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侯建新:關于歐洲文明的若幹思考——兼議傳統中國社會3

侯建新:關于歐洲文明的若幹思考——兼議傳統中國社會3
侯建新:關于歐洲文明的若幹思考——兼議傳統中國社會3

當時的歐洲處于被三面包圍的危難時刻,不僅受到南部的阿拉伯人的進攻,還受到了北部的海盜的進攻,以及東部的馬紮爾人的進攻。如果不是查理·馬特一戰阻止了阿拉伯人的北上,也許今天的歐洲就不存在了。

——侯建新

以查理曼為中心,我們還應該記住他的爸爸和爺爺。他的爸爸叫丕平(加洛林王朝的建立者),據說丕平個子很矮,是以外号叫“矮子丕平”。丕平征服了意大利的一個地方,解救了當時的教皇,還将這個地方給了教皇,從此這個地方就成了教皇的主權國家,也就是今天的教皇國——梵蒂岡國的來源。去過梵蒂岡的人都知道,它雖然地方不大,但是個主權國家。是以公元800年前,這個教皇國就已經存在了,但是它當時的地盤比現在大。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王權和教權的關系是很密切的。

侯建新:關于歐洲文明的若幹思考——兼議傳統中國社會3

我們再說一說查理曼的爺爺——查理·馬特。我們之前說過,歐洲有一個黑暗的、暴力的、血腥的、無秩序的時期,可從查理曼的爺爺查理·馬特之後,開始發生了變化。查理·馬特發動了一個改革,叫“馬特改革”。什麼是“馬特改革”呢?将原有的無條件賞賜改為了有條件分封,推行采邑制,就是打仗者我封你地,有功者我封你采邑(采邑就是以後的莊園),把作戰和土地的封授聯系在一起,大大提高了他的凝聚力,有利于他建立一套新的秩序,這套新的秩序簡單來說就叫“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一個核心就是領主附庸關系,這是了解歐洲文明,了解歐洲曆史的一個核心概念,了解了它,就了解了一多半兒的歐洲曆史。不過“封建制”這個詞是近代以後才出現的,是歐洲人自己說的。當時就知道誰是領主,誰是附庸。查理·馬特有一個綽号,叫“錘子馬特”,說明他是一個強有力的人物。那麼,他把重錘打向了誰呢?打向了阿拉伯人。當時的歐洲處于被三面包圍的危難時刻,不僅受到南部的阿拉伯人的進攻,還受到了北部的海盜的進攻,以及東部的馬紮爾人的進攻。如果不是查理·馬特一戰阻止了阿拉伯人的北上,也許今天的歐洲就不存在了。這一戰在法蘭克王國的邊境上,和阿拉伯這一戰,馬特采用了新的組織方式,戰鬥力大大提高,而且他使用了騎兵,騎兵就是騎士,騎士以後歐洲人有了騎士文學,騎士傳統,尚武精神等等,這些都跟騎士有關系。他用這樣一種新的組織方式,用這樣的騎士武裝,阻止了阿拉伯人的北上,一戰擊潰阿拉伯人。此後,阿拉伯人雖然還能進行小規模的騷擾,但再也沒有力量進攻歐洲。是以查理曼的爺爺是很關鍵的一個人物,被稱為封建主義的開創者,開創了一個新的秩序。如果沒有他爺爺,也就不會有查理曼帝國的輝煌。

侯建新:關于歐洲文明的若幹思考——兼議傳統中國社會3

查理曼以後,歐洲開啟了一個新的秩序,但是仍然有曲折,一個曲折就是法蘭克王國分裂了。查理曼這樣一個強有力的人物去世之後,誰也控制不了帝國的局面,是以他的兒子将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成了今天的法蘭西、意大利、德國的來源,不過,當時的人們稱它們為西法蘭克、中法蘭克、東法蘭克。

