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兆麟:為革命把兒子放深山,35歲犧牲,十幾萬人為他送葬

1941年夏,在松嫩平原原始森林與日軍周璇的抗聯第三軍宿營,趁着這個機會,第三軍總指揮李兆麟的妻子金伯文趕緊給不滿周歲的孩子換洗尿布,可等她忙完回來,卻發現自己的孩子不見了。

問過才知道,她的孩子被丈夫李兆麟放進了深山,原因是孩子的哭聲會引來敵軍,得知原委,金伯文哭着要把孩子找回,但卻被李兆麟攔下,嚴肅的對她說:

“你若敢把孩子抱回來,我就用槍把孩子打死。我不能讓我一個總指揮的兒子的哭聲引來敵人,讓我的隊伍受損失!記住,這就是戰争!”。

李兆麟:為革命把兒子放深山,35歲犧牲,十幾萬人為他送葬

雖然心痛不已,但金伯文卻知道,丈夫的做法沒有錯,為了革命的勝利,為了保全部隊,犧牲一個孩子值得,她不知道的是,李兆麟在把孩子放到山裡時,也是含着淚水,親了又親,抱了又抱。

事實上,這已不是金伯文為革命犧牲的第一個親人。

一、初見

金伯文,北韓族人,父親金極善在北韓參加獨立軍,死于鬼子刺刀之下,北韓被日軍侵占後,金伯文一家人輾轉來到吉林省延邊汪清縣落腳。

李兆麟:為革命把兒子放深山,35歲犧牲,十幾萬人為他送葬

1930年,在哥哥的影響下金銀植的影響下,12歲的金伯文加入兒童團,就在這一年,她的哥哥慘遭殺害,而參加了婦女團的母親,也被抓去嚴刑拷打,留下殘疾,隻好到親戚家住。

懷着刻骨的仇恨,在所在的遊擊區被撤銷後,金伯文找到抗聯,繼續革命,到1937年,19歲的金伯文已是抗聯三軍被服廠黨支部書記,也是在這一年,金伯文接到指令,到鐵力後方建立一個被服廠。

當時大雪封山,别說建被服廠,就連到指定地點都極其困難,但金伯文二話不說,帶着一位女同志冒着風雪出發了。

經過一個多月的艱難前行,金伯文一行人終于到達目的地,這個時候,她們才知道,鐵力縣并未攻下,遠征部隊已撤走,隻剩下20多名傷員留下養傷。

在這裡,金伯文見到了時任北滿抗日聯軍總政治部主任的李兆麟,當時的李兆麟年僅27歲,但在東北幾年艱苦抗戰,讓他比同齡人老了很多,再加上蓬亂的頭發和滿臉胡須,看上去有三四十歲。

李兆麟:為革命把兒子放深山,35歲犧牲,十幾萬人為他送葬

李兆麟的到來,讓同志們歡欣鼓舞,一位叫于桂珍的女同志拉着金伯文熱情地給李兆麟介紹,當得知金伯文是北韓族人,笑着道:“

咱們三軍有不少北韓族同志,他們吃苦耐勞,作戰很勇敢。

”。

就在與李兆麟相遇的第二天,鬼子進山,李兆麟立刻組織傷員轉移,因為沒有糧食,李兆麟便把心愛的戰馬殺了分給傷員們吃。

待傷員轉移後,李兆麟帶着金伯文和于桂珍監視敵軍行動,對于兩位女同志,李兆麟很是照顧,把自己的毛毯給她們二人蓋,值夜的時候,也比她們時間長,這一切,都給金伯文留下極好印象。

1937年5月,李兆麟一行人到達湯莉川根據地,這時,李兆麟接到新任務,需要離開,臨别之時,李兆麟把自己的毯子送給了金伯文。

離别總是傷感的,但李兆麟卻笑着對金伯文說:“

活着,總會再見面的。

二、李兆麟的革命路

李兆麟,遼甯燈塔人,出生于富農家庭,幼時受到良好教育,1926年,李兆麟的父親離世,16歲的李兆麟回鄉,一邊務農,一邊自習。

1930年,李兆麟所在的大官屯村村長勒索民财,百姓敢怒不敢言,李兆麟看不下去,仗義執言,問得村長啞口無言。

李兆麟:為革命把兒子放深山,35歲犧牲,十幾萬人為他送葬

耿直剛毅的李兆麟赢得村民一緻稱贊,再加上李兆麟讀過書,能寫會算,這一年,20歲的李兆麟被推舉為副村長。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因張學良等人的不抵抗,東三省迅速淪陷,這讓李兆麟痛徹心扉,在書箱上刻上“

運思出奇,橫掃千軍

”8個大字,立志要收複山河。

在姨夫張一吼、地下黨員翟樂全等人的影響下,李兆麟離開家鄉,前往北平,參加“東北群眾救國會”等組織,并成為一名黨員。

1932年,李兆麟奉命在遼陽縣一帶組織抗日隊伍,在李兆麟的努力下,附近的“長江隊”、“燕子隊”、“天地榮”等山林隊紛紛加入,短短時日,便拉起一支3500餘人的隊伍,在遼陽縣一帶,與日寇展開鬥争。

除此之外,李兆麟還建立“窮人會”、“婦女會”、“農民大同盟”等等,帶領百姓抗租抗息、分糧吃大戶等運動......

