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備伐吳:原本勝券在握,為何卻成了蜀漢揮之不去的噩夢?

221年7月劉備興兵大舉伐吳,出征之前劉備躊躇滿志,認為自己勝券在握,劉備有這樣的信心是有原因的:第一,雖然丢失了荊州,但是蜀漢并未傷筋動骨,經過一年多的準備,劉備實力很快恢複了過來;第二,劉備麾下都是百戰老兵,此時的劉備兵強馬壯,中生代大将也逐漸成長了起來;第三,劉備經營荊州達十餘年之久,其麾下相當多的将士和大臣都是來自荊州,孫權雖然奪取了荊州,但也僅僅兩年多而已,根基未必有自己深,隻要自己打回去,相信擁護自己的還是占據多數。

劉備伐吳:原本勝券在握,為何卻成了蜀漢揮之不去的噩夢?

反觀東吳一方,呂蒙、甘甯、蔣欽等人已死,其餘陸遜、朱然、全琮等人還未嶄露頭角(事實上确實如此,夷陵之戰和曹丕三路伐吳期間這些人才得以一戰成名),劉備久經沙場豈會把他們放在眼裡,從雙方實力對比來看,伐吳前的蜀漢至少不在東吳之下,甚至還略勝一籌。

可是戰役的結果卻出乎意料之外,夷陵之戰劉備大敗逃回白帝城,損兵折将無數,中生代大将差點被團滅,此戰直接葬送了劉備十幾年的努力,對天下大局也産生了深遠的影響,蜀漢後期之是以人才凋零和此次大敗有莫大的關系,那麼原本勝券在握的劉備伐吳,為何卻成了蜀漢揮之不去的噩夢?我們來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劉備伐吳:原本勝券在握,為何卻成了蜀漢揮之不去的噩夢?

第一,劉備未能以最強陣容出征

關羽死于220年初,黃忠和法正死于221年4月劉備稱帝之前;馬超可能有病在身(馬超病逝于222年),魏延需要守漢中,張飛出征之前被殺,諸葛亮需要留守成都,趙雲因為反對伐吳被劉備安排鎮守江州,是以劉備身邊首先是沒有得力的謀士,有點名氣的也就馬良一人;其次馮習張南等人是劉備打算重點培養的中生代大将,但缺乏更多曆練。

劉備伐吳雖然聲勢浩大,但缺乏對他有足夠影響力的謀士和獨當一面的将帥級别的大将,這是導緻他大敗的原因之一。

劉備伐吳:原本勝券在握,為何卻成了蜀漢揮之不去的噩夢?

第二,劉備高估了他在荊州的影響力和孫權控制荊州的力度

劉備高估了自己在荊州的影響力,想當然的認為自己是王者之師,隻要重新傳回荊州就會獲得荊州上下的支援,随着自己大軍的到來荊州将會動蕩不安,可惜的是這樣的局面并未出現,除了武陵郡五溪蠻出兵支援之外,其餘罕有雲從者,可見孫權對荊州的控制力度還是相當不錯的,這可能得益于呂蒙拿下荊州後實施的仁政。

劉備伐吳:原本勝券在握,為何卻成了蜀漢揮之不去的噩夢?

第三,劉備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對手

孫權執掌的江東有個特點,那就是自周瑜之後江東對外作戰罕有勝績,但是别人打他也沒那麼容易,也就是說東吳擅長防守反擊。

劉備認為呂蒙已死,東吳無人是其對手,這隻能說劉備還沒吸取教訓,219年孫權偷襲荊州,除了呂蒙之外,陸遜也是功不可沒,關羽小觑了陸遜吃了大虧,劉備還不長記性再次小觑了陸遜,結果被陸遜示敵以弱一場大火将劉備大軍燒了個精光。

劉備伐吳:原本勝券在握,為何卻成了蜀漢揮之不去的噩夢?

第四,劉備誤判了形勢

正常來說,劉備這邊大舉伐吳,曹丕肯定不會作壁上觀,兩人達成默契夾攻孫權的可能性很大,一開始曹丕确實是打算這麼幹的,不過在孫權稱臣之後,好面子的曹丕卻按兵不動了,反而在大戰結束塵埃落定之後才三路伐吳。

劉備伐吳:原本勝券在握,為何卻成了蜀漢揮之不去的噩夢?

比起他的老子曹操,曹丕差得太遠,此時曹操若在,他一定不會錯過這麼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如果曹丕參與其中,孫權兩面作戰一定扛不住,誰知曹丕袖手旁觀,這個估計劉備怎麼也沒想到。

陸遜堪稱是蜀漢的克星,關羽和劉備都小觑了此人,結果關羽在襄樊之戰中戰敗被殺,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大敗逃回了白帝城,再也沒有回到成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