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鄉井(原創散文)

青未了|鄉井(原創散文)

文|蒙山樵夫

中國文字之象形,最為典型者當屬這“井”字。大地之上,地心的泉眼,與人類的慧眼相遇,人力鑿穿地層,甘洌的清泉噴湧而出。這“井”字多麼形象啊!我們不得不歎服列祖列宗的智慧,這井給人多少溫暖的懷想。離開家鄉,外出謀生的人,頻頻回望故鄉這口老井,這便有了“背井離鄉”這個流傳至今的故事。井成了故土的名片,隻要有人居住,哪兒沒有井呢?每每我凝眸這“井”字,我就用目光撫摸着我的村莊。井是我村莊的标志,它的名字就是我村莊的名字,它的曆史就是我村莊的曆史。

一根井繩,由一縷縷細麻擰成的繩索,竟然将井口堅硬的青石勒成一道道深深的痕。柔長的繩深深勒進井台堅硬的軀體,一道道深深的痕裡,是鄉人們凸起的血脈和堅毅的表情。這俨然村莊的年輪、村莊的圖騰。這口老井,不知經曆多少年多少代,如同土地、房屋、人口、牲畜一般,是我村莊的命脈。沒有這老井,村莊也就無法生存,無法繁衍。列祖列宗銘記這口老井的恩德,将老井的功績刻在井邊的石碑上。老井如同村莊的老祖先,哺育了村莊的子子孫孫。村口這老井,是我村莊的形象,感恩戴德的鄉人們,把這活命的水井,作為村莊的名字。從村莊走出的子孫,天南地北裡,履曆裡都有老井的名字,那是滲透于血脈裡的鄉愁。

千百年來一輩輩老家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啟明星的光輝掃過窗棂,老槐樹的枝丫間還漏着月光,晨雞伸長脖頸引吭高歌。勤快的老家人挑起水桶,把長長的井繩送到深深的大口井。把家裡的水缸水甕灌滿,這是一家人一天生活的開始。早晨,聚集最多的就是村口的大口井。互相的問候,水桶碰撞井壁的叮當,不時的雞鳴犬吠,成了剛剛睡醒的村莊的晨曲。

翻閱村史,遍訪村莊長者,在一輩輩人口耳相傳的故事裡,老井的過往,在村莊揮之不去的記憶裡,出現在我的眼前,老井重新鮮活起來。村頭古渠的石闆橋,在一次修路時被翻開,翻開來的那一面石闆,揭開了深藏已久的秘密。原來,這祖祖輩輩一代代人日日走過的石闆,竟然記載着村莊原始居民的奮鬥史。模糊的字迹,依然能辨識出:張家人丁五口,某年月日開荒幾畝;丁家人丁幾口,某年月日遷徙至此。更為振奮人心的是:“是年,鄉人聚,謀鑿井,始得村名焉。”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與這村碑相遇了。得遇故鄉這珍貴的村碑,是列祖列宗與我這後輩子孫的一次跨越千百年的囑托。剝落的石碑,斑駁的文字,如同讀着老祖先布滿皺紋的慈祥面容,心怦然而動,在靜聽那久遠年代裡的故事。村碑簡單幾個字元,筆畫模模糊糊,深沉的情感與強烈的好奇給了我發現的眼睛,我在破解先祖們頑強的基因密碼。我震撼于鄉人們漫長歲月裡的艱辛與奮鬥。實在令人費解,在那樣的條件下,鄉人們靠什麼探得水源?很可能是一口井打下去,沒水,再打;還是沒水,直到打出這口井為止。這得需要多麼大的決心和韌勁啊!沒有水源,鄉人們就必須沿曲曲彎彎的山路,到很遠的地方挑水吃。我的鄉人一定是吃盡了沒水的苦頭,才凝聚起全村的力量,來鑿這口救命的水井。

在老人的口述中,鄉人鑿井那震撼人心的場景不時出現在我的眼前。村子最年長者,率領全村人丁,在選好鑿井的地方,安營紮寨了。老族長手杖所指,村子裡的男女老少就幹起來了。匠人們從山上鑿來一塊塊青石,最強壯的漢子一天天鑿井,女人們在工地埋鍋造飯,孩子們運送柴火。全村男女老少衆志成城,為了全村人活命的水井開戰了。當井鑿得幾十米以下的時候,繩索将筐送下,底下的将土石裝進大筐中,井上邊的人們拉緊繩索,喊起了古老的勞動的号子:

“夯籲夯籲夯籲夯籲,

“長繩拉起來呀,好嗨!

