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羽:我驕傲了嗎,我做錯什麼了?為何背鍋的總是我。

公元219年,劉備在漢中之戰打敗了曹操,關羽從江陵出兵,進圍樊城,大敗七軍,一時威震華夏,蜀漢的事業達到了最高峰。然而這一切美好隻是昙花一現。數月間關羽敗亡。

關羽威震華夏時何其壯哉!及敗亡時便是“牆倒衆人推,勢去萬人踩。”

曆來對關羽的評價是毀譽參半。

關羽:我驕傲了嗎,我做錯什麼了?為何背鍋的總是我。

同情關羽的人把荊州的丢失歸于孫吳的背信棄義,暗中偷襲。更多的人則把關羽敗亡的原因歸結為其性格上的缺陷,驕傲。

陳壽評關羽:“羽善待卒伍而驕于士大夫”。關羽領兵對待士卒很不錯,可對待同級的士大夫們總是有那麼一股傲氣。

那麼關羽驕傲了嗎?不能啊,漢中之戰,蜀漢集團集體榮立一等功,而關羽坐守荊州隻是因為有苦勞才共得嘉獎,作為軍人除了落寞,還有什麼可驕傲的呢?

說關羽驕傲的,大概都是因為史料所載的這幾件事:

一、沒有處理好和孫吳的關系,自大絕婚,緻使孫劉關系惡化。

孫權派人向關羽求婚,被關羽斷然拒絕了,還說了些不中聽的話,于是孫權發怒了。

有人認為這是關羽自大的表現,孫權求和婚,多好的改善雙邊關系的機會啊。關羽即便不答應也該溫和的拒絕,更不應辱罵使者。

持這種意見的人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就當是的情況而言,關羽的做法沒毛病。

關羽:我驕傲了嗎,我做錯什麼了?為何背鍋的總是我。

這件事大概是發生在諸葛亮等人入蜀後,關羽董荊州事期間,即在公元215年前後。此時,孫劉圍繞荊州歸屬,沖突已經激化。這時孫權求婚,明顯沒安好心,是一個很陰損的招數。

此時,劉備主力大部分入蜀,隻留關羽董督荊州,責任重大。孫劉沖突已經到了明面上,關羽駐守江陵明着抗曹,實者防吳。劉備領兵在外,心系荊州。駐防荊州的關羽不能和孫吳集團有任何的暧昧關系。否則,劉備會怎麼想,我在外拼死拼活,你和孫權暗通曲款?别說關羽許婚,即便稍有遲疑都會引起劉備的猜忌。是以,此時的關羽别無選擇,不但要拒絕還要嚴詞拒絕,不能有半點含糊。

關二哥是讀過春秋大義的,對這個道理很懂。

可能是情急之下,二哥說話生硬了些,即便說了“虎女安能嫁犬子!”之類不中聽的話也不為過,因為你意圖離間,必須嚴重表明立場。

其實,在公元215年,因所謂借荊州的事,兩家就曾差點打起來。

這次真不管關羽的事,如不是關羽的克制,可能等不到劉備回來,雙方都大打出手了。接着雙方冷靜下來開始坐下來談判。

關羽:我驕傲了嗎,我做錯什麼了?為何背鍋的總是我。

乃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将軍單刀俱會。

此即所謂的“單刀赴會”。

說起單刀赴會,大家的印象是關二哥可牛氣了,“藐視吳臣若小兒,單刀赴會敢平欺。”那股英雄豪情哪把東吳群臣放在眼裡。

可正史上的關羽單刀赴會可慘了,二哥根本沒有耍起威風,反而被東吳魯肅給義正言辭地數落了一番。東吳版叫“魯肅義責關羽”。

罵得可難聽了,摘幾句看看:

魯肅的原話是:當初我奉命過江和你們劉豫州在當陽長坂坡相遇,那時你們的兵還不到一校之衆,被曹操追趕的無處容身,計窮慮極,準備遠竄去投蒼梧太守吳巨。我家主上看你們可憐,無處容身,是以甯願舍棄自己的土地臣民也把荊州借給你們容身。而你們呢,現在已經有了西川,還想賴着荊州不還,欠債不還這樣的事,凡夫都不能忍受,何況是我們英明的吳主呢!

“打人不打臉,接人不揭短。”魯肅這是既打臉又揭短,把劉備昔日的那點糗事都抖摟出來了。

關羽:我驕傲了嗎,我做錯什麼了?為何背鍋的總是我。

哪裡還能忍!二哥可能都要抽出八十三斤的青龍大刀了,還是忍住了。

羽無以答。面對魯肅的挖苦指責,關羽一句話不說。

二哥慫了?說不過你我也能打過你吧!抽刀幹不完了。

這時孫劉的關系已經到了随時可能擦槍走火的地步,大局為重。魯肅先生作為借荊州的擔保人也是承受了很大的壓力的,直到魯肅去世,孫權在這件事上還耿耿于懷。

這是驕傲的表現嗎?作為員工他隻能死守劉老闆給的底線,态度已經近乎謙卑了。

其後,兩家約定共分荊州,以湘水為界;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

據載,此後諸葛瑾每奉使至蜀,與其弟亮但公會相見,退無私面。

諸葛亮親兄弟私下都不敢見面,關羽哪還敢和孫吳有什麼瓜葛。

其二,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關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寫書與諸葛亮,要入蜀和馬超比武。

