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福垴遺址出土楚季寶鐘。
楚墓出土蟻鼻錢。
湖北省博物館三期新館的展覽“楚國八百年”再現了楚文化的輝煌燦爛、浪漫瑰麗,2021年12月開展以來,吸引了大批觀衆。此次展出文物500餘件(組),包括湖北九連墩、望山、包山、熊家冢等楚墓和宜昌萬福垴、荊州紀南城等遺址的器物,輔之以模型、動畫、影片、電子地圖等多媒體手段,是對楚國考古最新成果和研究的系統梳理,反映了楚文化研究的新高度。
楚國是周代極其重要的諸侯國。展覽既要講清楚楚國的發展曆史,又要展示出楚國高度發達、風格獨特的地域文化。是以,策劃之初,湖北省博物館就組織曆史學、考古學、文獻學等領域的權威專家,多次論證,最終确立了“開疆拓土”“禮俗百業”“上下求索”“精彩絕豔”的叙述脈絡。
楚國800年的發展曆史,主要放在第一部分“開疆拓土”中講述。
宜昌萬福垴是一處重要的楚文化性質的西周遺址。2012年,遺址出土了數量衆多的西周中晚期陶器、青銅鼎、青銅編鐘及銘文,銘文中的“楚季”“公”等人物是研究早期楚國曆史的重要資料,在我國南方地區屬于首次發現。此次展覽首次展出了這些出土器物,并輔之以“楚公家”(《史記》對應之人名為熊渠)銘文戈、“楚公逆”(《史記》對應之人名為熊鄂)銘文鐘等銘文銅器圖檔,使楚國初期曆史可信、可見。
通過地圖,觀衆可以看到楚國疆域不斷擴大的過程。《史記》《左傳》等文獻,與包山楚墓出土的“楚先老僮、祝融、鬻熊”等簡文、清華《楚居》簡、周原出土的“楚子來告”甲骨文等互相印證,夯實了楚國在西周早期立國的事實,同時使得楚立國之初當在漢水之南、江漢沮漳地望的學術成果更加确鑿。
葉家山出土的鬥子鼎,上面有記載周成王舉行岐陽盟會“王賞多邦伯”的銘文,與《國語》“昔成王盟諸侯于岐陽,楚為荊蠻”的記載相對應。楚成王嫁女兒所作的“楚王媵随仲芈加”鼎,紀南城出土的楚王祭天所用的彩繪編磬以及展現軍事實力的車馬器、弩機和甲胄,九連墩楚墓出土的34件成組編鐘和虎座鳥架鼓構成的成套禮器等,都直覺反映出楚國的逐漸壯大。江陵馬山楚墓出土的吳王夫差矛、吳王夫差劍等戰利品,反映了楚國的擴張。荊州熊家冢楚惠王墓的盛大規格及複原的“天子駕六”宏大車馬陣場景,更代表了楚國成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後的恢宏氣度。
楚國的發展壯大離不開農業、工業和商業的發達,文物同樣可以展現其發達程度。
楚國境内産黃金、白銀和青銅,因而金币、銀币和銅币都曾在楚國鑄行。其中金、銀币用于楚國境内的大額支付和賞賜,額度較小的交易多使用蟻鼻錢。楚金币是以龜甲形為主的版形金币,币面多有文字,其中又以“郢爯”為主。
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是迄今為止已發現的儲存最完好、冶煉水準最高、規模最大的古銅礦遺址。古代工匠為掘取銅礦石,開鑿豎井、平巷與盲井等,還采用了提升、通風、排水等技術。展覽展出的銅斧、船形木鬥、木鏟、繩索等采冶工具,說明那時的冶銅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準。
楚國都城多次變遷,先後有春秋晚期的季家湖、戰國早期至公元前278年的紀南城、戰國晚期的河南陳郢、安徽壽郢等。展覽選取了楚國繁盛時期的郢都紀南城,展出了出土的陶水井圈、筒闆瓦、排水管,複原了同時期我國南方最大的一座古城的宮殿、手工作坊、居民區等布局以及8處城門,總面積約16平方公裡。其中含3處水門,水運可直通長江,使觀衆可感受楚郢都“号為朝衣鮮而暮衣敝”的繁華景象。
楚人的飲食起居在2000多年前同樣令人羨慕。一條2000多年前腌制的幹鳊魚,以及水稻、麥、粟、闆栗、姜、花椒等,讓人感覺煙火味十足。漆木折疊床、座枕、銅薰杯、銅燈、竹席等日用品,是楚人精緻日常生活的寫照;九連墩楚墓出土的假發,裝有銅鏡、木梳、胭脂、油彩等物品的便攜式彩繪漆木梳妝盒,反映出當時人們對美的追求。
湖北荊門包山2号楚墓出土的彩繪漆奁圖像,是一幅完整的車馬出行圖,所繪圖像包括26人、4乘馬車、10匹馬、9隻鳥等,通過5棵柳樹分隔成互有關聯的畫面,首尾連貫而過渡自然,被稱為中國現存最早的“連環畫”。首次公開展出的荊門嚴倉漆畫,巨幅畫面上的楚式建築、樂舞等内容,色彩鮮豔,藝術感十足,為進一步研究楚國社會生活提供了難得的資料。
據不完全統計,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楚地簡牍已發現30多批、10萬字以上,内容涉及典籍文獻和司法行政文書等。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竹簡730枚,包括18篇先秦典籍。尤其是反映戰國時期深奧宇宙觀的《太一生水》和目前最早的抄寫于戰國中期的《老子》乙種,令人驚歎。
楚國800年的曆史,給我們留下了青銅、漆器、竹簡、絲綢、玉器等物質寶庫,也給我們留下寶貴的精神财富。
(作者為湖北省博物館館長)
方 勤供圖
作者:方 勤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