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崇祯極恨的人不是袁崇煥,也不是吳三桂,而是他影響明清戰局叛将

孔子對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文化不但對中國影響極大,乃至影響到全世界各地,他對外自稱自己是孔聖人的後人,他也姓孔,名叫孔有德,但是他做的事并不像他的名字那樣有德,反而做了很多背叛國家,背叛上司,陷害同僚的事情,可以說他是明末影響最大的叛将,直接影響到了明清的格局,吳三桂在他的面前都小巫見大巫。

崇祯極恨的人不是袁崇煥,也不是吳三桂,而是他影響明清戰局叛将

孔有德出生在萬曆30年,他原本是一名鐵嶺礦工,他是一個字也不認得的文盲。天啟元年,後金攻破遼沈後,他跟他兄弟投奔明朝左都督悍将毛文龍的麾下,他随軍參加了對後金的鎮江大捷,随後大軍轉入北韓皮島,由于在戰場上他骁勇善戰,英勇殺敵,漸漸深得毛文龍賞識,被升為參将。天啟年間至崇祯初年,毛文龍的軍隊駐守在遼東沿海金州、北韓皮島一帶,毛文龍多次擊敗後金的進攻,後金對毛文龍的軍隊十分畏懼。

崇祯極恨的人不是袁崇煥,也不是吳三桂,而是他影響明清戰局叛将

盡管毛文龍這支軍隊抵禦後金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軍隊軍紀敗壞,不聽朝廷的指揮,無視綱紀,不僅冒領軍饷,還欺壓當地的老百姓,使老百姓對他們都非常恐懼。對此,也引起了朝廷的擔憂和不滿。崇祯元年,袁崇煥以閱兵為理由視察遼東,來到雙島,于是袁崇煥列舉了毛文龍十二條該殺的罪行,就這樣處死毛文龍。毛文龍死後,不久袁崇煥便收編了這支毛文龍軍隊,從這以後,收編毛文龍軍隊後袁崇煥軍隊更強大了。

崇祯極恨的人不是袁崇煥,也不是吳三桂,而是他影響明清戰局叛将

因毛文龍對孔有德有提拔之恩,是以孔有德對袁崇煥處決毛文龍的行為十分憤怒,但又不敢言,他認為毛文龍是無辜被殺的。于是他和毛文龍舊部下好兄弟耿仲明一起率部去投奔登萊的守城官孫元化。這時的孫元化正在登州正忙着研制大炮,他聽到孔有德率部衆前來投靠他,他非常的高興,因為他知道毛文龍的部下都是有本事的勇士,于是直接将接受孔有德的部衆為自己所用。

崇祯極恨的人不是袁崇煥,也不是吳三桂,而是他影響明清戰局叛将

崇祯四年,後金皇太極帶領5萬攻打大淩河,将明朝總兵祖大壽團團圍困在城内。兵部尚書要孫元化帶兵前去援救祖大壽,孫元化想到了曾經與後金長期打仗的孔有德。孔有德本來投靠孫元化目的就是升官發财,謀取好處,沒想還未撈到任何好處,反而還要被孫元化派至前線作戰,這時孔有德心中非常的不願意及不滿。但是看在孫元化是他的上司的份上,他還是隻好無奈帶兵出征。

崇祯極恨的人不是袁崇煥,也不是吳三桂,而是他影響明清戰局叛将

這時正逢初冬時節,當時在渤海的條件和環境十分惡劣,将士上下無不懷有抱怨之聲,于是孔有德便索性傳回登州。但是軍令如山,對于孔有德抗令不從,孫元化隻能嚴厲的斥責孔有德一番,後讓他繞道河北傳回大淩河。但孫元化也沒料到這次決定草率了,已經為以後的戰局埋下了禍根。

