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備慨然長歎:“若張飛守上庸,關羽必安然無恙”了嗎?

《三國志·關羽傳》: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軍退還。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衆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将逆擊羽,斬羽及子平于臨沮。

公元219年,徐晃馳援被關羽圍困的曹仁,夾擊關羽。關羽看到無法攻克樊城,于是想要撤兵。可是此時,盟友東吳孫權派出呂蒙,白衣渡江,占領了荊州治所江陵,俘虜了關羽荊州兵的妻兒,并派人分化瓦解關羽的軍隊。關羽想要奪回老巢荊州,和孫權軍隊大戰一場,結果關羽軍隊兵無鬥志,四散奔逃。關羽于是退守麥城,不久突圍,最後于臨沮被擒殺。

劉備慨然長歎:“若張飛守上庸,關羽必安然無恙”了嗎?

三國演義中,關羽在退守麥城期間,派出大将廖化,向近在咫尺的上庸守将劉封、孟達求援。而劉封和孟達怕丢了新奪取的上庸,于是沒有前去救援關羽,導緻關羽父子被擒殺。

有人說,劉備得到關羽的死訊,慨然長歎:若張飛守上庸,關羽必安然無恙,這是真的嗎?個人認為劉備應該沒有說過這樣的話,我們不妨做一個這樣一個假設,如果鎮守上庸的不是劉封、孟達,而是張飛,他能夠救下關羽嗎?依據三國演義中相關内容(下文與正史無關),分析如下。

劉備慨然長歎:“若張飛守上庸,關羽必安然無恙”了嗎?

首先,張飛和關羽桃園結義,情深義重,肯定會去救援關羽。

公元184年,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于桃園結為異姓兄弟,發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劉備最大,是老大,關羽次之,是老二,張飛最末,是老三。三人在結拜後,一同闖天下,并肩作戰,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張飛作為最小的三弟,經常受到大哥劉備、二哥關羽的照顧,他對兩位哥哥也非常敬重。

劉備慨然長歎:“若張飛守上庸,關羽必安然無恙”了嗎?

是以,在關羽遇到困難,生命遇到危險時,自然會挺身而出,拼命去救援。而劉封和二叔關羽的關系很差,因為關羽認為劉封是螟蛉之子,遲早會影響到劉禅的帝位,需要防備。劉封在關羽最需要的時候,選擇了袖手旁觀。這一點在張飛那兒,是不會出現置之不理的情況的。

好哥們,好朋友,就是在關鍵時刻,能夠兩肋插刀,為之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劉備、關羽、張飛三人都能夠做到,真正做到了“同生共死”。在關羽死後,劉備率領傾國之兵,讨伐東吳,為其報仇雪恨,而張飛更是每天醉生夢死,死在了小人範疆、張達的手裡。

劉備慨然長歎:“若張飛守上庸,關羽必安然無恙”了嗎?

其次,張飛曾三聲喝斷長坂橋,也可能吓退東吳軍隊。

長坂橋前,張飛“倒豎虎須,圓睜環眼”,手持丈八蛇矛,站在橋上,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感覺。隻見張飛“怒目橫矛”,吓得曹營文聘、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淵、樂進、張遼、張郃、許褚等将不敢出戰。

最後,曹操來到橋邊,看到張飛獨自一人,心生疑惑。曹操想起來關羽曾和他提起過,張飛是萬人敵,千軍萬馬之中,取上将首級如探囊取物。他當時還在衣襟上記下燕人張飛的大名,告誡自己的大将們遇到張飛,要小心謹慎。

此時,張飛連續喊出“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三聲,一浪高過一浪,尤其是最後一聲,曹操身後的夏侯傑肝膽碎裂,從馬上跌下來吓死了。

劉備慨然長歎:“若張飛守上庸,關羽必安然無恙”了嗎?

曹操手下猛将武功高強,骁勇善戰,比東吳孫權的軍隊厲害多了。張飛在長坂橋吓死一人,吓跑文聘、曹仁、夏侯惇、夏侯淵、張遼、張郃、許褚等一流武将。如果東吳軍隊遇上張飛,也可能被張飛的幾嗓子吓跑。

最後,張飛可能放棄上庸三郡,全力救援關羽。

上庸剛剛歸附劉備集團,還有不少勢力蠢蠢欲動,想要反叛。劉封也是以上庸剛剛歸附,人心未定為借口,才拒絕馳援關羽的。當時徐晃大軍解了樊城之圍後,曹操大軍也趕到前線,準備追殺關羽及收複上庸等三郡。若張飛在上庸,最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張飛放棄剛剛奪取的上庸等三郡,全軍馳援關羽。

你想,如果張飛救援關羽的軍隊少了,不一定能夠救出關羽,如果救援關羽的軍隊多了,上庸等地空虛,很容易被曹軍奪取。是以,張飛最明智的就是,徹底放棄上庸等三郡,全力馳援關羽,保證救下關羽,再東山再起。

劉備慨然長歎:“若張飛守上庸,關羽必安然無恙”了嗎?

關羽是蜀漢的二把手,如果沒了,對于蜀漢來說,那是一個不可估量的損失,而上庸、荊州丢了,大不了以後再打回來就是。勝敗乃兵家常事,城池丢失也不算什麼大事。如果關羽丢棄荊州,本人安全回到益州,劉備高興還來不及,怎麼可能怪罪關羽丢失荊州呢。

結語:

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中,劉備都沒有慨然長歎:“若張飛守上庸,關羽必安然無恙”。由于上述三個原因,如果張飛守衛上庸,在關羽敗走麥城,接到廖化的求救信後,及時救援,是有很大的機率救下的。如果張飛救不下關羽,他也很可能陪着關羽死在荊州,死在東吳軍隊的手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