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清道光十一年某一天,在膠東半島南部的海陽縣城裡(現海陽市鳳城街道駐地),一位姓高的婦女,即将臨盆。
當時的情形,大概就像很多古裝劇中演出的那樣,高氏的丈夫孫洪先是連忙請來産婆,然後又焦急地站在屋外等待。過了一會兒之後,屋内傳來陣陣嬰兒啼哭聲,産婆随即推門而出,向孫洪道喜。
看了上面的描述,似乎感覺不到什麼特殊之處。但如果知道了“喜訊”的具體内容,相信多數朋友就會感歎——原來,高氏這一胎,共生下了三個兒子。

(▲海陽鳳城的大牌樓)
按照如今的市井邏輯,一胎生三子,就意味着未來要準備三套樓房,對于普通父母來說,可能也算不上“太好”的消息。不過,在生産力水準相對落後、生活期望值相對不高的古代,多子多福的觀念方是主流。是以,當孫洪得知這一消息時,應該是欣喜異常吧。
而為此感到高興的,不僅僅是孫洪一家,還有海陽縣的官府。要知道,在當時,一胎多子以及百歲長壽,都被視為祥瑞之事,需要專門記錄和上報。對于地方官府而言,自己轄區内出現了祥瑞,也感覺臉上有光。于是,孫洪的妻子高氏一胎産三子的事情,很快被寫進公文,層層上報。
民為國本。為了鼓勵滋生人丁,明清時期對于“多胞胎”設立有不少獎勵政策,在史料中可以找到大量例子。比如,明洪武年間,豹韬衛軍妻周氏一産三男,朝廷就下令賜錢一萬二千,俾求乳母養之。
而到了清代,對“多胞胎”和“長壽老人”的獎勵,屬于禮部的職權。地方官府上報的情況,經過禮部稽核之後,再題請皇帝準許。其中,對“一胎産三子”的家庭,通常是獎勵五石米、十匹布。久而久之,此事就形成定例,皇帝一般隻在奏折上這樣批示:“知道了。”(乾隆皇帝的《八旬萬壽盛典》中有記載)
在道光年間海陽縣的這個例子中,孫洪一家後來就得到了“五石米、十匹布”的獎勵,此事在光緒版的《海陽縣志》裡有明确的記載。
嚴格來說,這個獎勵是由禮部代表朝廷授予的,理應由中樞财政撥付。但在實際操作中,或許是為了避免麻煩,通常是采取“地丁坐支”的方式。即:中樞不直接撥付實物獎勵,而是折算成銀子,在所屬州縣的财政收入中列支。
按照當時的物價,這“五石米、十匹布”最後折合為“十兩銀子”,由海陽縣方面發放給了孫洪一家。
考慮到道光年間的收入水準(七品知縣的明面俸祿一年也隻有幾十兩),這十兩銀子的獎勵,也不算少了。
從道光十一年(1831年)到現在,過去190年的時間,并不算太久遠。并且孫洪一家的居住地比較明确,就是海陽縣城(鳳城)。再加上是“三胞胎兒子”這種事情相對轟動,或許當地民間會有相應故事流傳下來吧,不知鳳城的朋友是否聽說過。
值得一提的是,此事不僅在《海陽縣志》中有記載,在《清史稿》中也有提及。後者稱:“(道光)
十一年七
月,萊陽縣民孫洪妻一産三男。”
兩相比較,時間、主人公姓名都一樣,唯獨地點不同。考慮到光緒版《海陽縣志》成書在前且記載更詳(涉及到财政支出,應該相對嚴謹),這多半又是《清史稿》中的一處錯誤了。
(本文作者:耳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