1933年11月,李兆麟化名張壽箋,在趙尚志率領的珠河遊擊隊擔任副隊長,1934年,珠河遊擊隊改編為東北反日遊擊隊哈東支隊,趙尚志擔任司令,李兆麟擔任政治委員。

李兆麟:為革命把兒子放深山,35歲犧牲,十幾萬人為他送葬

在二人的共同努力下,賓縣、珠河、延壽、方正、五常、雙城等縣的抗日根據地相繼開辟。

1935年,抗聯3軍成立,趙尚志擔任軍長,李兆麟擔任二團政治委員,不久,調任6軍,擔任政治部主任。

多年來,曾經的一介書生,與抗日志士們一同馳騁在黑吉遼的白山黑水間。

三、喜結連理

1937年7月,為躲避日軍讨伐隊,北滿升為在帽兒山召開會議,在這裡,李兆麟與金伯文再次相遇,二人有了交集。

對于這位小自己8歲的北韓姑娘,李兆麟很是喜歡,經常鼓勵她讀書寫字,提高能力,以便當擔重任。

這一幕,自然不會逃過李兆麟戰友的眼睛,于是,趙尚志、馮雲中等人便經常開二人玩笑。

在認識金伯文之前,李兆麟已經有過一段婚姻,夫人二人感情甚好,他的夫人,也鼎力支援他抗日,但自從加入抗日隊伍,他便與親人失去聯系,寡母和妻子是生是死都不知道。

李兆麟:為革命把兒子放深山,35歲犧牲,十幾萬人為他送葬

一天,李兆麟單獨将金伯文約了出來,向她表明心迹,而金伯文, 對李兆麟的人品、革命精神很敬佩,思考一夜,便爽快答應了。

1937年7月,李兆麟、金伯文喜結連理。

當時抗聯條件十分艱苦,根本沒有多餘的房間,為了能讓夫妻二人住在一起,同志們給他們搭建了帳篷......

四、雪地生子,丈夫棄兒

因為忙于革命,夫妻二人聚少離多,直到1940年,金伯文才懷有身孕,然而,這對于抗聯女戰士來說,卻是噩夢。

随着日軍對抗聯的圍剿力度加大,抗聯3軍隻能在深山老林中活動,而金伯文,也一直在随軍打仗,缺衣少食又拖着個沉重的身子,其艱辛可想而知。

1940年冬,在東北零下40多度的惡劣條件下,金伯文在雪地中産子,可孩子剛剛生産,胎盤都沒有下來,鬼子的追兵便追到了附近。

李兆麟:為革命把兒子放深山,35歲犧牲,十幾萬人為他送葬

為了不拖累将士轉移,金伯文隻能将臍帶纏在腿上,繼續行軍,此舉對金伯文身體造成極大損害。

雖然條件十分艱難,但這個孩子,就靠着炒面糊糊,依舊堅強地活了下來。

很快,時間到了1941年夏,此時冰雪早已消融,對圍剿抗聯3軍的日軍來說,十分有利,圍剿力度更大。

當時的抗聯3軍缺衣少食,李兆麟、金伯文夫婦的孩子吃不飽總是哭,哭聲很可能暴露部隊的位置,這才有了李兆麟忍痛棄子的一幕。

五、英雄死于奸人之手,十幾萬人為他送行

那個孩子之後,李兆麟、金伯文夫婦又生育1子1女。

李兆麟:為革命把兒子放深山,35歲犧牲,十幾萬人為他送葬

終于,1945年,抗日戰争勝利,這個時候,蔣介石又不斷制造摩擦,企圖挑起内戰。

為了保住勝利果實,1945年8月,李兆麟帶領抗聯戰士随蘇聯紅軍進入哈爾濱,組建人民自衛隊,建立人民政府,并擔任濱江省副省長,北滿分局委員、哈爾濱市委委員等職。

可李兆麟帶着抗聯入駐哈爾濱不久,國民黨的“接收大員”關吉玉、楊綽奄、餘秀豪等人也來接收哈爾濱,這些人視李兆麟為眼中釘,肉中刺,欲處之而後快。

1946年3月12日,李兆麟突然收到信,說是民國政府某要員有“重要事情”要找商談。

到地方後,李兆麟裝有手槍的外套被鎖進櫃子,并被騙喝下了有氰化鉀的茶水,随即,潛伏的儈子手趁李兆麟昏迷,将他殘忍殺害,犧牲時,年僅35歲。

3天之後,金伯文帶着兩個孩子在醫院見到了李兆麟遺體,身上有“

七刀八孔

李兆麟:為革命把兒子放深山,35歲犧牲,十幾萬人為他送葬

在東北抗戰多年,李兆麟沒死在日寇手中,卻死在中國人手上,金伯文心中悲憤可想而知。

同樣悲憤的,還有李兆麟的同志們和哈爾濱市民,在李兆麟犧牲後,哈爾濱舉行了十幾萬人的遊行示威,組織為他開了3天3夜追悼會,下葬那天,同樣十幾萬人相送,他安葬的公元,被命名為“兆麟公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