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安城,繁華背後,隐藏一大緻命缺陷

這段時間,西安疫情令人揪心。各種悲劇頻出。今天,我們不想這些糟心事,聊聊大唐時期的長安城。長安,算是中國曆史上久負盛名的古都,但在作為國都的曆史上,長安可能多少有點悲催。之是以這樣說,與他的遭遇有關。公元895年,乾甯二年,河中節度使王重盈病逝,死就死了吧。但可怕的事就在于王重盈的身份是河中節度使,這個職務可不得了,很多人都想争奪。關于河中節度使的位置,争奪者就有王重盈的兒子王珙,以及其兄王重榮之子王珂。為了增加争奪的砝碼,雙方拉攏多方勢力助陣,曾兩次收複長安的李克用支援王珂,李茂貞則力挺王珙。後來,唐昭宗将節度使封給了王珂。第二年,心存不滿的李茂貞便和另外兩個節度使王行瑜和韓建一起發兵到了長安。唐昭宗剛剛招募的新軍哪裡扛得住,長安很快就淪陷了,唐昭宗也在城破之時逃離了長安。李茂貞攻進長安後,便縱兵劫掠,搶走大量财物不說,還放火焚燒皇宮,很多宮殿都付之一炬,長安百姓又一次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可更奇葩的是,犯下如此滔天罪行的李茂貞居然沒有受到責罰,反而被封為岐王,這才心滿意足地離開了長安,傳回鳳翔。粗粗算來,這是長安作為大唐國都的第六次淪陷。從此,長安再也沒能重回昔日的華夏中心。再加之,大唐皇帝唐玄宗、代宗、德宗、僖宗、昭宗等倉皇逃跑,令人大跌眼鏡,成為曆史上極不光彩的一面。短短300年,長安就被敵軍攻破6次,在注重城市防禦的古代,不可想象。繁華的長安,為何輕易被攻陷?這背後的邏輯值得深究。有種說法,與唐都長安城設計的缺陷不無關系。先甩一張唐朝長安城的地圖鎮鎮場。