“大錘掄起來呀,好嗨!

“用力抓緊繩呀,好嗨!”

這号子,是男丁的聲音,後來是女人的聲音,後來是孩子的聲音,再到最後是整個莊子的聲音。這來自井下和井上的号子,回響在村莊的上空,在天地之間久久回響着……

在這撼動天地的号子裡,每個人臉上都是堅毅的神情,都在與命運進行着艱難的抗争。每想起此,我總是淚流滿面,我在重溫着我的鄉人們我的古老的村莊那份艱難與執着。上蒼終于感動了,村莊的水井打成了。捧着這清涼的井水,我那勇敢的鄉人們哭聲一片。這不是哭聲,這是包含艱辛的勝利的笑聲。于是男女人丁一起跪倒,向天地叩首,向井神叩首,向為打井獻身的村民叩首。為鑿井獻身的人被安葬在水井旁,鄉人們植一棵柳樹為其遮陽。多少年來,這柳樹長得枝枝桠桠、根深葉茂。可村裡從沒有孩子去爬這棵樹,仿佛約定俗稱的規矩。我小時候不解,現在明白了。

村莊的這口井養育了我的故鄉一茬茬男人和女人。也許是先人善良的靈魂所佑,即使有跳井的,也沒用死過人。據說,某年月日,有位婦女因家庭瑣事與家人鬥了口角,跑到井邊跳下了,可就在要落到水裡時,井壁側洞擋住了腳,求生的欲望讓她瞬間抓住洞的邊緣。原來,打井的時候,為了以後淘井的友善,專門打了一個洞,供淘井的人立足。沒想到,這一設計,還救了村婦的性命。村裡人呼喊着放下繩索,村婦得救了。鄉人們都說這井真的有井神,在護着我們呢。

到後來,八路軍開到沂蒙山。看好了這口好水井,隊伍就駐紮在村子裡。戰士們一早就幫鄉親們挑水,大家都傻了,還沒見過幫咱老百姓幹活的隊伍呢!後來這曾救過人命的淘井洞,還藏過八路的秘密檔案和武器,都說老祖宗留下的這口水井,真是口寶井啊!

青未了|鄉井(原創散文)

久遠的年代裡,家裡人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到井邊挑水。井邊挑水既是技術活,又是力氣活。鄉下人一輩子都離不開土,住的黃土夯實土牆蓋成的房子,用的黃土燒制的瓦罐盆碗,挑水用的黃泥燒制的罐子,盛水盛糧的是黃泥燒制的泥缸或泥甕。 一大捆的繩索,把罐子送下井去,幾十米上百米的深井,搖動繩索,把水灌到罐子裡,再拽着繩索把裝滿水的罐子拽上來,需要力氣,需要技術。不少人拽着拽着就把泥罐子碰到料石砌成的井壁上,罐子就報帳了,于是就再換一個去井裡打水。家鄉有句俗話:誰家擔水不打罐子。打的罐子多,井底下沉積的罐子的渣片也多了,是以,每年都要淘井,都要清理井底的垃圾。年歲久遠了,砌在井邊的青石,被磨得溜光圓滑,被繩索勒出了深深的溝溝壑壑,如同這古井深深的年輪。

村莊在長大,一口老井不能養活村莊日益繁衍的人口。老輩人就在村莊又開鑿了口井。每口井都有自己的名字。最早的老井,在村莊的西門名之曰“西井”,後來在村莊的東門鑿了“東井”。每到冬天,天寒地凍,井口就冒着熱氣,熱氣騰騰的樣子。小夥伴都傳得神乎其神。說,從西井到東井,地河裡是通着的。在這地河裡住着蛇仙,井口的熱氣,是蛇仙呼氣呢。井裡的水是蛇仙吸地河的水吐出來的。大一點的夥伴邊說邊比劃,還一臉的莊重:不信,您看,每到過年,我們的大人為啥都到這井邊燒紙、磕頭呢?這種帶有浪漫的神話似的傳說伴随了我們的童年和少年。井是老家的神,村莊要靠這井養活着。