劉備對馬超的态度是一貫的,忌憚。

畢竟,人家馬超以前是坐擁十萬大軍獨霸一方的豪傑,投降劉備是萬不得已。劉備既願意拉攏馬超,又心虛。

馬超在西涼名氣極大,有“錦衣馬超”的美譽,正如一個倒閉了的大公司的CEO,跳槽來到一家小公司,心裡難免失落。劉備外表光鮮,實則掩飾不住的寒酸,擁有荊州和益州倆大塊地盤,可荊州是借來的,東家在催着還,益州是剛搶來的,吏民不附。劉備要在馬超面前展現集團的實力,讓馬超安心的。

關羽:我驕傲了嗎,我做錯什麼了?為何背鍋的總是我。

《三國演義》有一段精彩的描述:

劉備和馬超剛回城,人報有敵兵到,趙雲曰:“某願往擒此二人!”言訖,上馬引軍出。玄德在城上管待馬超吃酒。未曾安席,子龍已斬二人之頭,獻于筵前。馬超亦驚,倍加敬重。

一向低調的趙雲一反常态,故意在馬超面前炫耀武力,馬超大驚。

這肯定是劉備的授意的,讓馬超看看蜀漢并非無人。上将多得是,不缺您一位。

同理,也能解釋關羽為何不服馬超了吧。同樣是劉備集團為打壓馬超使的一個小花招。關羽鎮守荊州,不可能入蜀。兩人的所謂比武也隻能是隔空對話。

關羽此舉若是傲氣的表現,那趙雲豈不是比他還傲?

其三,關羽聽聞黃忠與自己并列四方将軍,怒道:“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

單憑這一點看,關羽做的确實有些過了。可此事詳細的前因後果是這樣的:

關羽:我驕傲了嗎,我做錯什麼了?為何背鍋的總是我。

黃忠在定軍山關鍵之戰中立下了大功勞。

劉備在進位漢中王後,封了前後左右四方将軍。一般認為,關羽和張飛是劉備原從,又屢立戰功,二人各占一個名額,當無異議。而馬超雖是降将,但以其在涼州的威望,應獨占一席,剩下的一個名額,當屬趙雲呼聲最高。

趙雲也是劉備原從,遠戰長坂坡,近取西蜀,新舊功勞不少,怎麼着也該有一個名額。

而劉備卻出人意料的把最後一個後将軍的名額授予了黃忠。這便引起了很多的争議與不滿,特别是劉備集團的原從系。諸葛亮首先站出來說話,勸谏道:“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

關羽:我驕傲了嗎,我做錯什麼了?為何背鍋的總是我。

諸葛亮首先明确表明了态度,認為黃忠名列四方将軍是不合适的,以黃忠的資曆不能和關、張并論。繼而,諸葛亮耍了個小手段,說:“馬超和張飛現在在漢中,他們親眼看到了黃忠在定軍山斬殺夏侯淵的巨大功勞,尚可對他倆開導解釋,可關羽在荊州,聽說後恐怕不會高興,我們這麼做該不會不合适吧。”

關羽資格最老,又是這次封賞的四方将軍之首,諸葛亮隔空暗示關羽,二哥,該你出來說話了!

其實,劉備封黃忠不封趙雲也是有苦衷的。做過上司的都知道,不能把好處都給自己人,黃忠在定軍山立下了那麼大功勞,不封不合适,封了一個黃忠,可以勉勵很多後來者。其後的 魏延便是例證。可是,這邊趙雲等人也要安撫。

劉備說對諸葛亮說:“我親自和關羽解釋。”

劉備編導了一出好戲:

遣益州前部司馬犍為費詩即授關羽印授,詩謂羽曰:“夫立王業者,所用非一。昔蕭、曹與高祖少小親舊,而陳、韓亡命後至;論其班列,韓最居上,未聞蕭、曹以此為怨。今漢中王以一時之功隆崇漢室;然意之輕重,甯當與君侯齊乎!且王與君侯譬猶一體,同休等戚,禍福共之。愚謂君侯不宜計官号之高下、爵祿之多少為意也……”羽大感悟,遽即受拜。————《資治通鑒》

關羽見費詩先生來了,立馬明白,說出了“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的話。

關羽:我驕傲了嗎,我做錯什麼了?為何背鍋的總是我。

費詩開始勸關羽,昔日,蕭何和曹參是漢高祖的原從親信,而陳平和韓信是後來者,但在論班次時,韓信卻居最上,從來沒有聽說蕭何、曹參對此有什麼抱怨。現在漢中王正緻力于興複漢室,君侯您與漢中王猶如一體,同休共戚,不應該計較官位高下爵祿多少啊……

這話裡話外不對啊?

即便黃忠封了後将軍,位次也在前将軍關羽之下,關羽的官位和爵祿肯定比黃忠高啊。費詩舉蕭何、曹參和韓信的故事是不是有些不合适啊?

費詩這話怎麼聽都不像說給關羽聽的, 明明是在借機安撫趙雲等人嘛。

關羽這麼一鬧,大大地給劉備減輕了壓力。對黃忠而言,漢中王力排衆議,頂着壓力任用自己,還有什麼理由不盡心竭力呢?對趙雲方面,好大哥關羽都出來給自己鳴不平了,漢中王把自己視為親信,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皆大歡喜,蜀漢集團内部大團結。

可惜,再次背鍋的還是關羽,憑空又落了個驕傲的實錘證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