這裡我們簡述一下查理曼創立了一個新的穩定秩序之前的大緻過程,這個過程裡孕育了以後的好多東西,比如說它的體制上的特點,它和教會的關系,它的領主附庸關系在以後的制度裡起到怎樣的作用。歐洲進入穩定時期應該是從11世紀開始。歐洲有一個著名的曆史學大家,叫布魯戴爾,他說,歐洲在11世紀迎來了第一個青春期,這個世紀穩定下來後,歐洲人找到了一個新的秩序。他們接受了這個秩序,在這個秩序下不斷地發酵它所蘊含的能量。

侯建新:關于歐洲文明的若幹思考——兼議傳統中國社會3

封建制最核心的問題是領主附庸關系,它的文明的走向跟領主附庸關系所賦予的内涵關系極其重要。那麼,當時在暴力橫行的情況下,怎麼來穩定這個領主附庸關系?沒有大一統的上司,沒有統一的法律,沒有強有力的人物,都是豪強,怎麼辦?附庸者就會投奔一個當地強有力的人物,這個人如果有力量,有風格,那他可能彙集的人就多。于是又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個階段更加有組織性,組織性是什麼呢?就是有一定的契約性,附庸者投奔領主的時候應該是一種選擇,是一種面對面的選擇,他跟領主坐下來之後兩人會有個儀式,大緻的意思就是,我從此效忠于你,你給我土地,給我安全。不過,投奔領主的這種方式是個人對個人的,雙方也都是有一定地位的,都是騎士以上的人。它還有一定的條件,領主提供安全,提供土地,附庸提供什麼呢?第一,附庸要有提建議的義務,就是要給領主提出合理化的建議。第二,要有陪同領主出席法庭的義務。歐洲的一個傳統就是同侪審判,或者說是同級審判,就是隻有一個級别的人才能來審判,貴族有貴族的審判,佃農有佃農的審判,附庸有責任陪同領主上法庭,參加審判。第三,附庸還有表示尊敬、效忠的義務。比如領主的長子成為騎士的時候,領主的女兒出嫁的時候等等,附庸要表示一份效忠,實際上更多的是表示一種關系,一種服從和等級的關系。還有一條義務,即贖回國王的義務。歐洲的國王都是打仗的,實際上很像我們先秦的時候,比如武王伐纣時武王是沖在前面的,國王往往被對方俘虜,俘虜了之後不殺害,但是要用重金贖回。身份不同,價格不等,贖回國王的錢由哪兒出呢?由附庸來出,這是他的義務。

侯建新:關于歐洲文明的若幹思考——兼議傳統中國社會3

歐洲的曆史學家認為領主附庸關系有一定的互惠性,即你給我提供什麼,我給你提供什麼。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這種互惠性在其他的文明形式裡也能找到,但是在它這種文明裡,有一種非常非常重要的、與其他文明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附庸的一方也有一種獨立的權利,比如附庸不效忠于領主,領主就可以不要附庸,那麼附庸認為領主沒有盡到義務的時候,也是可以背叛領主的,這在法理上是合理的。當時有一個著名的詞叫“撤回忠誠”,這個詞不是近現代以後才有的,中世紀就有。中世紀的文獻就記載了這樣的詞彙,也記載着這樣的事實。如果領主沒有盡義務,附庸就可以撤回忠誠。是以他們還有撤出領主附庸關系的儀式,但是這種記載很少,因為這種有撤銷的時候,往往變成一種械鬥。但是附庸跟領主簽訂關系的儀式有很多,文字上記載的也很多。

導師

侯建新:關于歐洲文明的若幹思考——兼議傳統中國社會3

天津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世界史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評審組專家,中國世界中世紀史學會會長。南京大學特聘教授。研究方向是:英國及歐洲經濟社會史、歐洲文明、中外現代化曆史比較。代表專著有:《資本主義起源新論》《社會轉型時期西歐與中國》《農民、市場與社會變遷:冀中11村透視并與英國鄉村比較》《現代化第一基石:農民個人力量增長與中世紀晚期社會變遷》等。

此文據講座錄音整理,獨家版權,轉載請務必聯系;

文中圖檔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編輯:牛亞傑

稽核:高巧燕

侯建新:關于歐洲文明的若幹思考——兼議傳統中國社會3

讓閱讀成為習慣 讓靈魂擁有溫度

秉承傳統 契合當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