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鑿壁借光的後半段故事

★每天一篇原創,今天是第1696天

《管見參考》

全國走好網上群衆路線典型案例

浙江省思想政治工作成績突出個人

紹興市網上文化家園示範項目

紹興市全民閱讀優秀項目

紹興市最美領讀者

鑿壁借光的後半段故事

文/管見 主播/張彬

前幾天,和一位同僚聊天,說到我的公衆号很久沒寫曆史故事了。

我說曆史故事确實難寫,首先要盡量做到“每個字都有出處”,是以查資料就很花時間,其次,很多耳熟能詳的曆史故事都寫過一遍了,有些題材太小衆,怕讀者不感興趣。

同僚告訴我:“因為難寫,是以期待的人更多。”

這話一下子打動了我,我不知道期待的人是不是會更多,但至少有人在期待吧,那以後就盡量多寫寫。

很多時候,我們對一個人的了解通常隻有一面,那是因為講的往往隻是一個故事或者是故事的一個方面,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孔融讓梨,留給大家的印象是:

孔融是一個從小懂得謙讓的人。

但孔融以後怎麼樣了,很少有人知道。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個類似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大家一定知道,那就是“鑿壁借光”的匡衡。

我們那會兒讀國小,鑿壁借光是進教科書的,我不知道現在的教材裡有沒有,但是知道這個故事的人一定還是很多。

為了照顧那些沒有讀到過這個故事的人,我還是把這個故事簡單說一下。

劉歆的《西京雜記》這樣記載:“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匡衡是西漢人,小時候很窮,他白天要幹活,隻有晚上能看書,可燈油實在太貴了,點不起。

他實在沒辦法,在鄰居家的牆壁上鑿了個洞,借着這洞裡透出來的光努力讀書,後來果然成了一代大儒,官至宰相。

現在問題來了,他當了宰相以後,又幹了些什麼事呢?

話分兩頭,各表一枝。

有一句話,大家也一定耳熟能詳:“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但這句話是誰說的呢?口氣那麼大,是漢武帝嗎?不是!

說這句話的人叫陳湯,是西漢名将,這句話是他給漢元帝的上書中寫的,是為了向皇帝表功他擊殺了北匈奴的郅支單于,是勝利後說的,而不是打仗之前講的。

這句話裡的這個“明”字,在這裡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是“使他們明白”的意思。

是以這句話的意思是:讓那些人(蠻夷)明白,冒犯了強大的漢帝國,即使再遠,我們也一定會前去誅殺。

好了,故事講到這裡,本文的兩大主人公就要碰撞了。

那個時候的匡衡,不僅是漢朝的一代大儒,而且是漢元帝的宰相。

他已經有了某種道德潔癖,但寬于待己,嚴以律人。

匡衡和大太監石顯交好,溜須拍馬極盡谄媚。

《漢書·王尊傳》這樣記載:“中書谒者令石顯貴幸,專權為奸邪。丞相匡衡、禦史大夫張譚皆阿附畏事顯。”

從這段記載來看,匡衡已經成了一名妥妥的奸臣。

這個時候,班師回朝的陳湯顯然是大漢的民族英雄,但石顯和匡衡很不爽,決定聯手搞他。

陳湯剛回到長安,還沒見到皇上,匡衡彈劾他的奏折早就送到了漢元帝的案頭。

匡衡在奏折裡是這麼說:

陳湯從前就父喪不歸,硬要在前線打仗,這是不孝。

這次打仗,陳湯假傳聖旨,貪功冒進,雖然打了勝仗,但實為不忠。

攻破郅支城時,把城裡的财産都分了,沒有上交國庫,是為不義。

匡衡說,如此不忠不孝不義之徒,應該下大獄,怎麼還能封賞呢?

陳湯當然不會束手就擒,他也給皇帝上了道奏折:

“臣與吏士,共誅單于,幸得擒滅,萬裡振旅,宜有使者迎勞道路。今司隸反逆收系按驗,是為郅支報仇也。”

意思是說,我帶着部隊千辛萬苦殺了單于,朝廷應該派人來迎接我,而不是來抓我。

漢元帝耳朵根子比較軟,一聽也有道理,就把人放了,而且還想獎勵陳湯。

本來漢元帝對陳湯的獎勵是按照“擒殺單于”的标準,封賞5000戶以上。

匡衡聽到風聲後極力阻止,因為他自己的封邑隻有600多戶。

是以,他誣陷陳湯殺的郅支單于不是真單于,是個假冒的。

最後,漢元帝妥協讓步,賜陳湯關内侯,食邑三百戶,再加賜黃金百斤。

後來,漢成帝上位,對權閹石顯很不滿意,丞相匡衡迅速見風使舵,和禦史大夫張譚一起參了石顯一本,把他們三個人以前一起幹過的壞事,全推到了石顯一個人頭上。

最終,石顯被貶為庶人,在被趕回老家的半路上因憂憤絕食而死,而匡衡、張譚則繼續風光。

身為丞相的匡衡仍不滿足,本來皇帝封給他的土地有三十一萬畝,他竟利用職務之便,多弄了四萬畝。

但好日子很快就到頭了。

漢成帝建始三年十月,和他一起幹壞事的禦史大夫張譚獲罪免官,兩個月後,匡衡私吞田地四萬畝的事情也敗露了。

他被抄了家、革了職,貶為了庶人,最終失去了曾經擁有過的一切,回到了小時候那個讓他“鑿壁借光”的家鄉,沒過幾年就郁郁而終了。

天下讀書人的楷模,最終成為了天下人唾棄的奸臣。

這就是真實的曆史,這也是人性的兩面,更是歲月的變遷。

願所有出發的人,歸來仍是少年。

無論走多遠,别忘了為什麼出發。

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機構

《管見參考》視訊号

更新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