崇祯極恨的人不是袁崇煥,也不是吳三桂,而是他影響明清戰局叛将

孔有德在行軍的路上牢騷滿腹。自從孔有德離開萊州後,知道孔有德曾是毛文龍的舊将,這支部隊曾有對老百姓有騷擾的傳聞,于是各府衙都對他避之不及,緻使孔有德部軍行軍路上沒有得到充足的補給。當他們走到河北的吳橋時,突然氣溫突然下降,大風大雪,由于他們接到行軍通知匆忙,是以導緻他們缺衣少食,饑寒交迫,逼使他們不得不變回了他們原來的本性,他們下鄉劫掠财物,激起了老百姓的極力反抗。當地望族排除代表,向孔有德讨個公道。

崇祯極恨的人不是袁崇煥,也不是吳三桂,而是他影響明清戰局叛将

孔有德也是害怕當地望族的勢力,将孔有德将鬧事的幾名土兵捉起來拉到街上遊行,這使得本來抱有滿腹怨言的士兵們,更加怒不可遏。又有人在四處散布謠言,導緻大量士兵随即嘩變,孔有德見軍隊叛亂形勢不可改變,索性起兵反抗,史上稱它為"吳橋兵變"。

崇祯極恨的人不是袁崇煥,也不是吳三桂,而是他影響明清戰局叛将

崇祯五年,孔有德率領自己部衆回到了登州,這是登州十分危險。此時的孫元化才感到大事不妙,但孫元化在這時還對孔有德依然心存幻想,還是想招撫孔軍,但孔有德并不買賬。

崇祯極恨的人不是袁崇煥,也不是吳三桂,而是他影響明清戰局叛将

孔有德同自己的好哥們耿仲明決定密謀策劃,在夜間起兵,占領登州,并活捉孫元化。總兵大人張可大堅守了幾天,但終因寡不敵衆,登州還是被孔有德攻陷。孔有德還念在孫元化當初的收留的情分上,放了孫元化。孫元化被迫隻能逃回天津,當朝廷知道後非常的憤怒,于是朝廷下旨處死了孫元化,就這樣明朝堂堂的巡撫間接被孔有德害死了。

攻占登州之後,孔有德又召集叛軍,全力攻打周邊的萊州,萊州最終因将士們彈盡糧絕也被攻陷。朝廷為了平息這次叛亂,調動京城附近上萬軍隊,并令各路軍隊支援出兵鎮壓孔有德叛軍。孔有德及他的部衆被圍困于登州城中,之後屢次被朝廷軍打敗。但朝廷也是以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進而削弱了當時邊防力量,加劇了朝廷的财政危機。孔有德登萊之亂前後持續了長達兩年之久,這跟明廷決策失誤有極大關系。

崇祯極恨的人不是袁崇煥,也不是吳三桂,而是他影響明清戰局叛将

在朝廷大軍的不斷鎮壓之下,孔有德隻能開始尋找新的靠山。崇祯六年,孔有德與好兄弟耿仲明隻能渡海投降後金,同時帶去了後金急需的艦隊、紅夷大炮及工匠,皇太極對此十分重視。有了孔有德先進武器和部衆,皇太極就更加如虎添翼,此後多次擊敗明軍。

孔有德本來是要增援被圍困的大淩河的守将祖大壽。但祖大壽不但沒有等到援軍,反而孔有德卻在吳橋發動兵變,同時牽制了大量增援部隊。最後大淩河之戰的結果是後金大勝,明軍大敗。大淩河之戰後,關外的明朝精銳部隊元氣大傷,後金卻迅速發展壯大起來。

崇祯極恨的人不是袁崇煥,也不是吳三桂,而是他影響明清戰局叛将

崇祯九年,皇太極稱皇,改國号為“清"。孔有德與耿仲明為清朝沖鋒陷陣,攻城掠地,立下大功,孔有德是以被封為恭順王。之後又被為封定南王。順治九年時,孔有德奉命率部隊進軍桂林,在桂林被南明戰神名将李定國包圍,後兵敗自殺,清廷最後破格将他厚葬并進行追封,也許這就是一代無惡不作,惡貫滿盈的叛将的最後歸宿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