年前黃河流域誕生了早期人類文明,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璀璨一時,從出土的遺迹之中我們可以窺見曾經的輝煌。

夏王朝活動于黃河流域,商王朝因黃河水患頻繁遷都,周朝興起于岐山,定都鎬京後遷都洛邑,秦漢帝國幾乎複制了周朝的崛起曆史,此後魏晉的政治中心也主要在黃河流域,隋唐皇室興起于隴右,北宋直接定都黃河之畔的開封,元明清三朝經濟中心南移,可政治中心始終不變的是,在北方黃河流域,可以說黃河,伴随着中國政治的始末,見證了中華文明從誕生萌芽,到發展壯大,最終走向成熟。

中國為何能屹立5000年不倒?三橫一縱起到了關鍵作用

黃河,不僅僅為中華民族提供了生命延續的水資源,更是給中華民族提供了戰略緩沖空間。

自古以來,黃河流域爆發的大規模戰争多不勝數,一部黃河戰争史囊括了大半中國史,遠古時期的炎帝與黃帝之間、黃帝與蚩尤之間的争霸戰争,先秦之時的鳴條戰役、牧野戰争更是一個王朝更新換代的革命,此後的巨鹿之戰、昆陽大戰、官渡之戰、檀淵之盟等等發生在黃河流域的戰争更是決定了一個王朝的生死。

遙想抗日戰争期間,華北淪陷,大半中國淪陷日寇之手,山西大部分淪為敵手,可旁邊的陝西省能夠避免厄運,全境完好,這背後的原因固然與表裡山河的晉陝大地有關,黃河的屏障作用也不可忽視,我黨在跨越2萬5千裡長征之後,轉戰陝北,依托黃河防禦,重建中樞,放手發展敵手戰場,成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中流砥柱,為日後統一全國戰争奠定了堅實基礎。

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不僅僅唱出了中華民族抵禦日寇入侵的決心和勇氣,更是一個民族堅韌不拔的意志,波濤洶湧的黃河流淌着是中華民族5000年的生生不息的頑強生命力以及不斷向天抗争的不屈精神。

中國為何能屹立5000年不倒?三橫一縱起到了關鍵作用

黃河雖然是大自然給中華民族的饋贈,她孕育出了中華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可是這位母親并非隻有溫和的一面,狂暴的時候帶來的災難也是恐怖異常,中華文明發展過程中對于黃河的改造與馴服,始終貫穿着中華文明的發展曆程。

黃河澆灌出的八百裡秦川,誕生了周秦漢隋唐五大帝國,這5個帝國用自己的輝煌曆史暈染出中國最原始的底色,是融入中華民族血脈之中最深處的驕傲所在,可也正是因為培育出五大帝國,大河變黃河,成為此後曆代王朝最為頭疼的治國第一要務。北宋建在黃河之畔,黃河水患困擾着北宋王朝,也在不斷地治水防災的奔波中耗盡了帝國的元氣,明清兩朝黃河多次改道,奪淮入海,在治理水患的過程,不斷摸清黃河的脾性,最終給後代子孫留下的是一個相對和平的母親河。

中國為何能屹立5000年不倒?三橫一縱起到了關鍵作用

長久以來,黃河流域承擔起了中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經濟中心、軍事中心的重任,王朝興起于此,戰勝強敵,由小漸大,最終逐鹿中原定鼎天下,強盛于斯也衰落于斯,伴随着南方地區的大開發,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向南遷移,三橫一縱中的另一橫,長江的重要性也随之凸顯。

02 長江

與黃河一樣,長江同樣起源于青藏高原之上,自西向東奔流入海,是為三橫一縱中的第二橫了。長江自西向東在中國地圖上呈現一個W形,長江自西向東依次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八省二市一區,全長6387公裡,全球第三。