長安城,繁華背後,隐藏一大緻命缺陷

用心觀察,你會發現唐朝的長安城街道、建築都十分整齊。整個城市有25條街道,東西14條,南北11條,街道兩側分布着108個坊,按照目前來說,就是108個小區。

這些坊跟當今的小區一樣,外邊用土牆圍起。而牆外的街道,是不允許沿街擺設商鋪的,要想買東西必須去東市、西市,這兩個地方。(實際上,我們經常說得買東西,就起源于此)。當然,在小區内部也有一些小賣鋪,滿足日常需求。說到這,這種被稱之為“坊市制度”的城市格局,在中國很多地方都已消失。但這種“坊市制度”的城市格局,卻在蘇州工業園區得以呈現。前些年,我來蘇州工業園區,發現其城市布局明顯與其他城市不一樣。整個城城市道路十分整潔,卻很難在道路兩側發現一家商鋪。要想買東西,基本要去當地人所說的鄰裡中心購買。小區僅僅是居住的場所。這種“坊市制度”的城市格局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就是城市很潔淨,建立文明城市肯定輕而易舉,但少了幾分煙火氣,多少顯得有點冷清、肅穆。這是去過蘇州工業園區給人的第一感受。我想,大唐時期的長安城亦或是這樣。言歸正傳,此時的長安城,還實行一種可怕的制度就宵禁制度。也就是說,市民在坊外主街夜晚不能閑逛,有官兵巡邏,砍死個黑燈瞎火過馬路的都隻是執行公務。(當然,宵禁政策在元宵節這種節日還不執行的。) “花間派”創始人溫庭筠,就曾因違反宵禁政策而被衙役們打掉了兩顆門牙。這裡面有個好玩的故事。話說,溫庭筠晚年時,非要宵禁時上街瞎逛,被巡邏士兵摁在地上揍,門牙都被打飛了。一氣之下就去找負責當地軍政的令狐绹告狀,然而确實是他自己有錯在先,雖然法律禁止毆打士子,但這不是沒考上嗎,是以令狐绹好言勸了兩句,打發他走了。溫庭筠頓覺顔面掃地,直接找宰相徐商。徐商為了安撫這個暴躁小老頭,跟唐懿宗商量了一下,說既然此人常年混迹于考場,有豐富的考試和作弊經驗,何不量才而用,發揮他的特長,讓他負責科舉考試啊。皇上說有道理啊,當即封溫庭筠為國子監助教,從六品,專門負責科舉考務。于是溫庭筠以門牙為代價,獲得了人生唯一正式官職,這也是溫庭筠事業的頂峰。溫庭筠雖是因禍得福,但卻反映此時長安城的肅穆、冷清。宵禁是小,長安城的另一個缺陷,卻為它走向沒落,埋下伏筆。這個缺陷主要從軍事防禦方面來說。長安城是在隋朝大興城基礎上建成。細看唐長安城可以說分為皇城、宮城和外郭城三個部分。先來說皇城。圖中可以很明顯得看到中間那一塊方形。這個地方是政府的行政辦公機關。相當于咱們現在說的政務廳。下面看到的宮城和皇城隻隔一條橫街,寬440米。再說宮城。宮城是皇上上早朝,批閱奏折,後宮什麼都在這裡。唐朝有三個不同時期的宮城。最早的就是皇城上的區域這裡。其次就是大家看宮城右上角有一個大明宮。最後是興慶宮,是唐玄宗時期的政治中心。最後部分外郭城。大家能看到的,除了皇城宮城外所有的地方都叫外郭城。就是百姓官吏居住區。橫豎相間非常整齊的街道把唐長安城劃分成了108坊。若論面積,足足達83.1平方公裡。比446年東羅馬首都拜占庭大7倍,比公元800年阿拉伯首都巴格達大6.2倍,相當于西安現在城區9.7倍。可以說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唐長安城人口大約百萬,包括百分之五,就是五萬左右的外國人。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國際化大都市。

長安城,繁華背後,隐藏一大緻命缺陷

長安城雖然創下了規模宏大曆史記錄,但從軍事防禦角度而言卻成了一個明顯敗筆:唐朝都城長安,東西長将近20裡,南北寬将近18裡,城牆總周長70多裡(即使是明清時期的京城規模之大,周長也才40多裡)。

在整個古代曆史上,唐都長安的面積規模,都毫無疑問地位居首座。問題在于,面積如此之大、城牆如此之長,是和平年代還好,萬一遇到戰事,該調派多少兵力才能守住?唐朝時由于總人口規模所限,全盛之時的唐玄宗天寶初年,全國十大節度使全部兵力也不足50萬人。對唐朝當時的廣袤國土而言,這50萬兵力一點也不富裕,大部分還都被分派到西域、西北、北方各地邊防前線,很難抽調出大量兵力用于長安的守備防禦。為了加強長安防禦體系,唐朝中後期開始組建了神策軍,但神策軍的防區不僅限于京師,還要守衛長安周圍數百裡範圍内的軍事重鎮如奉天、武功、扶風、麟遊、興平、陝州等“十三鎮”,長安守軍數量長期處于捉襟見肘不敷使用的窘境。退而言之,即使唐朝皇帝不惜血本給長安城配備了足夠守軍,一旦戰事爆發,如此龐大的防禦體系,在當時的交通、通訊條件下,兵力調配、器械糧草運送、乃至傳達指令都會面臨很大困難,想組織一場成功的長安保衛戰幾乎不可能。敵軍隻需集中優勢兵力攻其一點,整個長安防禦體系就會形同虛設。再加之,後期的神策軍成了安排官宦子弟的後花園,毫無戰鬥力。如此,長安城為一座大而無當的脆弱之城,頻頻被攻破,唐代居然出現了令人震驚的“天子九逃、首都六陷”也就不足為奇了。全文2500字,感謝讀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