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治禹治水)是中國上古時期大禹治理大洪水的傳說。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 大禹從父親鲧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率領群眾,改"堵"為"疏",曆經13年最終治水成功。大禹躬親勞苦,栉風沐雨,同洪水搏鬥,"三過家門而不入"。由此形成了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那麼大家人人都熟知大禹治水,有沒有人好奇"水"到底是哪裡來的呢?今天為大家講一下大禹治水,一起來看看吧。

黃河流域的水災
在中國,到了堯當首領的時候,黃河流域的水災更大了。後來孟子在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說,陸地都被淹沒了,房屋、村落成了水底遺迹,雞、狗、鴨、豬和人全泡在水裡,撲騰不了兩下就全沉底了。人和禽獸都死得差不多了,但禽獸繁殖起來可比人快。人一般一胎就一個,還得養個十幾年。兔子一次就能生七八隻,一年後每隻母兔子又能生七八隻。再這樣下去,天下就要成兔子窩了。堯坐不住了,心想:"人命都沒了,難道讓我拿根胡蘿蔔去當兔子頭嗎?這可不行!"于是,他把大家召集起來商量,看這事兒該怎麼辦。部落首領們商量來商量去,一緻同意讓當時有名的建築學家們去治理洪水。
水從哪裡來
黃河之水天上來不是沒有道理。
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這段時期,地球溫度普遍要比現在高2℃,雨水豐沛,是以有人認為這是造成洪水泛濫的原因。而大禹所生活的時代,大約就是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時間上比較相符。但是有人對此提出質疑,2℃的溫差,不可能引起時間這麼長,雨量這麼大洪水。要知道大禹父子前後治水20多年,最終是采用改堵為疏辦法才治理好水患,從另一方面講,雨量并未減少。
塗山當地縣志記載:"水經雲:淮水出荊之左,迂回以入渦,麓高水彙為患,禹鑿荊塗二山之峽,使淮出于其間,水乃安流。所鑿處有遺迹,冬月可見。""按名勝志謂,淮水初從荊山西麓迂回入渦,禹疏二山水乃安流,今老河口上至石羊霸,遇盛漲,淮每由此入渦,意即迂回入渦舊迹也。""斷梅谷在荊塗二山間,或曰二山本為一脈,禹以桐柏之流泛濫為害,乃鑿山為二以通之,今兩山之間有斷梅谷,濱淮為勝。"
治水成功,大禹不但給天下帶來了安定,也樹立了強大的個人權威,并培養起了強有力的社會管理群組織能力。實際上,大禹已經成為有史以來最有權勢的領袖,甚至對别的部落首領都已經握有生殺大權。如《國語》就提到"昔,禹緻群神于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足以說明,大禹的權威已經淩駕于其他諸侯之上。
關于大禹治水,或許我們永遠無法知道真相。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期待着更多的考古證據來為我們一步步接近真相,因為大禹治水某種程度上說是大自然給華夏人民頒發的一頂桂冠,讓我們從此成為一個整體,持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