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夏,在松嫩平原原始森林与日军周璇的抗联第三军宿营,趁着这个机会,第三军总指挥李兆麟的妻子金伯文赶紧给不满周岁的孩子换洗尿布,可等她忙完回来,却发现自己的孩子不见了。
问过才知道,她的孩子被丈夫李兆麟放进了深山,原因是孩子的哭声会引来敌军,得知原委,金伯文哭着要把孩子找回,但却被李兆麟拦下,严肃的对她说:
“你若敢把孩子抱回来,我就用枪把孩子打死。我不能让我一个总指挥的儿子的哭声引来敌人,让我的队伍受损失!记住,这就是战争!”。

虽然心痛不已,但金伯文却知道,丈夫的做法没有错,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保全部队,牺牲一个孩子值得,她不知道的是,李兆麟在把孩子放到山里时,也是含着泪水,亲了又亲,抱了又抱。
事实上,这已不是金伯文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个亲人。
一、初见
金伯文,朝鲜族人,父亲金极善在朝鲜参加独立军,死于鬼子刺刀之下,朝鲜被日军侵占后,金伯文一家人辗转来到吉林省延边汪清县落脚。
1930年,在哥哥的影响下金银植的影响下,12岁的金伯文加入儿童团,就在这一年,她的哥哥惨遭杀害,而参加了妇女团的母亲,也被抓去严刑拷打,留下残疾,只好到亲戚家住。
怀着刻骨的仇恨,在所在的游击区被撤销后,金伯文找到抗联,继续革命,到1937年,19岁的金伯文已是抗联三军被服厂党支部书记,也是在这一年,金伯文接到命令,到铁力后方建立一个被服厂。
当时大雪封山,别说建被服厂,就连到指定地点都极其困难,但金伯文二话不说,带着一位女同志冒着风雪出发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难前行,金伯文一行人终于到达目的地,这个时候,她们才知道,铁力县并未攻下,远征部队已撤走,只剩下20多名伤员留下养伤。
在这里,金伯文见到了时任北满抗日联军总政治部主任的李兆麟,当时的李兆麟年仅27岁,但在东北几年艰苦抗战,让他比同龄人老了很多,再加上蓬乱的头发和满脸胡须,看上去有三四十岁。
李兆麟的到来,让同志们欢欣鼓舞,一位叫于桂珍的女同志拉着金伯文热情地给李兆麟介绍,当得知金伯文是朝鲜族人,笑着道:“
咱们三军有不少朝鲜族同志,他们吃苦耐劳,作战很勇敢。
”。
就在与李兆麟相遇的第二天,鬼子进山,李兆麟立刻组织伤员转移,因为没有粮食,李兆麟便把心爱的战马杀了分给伤员们吃。
待伤员转移后,李兆麟带着金伯文和于桂珍监视敌军行动,对于两位女同志,李兆麟很是照顾,把自己的毛毯给她们二人盖,值夜的时候,也比她们时间长,这一切,都给金伯文留下极好印象。
1937年5月,李兆麟一行人到达汤莉川根据地,这时,李兆麟接到新任务,需要离开,临别之时,李兆麟把自己的毯子送给了金伯文。
离别总是伤感的,但李兆麟却笑着对金伯文说:“
活着,总会再见面的。
二、李兆麟的革命路
李兆麟,辽宁灯塔人,出生于富农家庭,幼时受到良好教育,1926年,李兆麟的父亲离世,16岁的李兆麟回乡,一边务农,一边自习。
1930年,李兆麟所在的大官屯村村长勒索民财,百姓敢怒不敢言,李兆麟看不下去,仗义执言,问得村长哑口无言。
耿直刚毅的李兆麟赢得村民一致称赞,再加上李兆麟读过书,能写会算,这一年,20岁的李兆麟被推举为副村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因张学良等人的不抵抗,东三省迅速沦陷,这让李兆麟痛彻心扉,在书箱上刻上“
运思出奇,横扫千军
”8个大字,立志要收复山河。
在姨夫张一吼、地下党员翟乐全等人的影响下,李兆麟离开家乡,前往北平,参加“东北民众救国会”等组织,并成为一名党员。
1932年,李兆麟奉命在辽阳县一带组织抗日队伍,在李兆麟的努力下,附近的“长江队”、“燕子队”、“天地荣”等山林队纷纷加入,短短时日,便拉起一支3500余人的队伍,在辽阳县一带,与日寇展开斗争。
除此之外,李兆麟还建立“穷人会”、“妇女会”、“农民大同盟”等等,带领百姓抗租抗息、分粮吃大户等运动......
