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本新兵志村菊次郎,引發“七七事變”,後來的結局怎麼樣?

大家還記得七七事變爆發的導火索是什麼嗎?1937年7月7日,駐紮在盧溝橋的日軍未經過我國許可,擅自在中國的駐地附近展開軍事演習,同時還聲稱他們有一名新兵下落不明,懷疑他或許是在中國領土内失蹤的。

為此,日本提出要進入現如今的盧溝橋鎮搜查這名日本新兵的下落。對于這樣毫無由來的污蔑和心懷叵測的要求,中國駐防部隊自然是沒有答應的。之後日本侵略者悍然對我駐軍發動進攻,七七事變由此爆發。

日本新兵志村菊次郎,引發“七七事變”,後來的結局怎麼樣?

七七事變也被稱為“盧溝橋事變”,它的爆發标志着抗日戰争全面爆發,是以七七事變在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那麼,引起七七事變的日本新兵後來有沒有找到呢?他的結局怎麼樣呢?

當時日軍的指揮官名叫一木清直,而失蹤的那個日本新兵名叫志村菊次郎。那晚,日軍為了對中方進行幹擾,屢次在中方駐地,也就是盧溝橋周圍軍事演習。按理說,做出這樣的行為事先要和中國協商才對,但日本并無此意,可見日方一開始的心思就不單純。

日本新兵志村菊次郎,引發“七七事變”,後來的結局怎麼樣?

1937年7月7日晚上,志村菊次郎因為拉肚子離隊,此時演習的日軍發現自己的新兵不見了,指揮官一木清直就像找到了一個向中方發難的理由一樣,他立刻就向中方軍隊提出要入城搜查的要求。

當時守城的是西北軍二十九軍二一九團團長名叫吉星文,此人是個年輕有為的将領,而且他還有另一層身份,他是著名愛國将領、抗日民族英雄吉鴻昌的侄子。面對日軍的刁難,他沒有退卻一步。日軍見此計不成便又生一計,以士兵失蹤為由順勢開啟了侵華的腳步,自此之後,抗日戰争全面爆發。

日本新兵志村菊次郎,引發“七七事變”,後來的結局怎麼樣?

那麼,引起這場大戰的日本新兵志村菊次郎到底去哪裡了呢?他是否真實存在呢?過了許多年,曆史文獻才道出真相。前面我們說了,志村菊次郎并沒有失蹤,他隻是在上級點名時剛好拉肚子,之後他迷路,耽擱了許久才歸隊。

日本新兵志村菊次郎,引發“七七事變”,後來的結局怎麼樣?

看到這裡,有人就會問了,既然志村菊次郎最終歸隊,那麼為什麼日軍還會繼續和中方開戰呢?答案顯而易見,其實日方早就對中國肥沃的土地和富饒的物質虎視眈眈了,無論有沒有志村菊次郎這号人物,中日雙方早晚都會有一戰。

日本新兵志村菊次郎,引發“七七事變”,後來的結局怎麼樣?

因為擔心志村菊次郎的存在被人發現,七七事變後日本将志村菊次郎送回日本本土,并給了他一筆錢當作封口費,之後志村菊次郎一直生活在日本。後來,因為戰線拉長,日軍兵力不足,志村菊次郎再次入伍參軍。不過,可能是怕中國發現他,日本把他派到了緬甸戰場。

日本新兵志村菊次郎,引發“七七事變”,後來的結局怎麼樣?

1942年,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戰場,不過第一次遠征因為各種原因失敗。1944年,遠征軍第二次遠征時,孫立人将軍的部隊在緬甸戰場上發現了志村菊次郎,最終志村菊次郎被孫立人将軍的部隊擊斃。

作為抗日戰争全面爆發的“元兇”,志村菊次郎得到了應有的下場。中國自古以來不惹事,也不怕事。凡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些并不是空洞的口号,中國人一直都在用行動證明自己維護領土的決心。

參考資料:

《抗日戰争的起點——盧溝橋事變》王汝豐、《盧溝橋事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