中國為何能屹立5000年不倒?三橫一縱起到了關鍵作用

中國古代先民沿着黃河、長江定居,發展文明,随後不斷向外輻射影響力,隋唐以前的3000餘年時間裡,黃河充當着中華文明中心,伴随着黃河流域因環境的惡化而導緻地力的下降等等不利條件增加,中原王朝對抗異族入侵的實力也開始下降,華夏文明面臨着岌岌可危的局勢,不虞有覆滅之危,但中華文明最大的幸運,在于她有着兩條同流向卻流經不同氣候地貌的大河,黃河在北方,長江在南方,當黃河不足以支撐起一個龐大文明的全部動力之時,長江順勢頂上,經濟中心的全面南移和文化中心的部分轉移,減輕了黃河的壓力,也給中華文明的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長江和黃河,兩條大江大河幹流及其支流幾乎涵蓋了中國大部分地域,有了這兩條大河的支撐,在大一統體制的政治環境下,華夏民族不僅從政治上更是從地理上完全融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

中國為何能屹立5000年不倒?三橫一縱起到了關鍵作用

長江與黃河,是大自然給中華民族最大的饋贈,豐沛的水源帶來便利的交通,這在古代相當于天然的高速公路,李白筆下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憑借的就是長江水系的便捷。商品的流通講究的就是一個時效性,依托水路運輸的交易無疑能夠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占得先機,要想富先修路這是中國先民長久實踐的經驗,長江和黃河在古代便是上天賜予的超級基建。陸上道路會被用壞,需要不斷維修,而水路運輸卻是天然存在的黃金運路,一般人建立工廠需要考慮高鐵、飛機、高速公路等交通因素,可是有了長江黃河,水邊的工廠隻需要負責生産,通過長江黃河遍及全國大部分區域的水系,産品可以快速的運抵市場。

在中國有了長江橫向貫通中國的南方,還有黃河橫向貫通中國的北方,事實上将中國在政治上連為一個整體,在經濟上融為一個統一的市場。故而,中國上下五千年曆史,從來隻聽過南北對峙,卻很少見到東西對立的局面,要知道中國地形上自西向東可是有着三級階梯式的落差,按照道理來說,很容易形成區域性防禦,造成國中之國的事實,可是在5000年的曆史上這種局面并沒有形成長期趨勢,這其中長江黃河兩條大江大河橫向貫通中國的因素或許是其中的最重要的原因。

中國為何能屹立5000年不倒?三橫一縱起到了關鍵作用

03 長城

三橫一縱中的第三橫,是為長城。現在所見的明長城東起遼甯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依次行經遼甯、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陝西、甯夏、甘肅、青海十個省級行政機關,共有156個縣域,總長度為8851.8千米,在中國地圖上彎彎曲曲的畫出了一道橫線,守護着中國的北方邊境。

中國963餘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國土上,西邊有着無垠的戈壁沙漠,西南還有着青藏高原作為屏障,南方群山叢林,東方是一望無際的大洋,很長時間内,中國都處于一種半封閉的狀态,對外溝通的絲綢之路有着河西走廊守護,在地理上唯一的不足之處在于中國的北方,廣袤無垠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一群戰力彪悍的遊牧民族,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之間的碰撞從來都是血與火的較量,這是你退我進的生死之局。

長城,在人為上提供了一種螢幕,彌補了中華文明在北方上的地理不利局面,文明的發展起起落落,當中原王朝強盛之時,長城提供了對外擴張的戰略支點,當中原王朝衰落之時,長城則又提供了防禦體系,保護關内的子民,庇護着她的文明。

中國為何能屹立5000年不倒?三橫一縱起到了關鍵作用

觀古今中外各大文明的發展軌迹,能夠長久延續的文明,大都在地理上處于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四大文明古國之中,古巴比倫最先滅亡,緣何?地理上的四戰之地,無天險為屏,無地利為障,一旦軍隊實力衰落,自然也就無法抵禦外敵的入侵,文化的發展自然而然的面臨着衰落滅亡的風險。同樣的古埃及、古印度,都一定程度上缺少構成封閉式發展的條件,中華文明本來也存在這種風險,然而勤勞的中國先民通過自己的智慧人為的構築了一道萬裡長城,将自己的文明牢牢的保護起來,直到她完全成熟,不懼任何外來的風險。

對于長城,這是融入中國血脈之中的精神,永不屈服的鬥争精神,生生不息地傳承,是一個民族的象征,或許也正是如此,長城才能得以成為第一批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的中國建築,這一年是1987年!

