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关羽:我骄傲了吗,我做错什么了?为何背锅的总是我。

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打败了曹操,关羽从江陵出兵,进围樊城,大败七军,一时威震华夏,蜀汉的事业达到了最高峰。然而这一切美好只是昙花一现。数月间关羽败亡。

关羽威震华夏时何其壮哉!及败亡时便是“墙倒众人推,势去万人踩。”

历来对关羽的评价是毁誉参半。

关羽:我骄傲了吗,我做错什么了?为何背锅的总是我。

同情关羽的人把荆州的丢失归于孙吴的背信弃义,暗中偷袭。更多的人则把关羽败亡的原因归结为其性格上的缺陷,骄傲。

陈寿评关羽:“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关羽领兵对待士卒很不错,可对待同级的士大夫们总是有那么一股傲气。

那么关羽骄傲了吗?不能啊,汉中之战,蜀汉集团集体荣立一等功,而关羽坐守荆州只是因为有苦劳才共得嘉奖,作为军人除了落寞,还有什么可骄傲的呢?

说关羽骄傲的,大概都是因为史料所载的这几件事:

一、没有处理好和孙吴的关系,自大绝婚,致使孙刘关系恶化。

孙权派人向关羽求婚,被关羽断然拒绝了,还说了些不中听的话,于是孙权发怒了。

有人认为这是关羽自大的表现,孙权求和婚,多好的改善双边关系的机会啊。关羽即便不答应也该温和的拒绝,更不应辱骂使者。

持这种意见的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当是的情况而言,关羽的做法没毛病。

关羽:我骄傲了吗,我做错什么了?为何背锅的总是我。

这件事大概是发生在诸葛亮等人入蜀后,关羽董荆州事期间,即在公元215年前后。此时,孙刘围绕荆州归属,矛盾已经激化。这时孙权求婚,明显没安好心,是一个很阴损的招数。

此时,刘备主力大部分入蜀,只留关羽董督荆州,责任重大。孙刘矛盾已经到了明面上,关羽驻守江陵明着抗曹,实者防吴。刘备领兵在外,心系荆州。驻防荆州的关羽不能和孙吴集团有任何的暧昧关系。否则,刘备会怎么想,我在外拼死拼活,你和孙权暗通曲款?别说关羽许婚,即便稍有迟疑都会引起刘备的猜忌。所以,此时的关羽别无选择,不但要拒绝还要严词拒绝,不能有半点含糊。

关二哥是读过春秋大义的,对这个道理很懂。

可能是情急之下,二哥说话生硬了些,即便说了“虎女安能嫁犬子!”之类不中听的话也不为过,因为你意图离间,必须严重表明立场。

其实,在公元215年,因所谓借荆州的事,两家就曾差点打起来。

这次真不管关羽的事,如不是关羽的克制,可能等不到刘备回来,双方都大打出手了。接着双方冷静下来开始坐下来谈判。

关羽:我骄傲了吗,我做错什么了?为何背锅的总是我。

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

此即所谓的“单刀赴会”。

说起单刀赴会,大家的印象是关二哥可牛气了,“藐视吴臣若小儿,单刀赴会敢平欺。”那股英雄豪情哪把东吴群臣放在眼里。

可正史上的关羽单刀赴会可惨了,二哥根本没有耍起威风,反而被东吴鲁肃给义正言辞地数落了一番。东吴版叫“鲁肃义责关羽”。

骂得可难听了,摘几句看看:

鲁肃的原话是:当初我奉命过江和你们刘豫州在当阳长坂坡相遇,那时你们的兵还不到一校之众,被曹操追赶的无处容身,计穷虑极,准备远窜去投苍梧太守吴巨。我家主上看你们可怜,无处容身,所以宁愿舍弃自己的土地臣民也把荆州借给你们容身。而你们呢,现在已经有了西川,还想赖着荆州不还,欠债不还这样的事,凡夫都不能忍受,何况是我们英明的吴主呢!

“打人不打脸,接人不揭短。”鲁肃这是既打脸又揭短,把刘备昔日的那点糗事都抖搂出来了。

关羽:我骄傲了吗,我做错什么了?为何背锅的总是我。

哪里还能忍!二哥可能都要抽出八十三斤的青龙大刀了,还是忍住了。

羽无以答。面对鲁肃的挖苦指责,关羽一句话不说。

二哥怂了?说不过你我也能打过你吧!抽刀干不完了。

这时孙刘的关系已经到了随时可能擦枪走火的地步,大局为重。鲁肃先生作为借荆州的担保人也是承受了很大的压力的,直到鲁肃去世,孙权在这件事上还耿耿于怀。

这是骄傲的表现吗?作为员工他只能死守刘老板给的底线,态度已经近乎谦卑了。

其后,两家约定共分荆州,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

据载,此后诸葛瑾每奉使至蜀,与其弟亮但公会相见,退无私面。

诸葛亮亲兄弟私下都不敢见面,关羽哪还敢和孙吴有什么瓜葛。

其二,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关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写书与诸葛亮,要入蜀和马超比武。

