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消息,德國聯邦資訊安全辦公室(BSI)向小米公司發出通知,确認沒有證據表明小米手機存在“審查”功能。

去年9月,一份出自立陶宛的“産品調查報告”聲稱,在歐洲銷售的小米旗艦手機具有内置檢測和審查功能,能夠檢測一些敏感字眼。同時強調該功能已在歐盟關閉,但是可被遠端啟用,并且将相關資料以加密形式發送至位于新加坡的伺服器,可能違反歐洲境内的資料使用法規。
據悉,這份報告分析了三種智能手機機型。它們分别華為 P40 5G、小米 Mi 10T 5G 和一加OnePlus 8T 5G。
立陶宛網絡安全中心NKSC對小米手機提出了最嚴重的指控,稱在小米手機上發現了3個所謂“潛在風險”。
與此同時,立陶宛國防部副部長鼓動該國群眾不要購買新的中國手機,并盡快處理掉已經購買的手機。并且,立陶宛還與其他歐盟國家和美國官員分享了這份報告。
對于立陶宛的指控,小米反駁稱,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限制或阻止使用者的任何個人行為,例如搜尋、通話、浏覽網頁或使用第三方通信軟體。
在進一步的說明中,小米表示這份報告實際上是廣告管理軟體的運作情況,該軟體會以受限能力進行管理小米自有App(例如小米影片、小米流覽器等)推送到手機上的付費廣告,避免使用者受到令人不快的内容影響。
小米方面還強調,“不會審查使用者的通信資訊”、“充分尊重和保護所有使用者的合法權利”,并補充稱,小米手機符合《歐盟通用資料保護條例》(GDPR),不僅在所有資料取用均事先獲得使用者同意,同時也符合歐盟及其成員國在地法規要求。
而在立陶宛釋出報告後,一向以“嚴謹”著稱的德國人出動了。德國聯邦資訊安全辦公室(BSI)對小米手機進行了三個半月的跟進調查。
曆時數月的技術檢查,現在德國BSI得出結論:沒有發現任何異常情況,也不需要進一步調查或采取其他措施。針對前述報告,通知特别指出:“BSI無法偵測到原報告提及的過濾清單的傳輸行為。”
對此,小米發言人表示,很高興BSI證明了小米遵守歐盟和各國的資料隐私和安全法律。并稱“小米一貫重視客戶的隐私和安全,并且承諾以透明、負責的方式來營運業務,今後也将歡迎使用者、監管機構及其他利益相關者與小米開展交流。”
最終,立陶宛這場鬧劇以德國BSI稱無證據表明小米手機有“審查”功能收場,一場風波總算就此平息。網友則調侃稱,建議小米手機退出立陶宛市場,讓他們“無機可用”。
這句玩笑的背後,其實也證明了小米手機熱銷立陶宛市場。
不僅是立陶宛市場,目前小米手機在整個歐洲市場也占據領先地位。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釋出的報告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歐洲智能手機市場佔有率,小米超越蘋果首次達到第二,西歐智能手機出貨量增速迅猛,市場佔有率穩居第三。
二季度,小米更進一步,根據市場調研機構的資料,小米二季度以出貨1270萬部手機、25.3%的市場佔有率,首次超越三星位居歐洲第一,出貨同比增長67.1%。
2021年第二季度歐洲智能手機出貨量資料
根據Canalys的資料,2021年三季度歐洲智能手機市場中,小米份額排名第二,是歐洲銷量最高的中國手機企業。其中,在立陶宛、白俄羅斯、波蘭等國,小米出貨量位居第一。
此前,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曾公開表示,小米集團要“死磕”中國市場,并堅定不移的走全球化道路,小米目标的是在未來幾年在歐洲市場占有率排到第一位。
得益于海外市場的突飛猛進,小米才能迅速地成為全球排名第三的手機品牌。
也可能是“樹大招風”,小米遭遇類似立陶宛指控的事件也不是第一次了。
早在2021年年初,小米就被美國方面認定為“中國軍方公司”。經過一番博弈,最終在2021年5月25日解除認定。
對于此類事件,小米給出的态度一直是——注重隐私安全、歡迎監督。可謂“身正不怕影子斜”。
而大家也不禁擔憂,下一個會被針對的國産手機品牌會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