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崇祯极恨的人不是袁崇焕,也不是吴三桂,而是他影响明清战局叛将

孔子对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文化不但对中国影响极大,乃至影响到全世界各地,他对外自称自己是孔圣人的后人,他也姓孔,名叫孔有德,但是他做的事并不像他的名字那样有德,反而做了很多背叛国家,背叛上司,陷害同僚的事情,可以说他是明末影响最大的叛将,直接影响到了明清的格局,吴三桂在他的面前都小巫见大巫。

崇祯极恨的人不是袁崇焕,也不是吴三桂,而是他影响明清战局叛将

孔有德出生在万历30年,他原本是一名铁岭矿工,他是一个字也不认得的文盲。天启元年,后金攻破辽沈后,他跟他兄弟投奔明朝左都督悍将毛文龙的麾下,他随军参加了对后金的镇江大捷,随后大军转入朝鲜皮岛,由于在战场上他骁勇善战,英勇杀敌,渐渐深得毛文龙赏识,被升为参将。天启年间至崇祯初年,毛文龙的军队驻守在辽东沿海金州、朝鲜皮岛一带,毛文龙多次击败后金的进攻,后金对毛文龙的军队十分畏惧。

崇祯极恨的人不是袁崇焕,也不是吴三桂,而是他影响明清战局叛将

尽管毛文龙这支军队抵御后金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军队军纪败坏,不听朝廷的指挥,无视纲纪,不仅冒领军饷,还欺压当地的老百姓,使老百姓对他们都非常恐惧。对此,也引起了朝廷的担忧和不满。崇祯元年,袁崇焕以阅兵为理由视察辽东,来到双岛,于是袁崇焕列举了毛文龙十二条该杀的罪行,就这样处死毛文龙。毛文龙死后,不久袁崇焕便收编了这支毛文龙军队,从这以后,收编毛文龙军队后袁崇焕军队更强大了。

崇祯极恨的人不是袁崇焕,也不是吴三桂,而是他影响明清战局叛将

因毛文龙对孔有德有提拔之恩,所以孔有德对袁崇焕处决毛文龙的行为十分愤怒,但又不敢言,他认为毛文龙是无辜被杀的。于是他和毛文龙旧部下好兄弟耿仲明一起率部去投奔登莱的守城官孙元化。这时的孙元化正在登州正忙着研制大炮,他听到孔有德率部众前来投靠他,他非常的高兴,因为他知道毛文龙的部下都是有本事的勇士,于是直接将接受孔有德的部众为自己所用。

崇祯极恨的人不是袁崇焕,也不是吴三桂,而是他影响明清战局叛将

崇祯四年,后金皇太极带领5万攻打大凌河,将明朝总兵祖大寿团团围困在城内。兵部尚书要孙元化带兵前去援救祖大寿,孙元化想到了曾经与后金长期打仗的孔有德。孔有德本来投靠孙元化目的就是升官发财,谋取好处,没想还未捞到任何好处,反而还要被孙元化派至前线作战,这时孔有德心中非常的不愿意及不满。但是看在孙元化是他的上司的份上,他还是只好无奈带兵出征。

崇祯极恨的人不是袁崇焕,也不是吴三桂,而是他影响明清战局叛将

这时正逢初冬时节,当时在渤海的条件和环境十分恶劣,将士上下无不怀有抱怨之声,于是孔有德便索性返回登州。但是军令如山,对于孔有德抗令不从,孙元化只能严厉的斥责孔有德一番,后让他绕道河北返回大凌河。但孙元化也没料到这次决定草率了,已经为以后的战局埋下了祸根。

崇祯极恨的人不是袁崇焕,也不是吴三桂,而是他影响明清战局叛将

孔有德在行军的路上牢骚满腹。自从孔有德离开莱州后,知道孔有德曾是毛文龙的旧将,这支部队曾有对老百姓有骚扰的传闻,于是各府衙都对他避之不及,致使孔有德部军行军路上没有得到充足的补给。当他们走到河北的吴桥时,突然气温突然下降,大风大雪,由于他们接到行军通知匆忙,因此导致他们缺衣少食,饥寒交迫,逼使他们不得不变回了他们原来的本性,他们下乡劫掠财物,激起了老百姓的极力反抗。当地望族排除代表,向孔有德讨个公道。

崇祯极恨的人不是袁崇焕,也不是吴三桂,而是他影响明清战局叛将

孔有德也是害怕当地望族的势力,将孔有德将闹事的几名土兵捉起来拉到街上游行,这使得本来抱有满腹怨言的士兵们,更加怒不可遏。又有人在四处散布谣言,导致大量士兵随即哗变,孔有德见军队叛乱形势不可改变,索性起兵反抗,史上称它为"吴桥兵变"。

崇祯极恨的人不是袁崇焕,也不是吴三桂,而是他影响明清战局叛将

崇祯五年,孔有德率领自己部众回到了登州,这是登州十分危险。此时的孙元化才感到大事不妙,但孙元化在这时还对孔有德依然心存幻想,还是想招抚孔军,但孔有德并不买账。

崇祯极恨的人不是袁崇焕,也不是吴三桂,而是他影响明清战局叛将

孔有德同自己的好哥们耿仲明决定密谋策划,在夜间起兵,占领登州,并活捉孙元化。总兵大人张可大坚守了几天,但终因寡不敌众,登州还是被孔有德攻陷。孔有德还念在孙元化当初的收留的情分上,放了孙元化。孙元化被迫只能逃回天津,当朝廷知道后非常的愤怒,于是朝廷下旨处死了孙元化,就这样明朝堂堂的巡抚间接被孔有德害死了。

攻占登州之后,孔有德又召集叛军,全力攻打周边的莱州,莱州最终因将士们弹尽粮绝也被攻陷。朝廷为了平息这次叛乱,调动京城附近上万军队,并令各路军队支援出兵镇压孔有德叛军。孔有德及他的部众被围困于登州城中,之后屡次被朝廷军打败。但朝廷也因此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从而削弱了当时边防力量,加剧了朝廷的财政危机。孔有德登莱之乱前后持续了长达两年之久,这跟明廷决策失误有极大关系。

崇祯极恨的人不是袁崇焕,也不是吴三桂,而是他影响明清战局叛将

在朝廷大军的不断镇压之下,孔有德只能开始寻找新的靠山。崇祯六年,孔有德与好兄弟耿仲明只能渡海投降后金,同时带去了后金急需的舰队、红夷大炮及工匠,皇太极对此十分重视。有了孔有德先进武器和部众,皇太极就更加如虎添翼,此后多次击败明军。

孔有德本来是要增援被围困的大凌河的守将祖大寿。但祖大寿不但没有等到援军,反而孔有德却在吴桥发动兵变,同时牵制了大量增援部队。最后大凌河之战的结果是后金大胜,明军大败。大凌河之战后,关外的明朝精锐部队元气大伤,后金却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崇祯极恨的人不是袁崇焕,也不是吴三桂,而是他影响明清战局叛将

崇祯九年,皇太极称皇,改国号为“清"。孔有德与耿仲明为清朝冲锋陷阵,攻城掠地,立下大功,孔有德因此被封为恭顺王。之后又被为封定南王。顺治九年时,孔有德奉命率部队进军桂林,在桂林被南明战神名将李定国包围,后兵败自杀,清廷最后破格将他厚葬并进行追封,也许这就是一代无恶不作,恶贯满盈的叛将的最后归宿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