刘备对马超的态度是一贯的,忌惮。

毕竟,人家马超以前是坐拥十万大军独霸一方的豪杰,投降刘备是万不得已。刘备既愿意拉拢马超,又心虚。

马超在西凉名气极大,有“锦衣马超”的美誉,正如一个倒闭了的大公司的CEO,跳槽来到一家小公司,心里难免失落。刘备外表光鲜,实则掩饰不住的寒酸,拥有荆州和益州俩大块地盘,可荆州是借来的,东家在催着还,益州是刚抢来的,吏民不附。刘备要在马超面前展现集团的实力,让马超安心的。

关羽:我骄傲了吗,我做错什么了?为何背锅的总是我。

《三国演义》有一段精彩的描述:

刘备和马超刚回城,人报有敌兵到,赵云曰:“某愿往擒此二人!”言讫,上马引军出。玄德在城上管待马超吃酒。未曾安席,子龙已斩二人之头,献于筵前。马超亦惊,倍加敬重。

一向低调的赵云一反常态,故意在马超面前炫耀武力,马超大惊。

这肯定是刘备的授意的,让马超看看蜀汉并非无人。上将多得是,不缺您一位。

同理,也能解释关羽为何不服马超了吧。同样是刘备集团为打压马超使的一个小花招。关羽镇守荆州,不可能入蜀。两人的所谓比武也只能是隔空对话。

关羽此举若是傲气的表现,那赵云岂不是比他还傲?

其三,关羽听闻黄忠与自己并列四方将军,怒道:“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

单凭这一点看,关羽做的确实有些过了。可此事详细的前因后果是这样的:

关羽:我骄傲了吗,我做错什么了?为何背锅的总是我。

黄忠在定军山关键之战中立下了大功劳。

刘备在进位汉中王后,封了前后左右四方将军。一般认为,关羽和张飞是刘备原从,又屡立战功,二人各占一个名额,当无异议。而马超虽是降将,但以其在凉州的威望,应独占一席,剩下的一个名额,当属赵云呼声最高。

赵云也是刘备原从,远战长坂坡,近取西蜀,新旧功劳不少,怎么着也该有一个名额。

而刘备却出人意料的把最后一个后将军的名额授予了黄忠。这便引起了很多的争议与不满,特别是刘备集团的原从系。诸葛亮首先站出来说话,劝谏道:“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关羽:我骄傲了吗,我做错什么了?为何背锅的总是我。

诸葛亮首先明确表明了态度,认为黄忠名列四方将军是不合适的,以黄忠的资历不能和关、张并论。继而,诸葛亮耍了个小手段,说:“马超和张飞现在在汉中,他们亲眼看到了黄忠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的巨大功劳,尚可对他俩开导解释,可关羽在荆州,听说后恐怕不会高兴,我们这么做该不会不合适吧。”

关羽资格最老,又是这次封赏的四方将军之首,诸葛亮隔空暗示关羽,二哥,该你出来说话了!

其实,刘备封黄忠不封赵云也是有苦衷的。做过领导的都知道,不能把好处都给自己人,黄忠在定军山立下了那么大功劳,不封不合适,封了一个黄忠,可以勉励很多后来者。其后的 魏延便是例证。可是,这边赵云等人也要安抚。

刘备说对诸葛亮说:“我亲自和关羽解释。”

刘备编导了一出好戏:

遣益州前部司马犍为费诗即授关羽印授,诗谓羽曰:“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曹与高祖少小亲旧,而陈、韩亡命后至;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汉中王以一时之功隆崇汉室;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谓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羽大感悟,遽即受拜。————《资治通鉴》

关羽见费诗先生来了,立马明白,说出了“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的话。

关羽:我骄傲了吗,我做错什么了?为何背锅的总是我。

费诗开始劝关羽,昔日,萧何和曹参是汉高祖的原从亲信,而陈平和韩信是后来者,但在论班次时,韩信却居最上,从来没有听说萧何、曹参对此有什么抱怨。现在汉中王正致力于兴复汉室,君侯您与汉中王犹如一体,同休共戚,不应该计较官位高下爵禄多少啊……

这话里话外不对啊?

即便黄忠封了后将军,位次也在前将军关羽之下,关羽的官位和爵禄肯定比黄忠高啊。费诗举萧何、曹参和韩信的故事是不是有些不合适啊?

费诗这话怎么听都不像说给关羽听的, 明明是在借机安抚赵云等人嘛。

关羽这么一闹,大大地给刘备减轻了压力。对黄忠而言,汉中王力排众议,顶着压力任用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尽心竭力呢?对赵云方面,好大哥关羽都出来给自己鸣不平了,汉中王把自己视为亲信,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皆大欢喜,蜀汉集团内部大团结。

可惜,再次背锅的还是关羽,凭空又落了个骄傲的实锤证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