中國為何能屹立5000年不倒?三橫一縱起到了關鍵作用

04 京杭大運河

三橫一縱中的一縱,是為京杭大運河,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直接連通了兩大經濟中心地帶,華北地區和長江中下遊地區,從南到北依次途徑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天津、北京四省二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大約1797公裡,是世界上裡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

大運河開掘于春秋時期,完成于隋朝,繁榮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若是從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的邗溝算起,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時間跨度之長中外罕見,此後的曆代統治者對于大運河的重視程度絲毫不低,先後組織了三次大規模的興修,如此龐大的工程,動用的人力、物力之龐大,組織管理之複雜,充分展現了古代中國大一統王朝的優越性,放眼古代世界,能有如此成就者,寥寥無幾!

中國為何能屹立5000年不倒?三橫一縱起到了關鍵作用

大運河的開通,最初服務于軍事目的,伴随着南方大開發,特别是東晉以及宋齊梁陳四朝的先後建立,南方經濟得到長足開發,而此時的北方在五胡亂華長久動亂下日益頹勢,中國的經濟中心南移趨勢已然明顯。當隋王朝統一全國,國家雖然被重新統一,但是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分離迫在眉睫,二進制體制下的必然醞釀分裂,對于一個長期處于大一統環境下的文明來說,如何能容忍這種事情發生?

那麼,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的分離是不可避免的大趨勢,又該如何避免由于兩者分離帶來的國家動蕩乃至分裂的風險呢?京杭大運河正是在此環境下應運而生,隋王朝在天下統一後當即做出了貫通南北大運河的決定,一方面通過大運河在政治上加強對南方的管理,另一方在經濟上加強南北雙方的聯系,以南方之富庶供應北方之群眾,以北方守護南方之安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中國為何能屹立5000年不倒?三橫一縱起到了關鍵作用

隋唐宋元明清,曆朝曆代無論是大一統王朝,還是分裂時期的割據政權,無不注重運河的疏浚與完善,以運河為基礎,建立龐大而複雜的漕運體系,将各地的物資源源不斷地輸往首都所在,元代時期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明清兩代京杭大運河成為南北水運幹線,某種程度上說京杭大運河乃是明清兩代王朝的生命支援與動力供應系統,維持王朝的生命延續,一旦漕運崩壞,王朝的崩潰立在眼前。

京杭大運河的全面貫通,徹底促成了中國經濟中心南移的曆程,伴随而來的是愈加頻繁的南北經濟文化交流,以及更廣闊的南方地區被開發,極大的擴充了中國的邊際安全,開鑿京杭大運河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萬秋的壯舉,給王朝乃至整個中國都帶來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京杭大運河與長城、坎兒井并列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三項偉大工程,是刻入基建狂魔血脈之中的記憶,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産大會上京杭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産項目。

中國為何能屹立5000年不倒?三橫一縱起到了關鍵作用

05 終章

支撐起中華文明屹立世界5000年不倒,在找尋這背後的那不變的常量,我們翻開中國地圖,長江、黃河、長城、京杭大運河這三橫一豎很明顯的展現在我們的視野之中,他們在不同時期接力式的發揮重要作用,共同成就了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動力之源。

長江和黃河雖然是大自然給予中華民族的饋贈,5000年的時間,長江黃河孕育中華文明,同時中華文明也改變了長江黃河,長城和大運河則是中國古代先民充分利用地形地勢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出的偉大壯舉,這是大自然的偉力與人類智慧結合的偉大成就!

對于中國人來說,長江黃河、長城大運河的意義不僅僅是一條河流一個建築,更是融入中華民族血脈之中代代傳承的精神,更是支撐起中華文明不斷前進的永恒動力,我們需要用心去維護,為子孫後代留下福澤。

中國為何能屹立5000年不倒?三橫一縱起到了關鍵作用

本文由青衫彈史原創,全文5000字,感謝您的閱讀,未得允許,不得轉載,喜歡的朋友點個關注支援一下哦~,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榮幸~

中國為何能屹立5000年不倒?三橫一縱起到了關鍵作用

點贊收藏、關注贊賞,鞠躬感謝!

本文圖源網絡,侵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