把水打上來,挑在肩上,也需要技術。熟練的挑工,走一路水紋絲不動。不熟練的人,走幾步水就濺出來。越害怕,濺得越多,走到家幾乎就去一半了。在路上累了怎麼辦?停下來歇歇,那可不行,莊稼人活多着呢。熟練的挑工,邊挑水邊把挑水的擔子換在另一個肩上這叫“換肩”,繼續趕路,既不耽誤工夫,還不覺得累。家裡盛水的泥缸、泥甕,得三四趟的才能灌滿。往往這一工作,就足以把你搞得大汗淋漓。是以,挑水一般是壯勞力的工作,後來體力好的婦女也能幹這活了。我大學畢業,到離家二十多裡的鄉鎮中學工作,我得準确估算家裡的那一水甕水用完的時間,我必須下了晚自習之後乘着夜色趕到家,第二天清晨,在滿天星辰的時候,給娘把家裡的水缸灌滿,才能去上班。

時光流轉,到了20世紀90年代後期。中華大地改革的成果,改變了村莊的容顔,改變了鄉人們的生活。上級為村子勘探打井,建設水塔,鋪設水管,家家戶戶用上了幹淨的自來水,家裡吃水的問題徹底解決了。擰開水嘴,幹淨的自來水直接接到竈台。我感到特别暢快,再也不用為我寡居的母親喝水發愁了。

這祖宗留下的寶井就漸漸退出了曆史舞台。村裡為防孩子掉下去,把井口用水泥闆子蓋住。直到過年的時候,那些老人們還是照例到井邊燒紙、磕頭。很少有年輕人還想到有這寶井的存在。這祖祖輩輩命根子一樣的寶井,隻留在村莊的名字裡了。時間在改變,鄉人們的生産生活在發生着改變。我常常想起老家熱鬧的井台邊,水桶碰撞井壁的聲響,鄉人們溫暖的問候,甩開大步,挑起一擔水行走于村莊街巷的人們。

青未了|鄉井(原創散文)

每次回老家,我都習慣性地到老井邊看看,雖然也看不到什麼。伫立良久,追憶一下往日這井邊熱鬧的情景,心中也是無限的滿足。我思念在這井邊曾經發生的撼動天地的故事,我思念列祖列宗艱難的生存圖景,我思念這井邊老老少少的歡笑。年輕時喜歡的歌“我的家鄉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澀的井水。”村裡跟我一般大的孩子,都喜歡這歌。這好像是為我們老家這井寫的歌。時過境遷,這全村人命根子般的寶井連同這村莊艱難的奮鬥史,漸漸淹沒于時代的浮躁與喧嚣中了,幾乎要被後人忘記了。老家的井水,真的算不上清澈甘洌,可它養活了故鄉我的父老鄉親。告别老井是新生活的标志,被淹沒的不是老井,還有村莊輩輩流傳的文化。我不知道是興奮于這種發展,還是悲哀于這種消失。每想及此,我就有種難以名狀的傷感。伫立村碑前,那一行行模糊的字迹,幻化為列祖列宗的眼神和期待的表情。我隻能把這消失的古井留在了我的文字裡。

故鄉這口老井,是村莊的名字,是村莊的曆史,更是祖祖輩輩一代代人流淌的血液和割舍不斷的故土情結。镌刻在眉間心上的,是找不見的老井。寂寞的村碑上,镌刻着我村莊的名字。

井是故鄉的眼,睡裡夢裡不時地對視我。無法躲閃,也不能逃避,我隻能虔誠地以文字回之。

(作者聲明:本文圖檔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系删除)

作者簡介:

青未了|鄉井(原創散文)

陳凱,筆名蒙山樵夫,中共黨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臨沂市作家協會會員,平邑縣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鄉村人才庫認證“中國鄉村作家”,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青未了副刊簽約作家。高中國文教學教研30年後,重新拿起筆接續少年時代的文學夢想。為家鄉代言,替親人立傳,自建一片文字園地,留下漸行漸遠的鄉愁與鄉村時代風貌。2020年在齊魯壹點開設個人号“蒙山樵夫”,現在擁有訂閱量10.2萬人。2021年5月,散文《冬意:落葉如蝶》獲齊魯晚報·齊魯壹點第一屆青未了散文“網絡人氣爆款獎”。

壹點号蒙山樵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