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00年前改朝換代的決定性戰役,屬國幫忙助戰,為何最後投降?

明朝時,決定其存亡的一場戰役,也是清朝立國奠基之戰,當屬薩爾浒戰役。薩爾浒戰役是清朝(當時稱後金)由守勢轉向攻勢的一場戰役。努爾哈赤赢得這場戰争後,讓他認識到明朝的衰弱,是以,他增強了滅亡明朝的信心。這場戰役對明朝來說同樣重要,此戰輸了,明朝就基本失去了東北,使京城沒了更多緩沖地帶,離滅亡不遠了。

400年前改朝換代的決定性戰役,屬國幫忙助戰,為何最後投降?

薩爾浒之戰中,明朝軍力最強,兵力10多萬,号稱47萬,共分四路大軍,但明軍雖然數量占優,實力并不占優,真正能打的兵力并不多。面對強悍的八旗軍最後被各個擊破而大敗。關于薩爾浒之戰,再用專門文章介紹。今天探讨一下,參加薩爾浒之戰的北韓李氏王朝軍隊的一萬多人,最後為什麼投降後金呢?

400年前改朝換代的決定性戰役,屬國幫忙助戰,為何最後投降?

為何參戰?

在曆史上,北韓作為中原王朝的附屬國,大都是中原王朝幫助北韓王朝平定内亂和外敵,北韓王朝很少幫助中原王朝。那麼薩爾浒之戰,為什麼北韓王朝派兵參戰呢?

北韓派兵參加,是應明朝要求。明朝後期,明朝内亂不斷,而且宦官與士大夫階層内鬥不斷,北韓無力經營東北地區,也使得努爾哈赤逐漸統一女真人各部,壯大勢力,并建立後金。明朝雖然在東北地區設有軍防,但明朝那時連軍饷都發不出來了,東北明軍渙散,戰鬥力很弱。是以明朝在薩爾浒之戰前,就決定用西南省份的明軍參戰,還有葉赫部的一萬多人。為了從後方打擊後金軍隊,明朝讓北韓李氏王朝派軍助戰。

400年前改朝換代的決定性戰役,屬國幫忙助戰,為何最後投降?

作為明朝的附屬國,北韓當然要派軍參與,他們也願意派軍幫助明朝。因為女真人建立後金後,其勢力不斷向北韓半島延伸,還經常與北韓發生争執。面對這個強悍的女真人政權,北韓擔心将來會受到後金的威脅,不如派兵參加明朝聯軍,或許一舉殲滅後金政權,解除北韓的威脅。是以,無論從宗屬關系,還是北韓自身想法,北韓出兵幫助明朝打後金都是天經地義的。

400年前改朝換代的決定性戰役,屬國幫忙助戰,為何最後投降?

參戰情況

李氏王朝作為明朝的附屬國,從感情和正統上,李氏王朝當然向着明朝,他們痛恨後金。是以明朝與後金作戰時,李氏王朝響應明朝,派出了13000軍隊協助明軍與後金作戰,李氏王朝軍隊的領兵為北韓都元帥姜弘立,副元帥是金景瑞。喬一琦任明監軍。這支北韓軍隊與明軍寬甸路劉挺軍力彙合後,兩軍協同進軍後金,但八旗軍在阿布達裡崗先擊敗了劉挺軍後,代善等移師于富察,進擊監軍康應乾統領的劉挺餘部,以及協助明朝作戰的北韓軍隊。

400年前改朝換代的決定性戰役,屬國幫忙助戰,為何最後投降?

作戰中,在監軍喬一琦一再督催下,姜弘立率領的北韓軍隊,才于四日到達富察。而北韓軍中的都元帥姜弘立下令軍隊分左、中、右安營,他自己駐在中營。當姜弘立剛營寨紮好後,代善等人統領數萬後金騎兵便縱馬沖向富察。此時北韓軍大亂,根據沒有任何的戰前準備,便被後金軍隊突如其來的軍隊打懵了。康應乾和喬一琦所率的軍隊也立刻戰敗,當喬一琦逃向北韓兵營時,北韓左右營兵铳炮才開始放,但已經無濟于事了,北韓軍還沒來得及放第二輪炮,後金的騎兵就已突入的營中,面對這種情況,北韓軍中的都元帥姜弘立和副元帥金景瑞隻得選擇向後金投降,後來被殺。而明朝監軍喬一琦眼看無法突圍,他隻得投崖而死。

400年前改朝換代的決定性戰役,屬國幫忙助戰,為何最後投降?

從北韓李氏王朝軍隊參戰看,的确參戰了,但并沒有取得效果。不過這支北韓軍隊戰鬥力一般,甚至比明軍戰鬥力還弱,失敗也屬正常。

失敗原因

對北韓李氏王朝軍隊參戰失敗的情況,在曆史上記載都不太一樣,清人在記述這段曆史上并沒有多少記載,而彭孫贻的《山中聞記錄》對薩爾浒之戰進行了詳細的描寫:“……奸諜滿遼陽,聞松将為先鋒,乃暗布奸人為松向導……車營火器為伏奸所焚……”。彭孫贻在薩爾浒之戰中對後金間諜戰寫的很詳細,也能看出努爾哈赤在戰役中運用間諜很熟練,也起到很大作用,即使明軍都抵擋不住,更不要說北韓軍隊了。

400年前改朝換代的決定性戰役,屬國幫忙助戰,為何最後投降?

有人說北韓軍幫助明朝沒打赢薩爾浒之戰,實際上就是“豬隊友”,其實這樣看北韓軍就有失偏頗了。一名被俘的戰俘後來寫的《自建州還後陳情書》一書中,對北韓李氏軍隊參戰進行了詳細描寫:“……到深河賊攔阻,天将先之,我軍繼之。賊奔敗登山,據險自固,提督令我軍炮射手搏戰,斬獲頗多……”。可見北韓軍參加後,也有一定戰果,不過這些戰果不會出現在清人的記載中,因為《自建州還後陳情書》這樣的書必定不會存在清朝。

400年前改朝換代的決定性戰役,屬國幫忙助戰,為何最後投降?

這名戰俘還記載了北韓兵敗投降的一些細節:“……順川郡守李一進制單騎得脫,走入中營,自中營到兩營不過千步,目睹蹂躏,無不喪魂,而賊騎奔馳,圍迫中營,臣于諸将巡督陣上,激勵士卒,予以決一死戰……則百無應者,孤阜狹隘,人馬隔側,屢日饑卒……至有抛棄器械,坐而不動者……則虜(後金)送言‘我與唐人有怨,而汝國本無仇,何為來伐我乎?’……貴盈哥曰:‘兩國無怨,今已約和,當各解兵’……适有浙兵七、八名來到陣外,軍卒紛嘩,驅迫以出……”。

400年前改朝換代的決定性戰役,屬國幫忙助戰,為何最後投降?

從這段記載來看,當時北韓軍在後來的戰鬥中,已經沒有了戰鬥力,在外無救兵的情況下,隻得投降。如果不投降,這些人必然被全殲,而且收拾完明朝後,後金必然會對北韓發起進攻。可見北韓李氏王朝的将領在權衡利弊之下,隻得放棄再戰而投降,也使北韓李氏王朝免遭被後金攻破的命運。

李氏王朝将領也看出明朝已經日落西山,何必賣命呢,不過他們的命也沒保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