1933年11月,李兆麟化名张寿笺,在赵尚志率领的珠河游击队担任副队长,1934年,珠河游击队改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赵尚志担任司令,李兆麟担任政治委员。
在二人的共同努力下,宾县、珠河、延寿、方正、五常、双城等县的抗日根据地相继开辟。
1935年,抗联3军成立,赵尚志担任军长,李兆麟担任二团政治委员,不久,调任6军,担任政治部主任。
多年来,曾经的一介书生,与抗日志士们一同驰骋在黑吉辽的白山黑水间。
三、喜结连理
1937年7月,为躲避日军讨伐队,北满升为在帽儿山召开会议,在这里,李兆麟与金伯文再次相遇,二人有了交集。
对于这位小自己8岁的朝鲜姑娘,李兆麟很是喜欢,经常鼓励她读书写字,提高能力,以便当担重任。
这一幕,自然不会逃过李兆麟战友的眼睛,于是,赵尚志、冯云中等人便经常开二人玩笑。
在认识金伯文之前,李兆麟已经有过一段婚姻,夫人二人感情甚好,他的夫人,也鼎力支持他抗日,但自从加入抗日队伍,他便与亲人失去联系,寡母和妻子是生是死都不知道。
一天,李兆麟单独将金伯文约了出来,向她表明心迹,而金伯文, 对李兆麟的人品、革命精神很敬佩,思考一夜,便爽快答应了。
1937年7月,李兆麟、金伯文喜结连理。
当时抗联条件十分艰苦,根本没有多余的房间,为了能让夫妻二人住在一起,同志们给他们搭建了帐篷......
四、雪地生子,丈夫弃儿
因为忙于革命,夫妻二人聚少离多,直到1940年,金伯文才怀有身孕,然而,这对于抗联女战士来说,却是噩梦。
随着日军对抗联的围剿力度加大,抗联3军只能在深山老林中活动,而金伯文,也一直在随军打仗,缺衣少食又拖着个沉重的身子,其艰辛可想而知。
1940年冬,在东北零下40多度的恶劣条件下,金伯文在雪地中产子,可孩子刚刚生产,胎盘都没有下来,鬼子的追兵便追到了附近。
为了不拖累将士转移,金伯文只能将脐带缠在腿上,继续行军,此举对金伯文身体造成极大损害。
虽然条件十分艰难,但这个孩子,就靠着炒面糊糊,依旧坚强地活了下来。
很快,时间到了1941年夏,此时冰雪早已消融,对围剿抗联3军的日军来说,十分有利,围剿力度更大。
当时的抗联3军缺衣少食,李兆麟、金伯文夫妇的孩子吃不饱总是哭,哭声很可能暴露部队的位置,这才有了李兆麟忍痛弃子的一幕。
五、英雄死于奸人之手,十几万人为他送行
那个孩子之后,李兆麟、金伯文夫妇又生育1子1女。
终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这个时候,蒋介石又不断制造摩擦,企图挑起内战。
为了保住胜利果实,1945年8月,李兆麟带领抗联战士随苏联红军进入哈尔滨,组建人民自卫队,建立人民政府,并担任滨江省副省长,北满分局委员、哈尔滨市委委员等职。
可李兆麟带着抗联入驻哈尔滨不久,国民党的“接收大员”关吉玉、杨绰奄、余秀豪等人也来接收哈尔滨,这些人视李兆麟为眼中钉,肉中刺,欲处之而后快。
1946年3月12日,李兆麟突然收到信,说是民国政府某要员有“重要事情”要找商谈。
到地方后,李兆麟装有手枪的外套被锁进柜子,并被骗喝下了有氰化钾的茶水,随即,潜伏的侩子手趁李兆麟昏迷,将他残忍杀害,牺牲时,年仅35岁。
3天之后,金伯文带着两个孩子在医院见到了李兆麟遗体,身上有“
七刀八孔
在东北抗战多年,李兆麟没死在日寇手中,却死在中国人手上,金伯文心中悲愤可想而知。
同样悲愤的,还有李兆麟的同志们和哈尔滨市民,在李兆麟牺牲后,哈尔滨举行了十几万人的游行示威,组织为他开了3天3夜追悼会,下葬那天,同样十几万人相送,他安葬的公元,被命名为“兆麟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