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課不得不坐角落,“寫作業”成“家庭大戰”,聰明的小男孩入學後怎麼了?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楊茜 通訊員 施總穎 圖檔來源于CFP

不守紀律,不好好學習,動不動發脾氣,屢教不改……背後作祟的原來是“多動症”。

杭州的小軍從小活潑可愛,在父母和老師眼裡,是個聰明的孩子。

一年級入學後,小軍難以遵守課堂紀律。爸爸媽媽開始以為是還沒适應國小生活,可過了好長一段時間,不論老師和家長怎麼教育,他依然沒有進步。

上課時,小軍不僅不聽講,還招惹同學,愛發脾氣,同學們不願意與他相處。為了不影響課堂教學,老師隻好給他安排了教室角落的位置。回到家,“寫作業”變成了“家庭大戰”,小軍沖着爸爸媽媽發脾氣,爸爸媽媽之間也因為孩子常常争執。

經過杭州市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醫生的專業評估,小軍患有ADHD,即“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俗稱“多動症”。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起病于兒童期的神經發育障礙之一,主要表現為與年齡不相稱的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廣度縮小、不分場合的過度活動、情緒沖動并伴有認知障礙和學習困難。

杭州市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醫生告訴小軍父母:“ADHD不是簡單的‘調皮搗蛋’,從個人生活到學校再到社會,對人的影響可能是終身的。”

上課不得不坐角落,“寫作業”成“家庭大戰”,聰明的小男孩入學後怎麼了?

(圖文無關)

患有ADHD的孩子本身表現為多動、沖動、拖拉,往往十分缺乏自信,自尊低。在學校,往往無法完成作業任務,成績落後。人際交往方面不合群,難以交到朋友。ADHD患兒家庭關系緊張,親子間對立違抗,争吵不斷。

經過醫生解釋,爸爸媽媽終于明白,以前錯怪小軍了,他不是故意“使壞”,而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

确診了ADHD,是不是必須吃藥?聽說吃藥有副作用,會不會對孩子身體不好?這是不少患兒家長的擔憂。其實,如果家長配合,還可以選擇行為治療。

執行功能缺陷是ADHD的重要表現,表現為做事情無計劃,無條理,無時間觀念,情緒管理能力差。是以,進行執行技能的訓練能顯著改善ADHD兒童症狀,是經過科學驗證且公認的對ADHD兒童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開展行為治療,家長需要接受課程教育訓練,目的在于,在家庭環境中,幫助孩子改善拖延、注意力不集中、沖動、發脾氣等行為問題,改善親子關系,實作家庭和孩子共同成長。

在參加家長教育訓練課程、開展行為治療2個月後,小軍有了令人欣喜的變化——寫作業沒有那麼拖拉了,有什麼事情能和爸爸媽媽商量。老師和同學也感受到了小軍的變化,上課比以前注意集中,不再亂發脾氣,大家也願意和他交朋友了。

杭州市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于近期開設“家長課堂”。由醫師、心理治療師和專業助教組成的團隊,帶來“家長情緒管理”“患兒行為管理”等課程。有需要的家長可以報名體驗。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