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曆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
文丨麻辣讀史(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近代文學家郭沫若先生曾經以中國經典曆史故事竊符救趙寫了一個話劇《虎符》,這五幕話劇于1943年首次演出,講述了戰國“四君子”之一的魏信陵君為援救趙國而暗中和魏王寵妃如姬密謀偷取魏王虎符,以解趙國被秦圍困之危機。

而郭沫若先生以虎符為話劇名,一方面是因為虎符是這個故事的核心之物還有一方面則是因為此時郭沫若手裡正握着一件秦朝的虎符。我們知道郭沫若除了文學家的身份還有甲骨文學家和考古學家的屬性,而這件虎符就是郭沫若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發現的,一來是眼力過人二來是人品大爆發。
地攤上的虎符
在抗戰時期,郭沫若身在重慶,有事沒事的時候就喜歡去街上閑逛,看看人情世故,觀察一下生活,給自己找找靈感。這一天,他在地攤上發現了一件造型古樸的銅老虎,郭沫若敏感的察覺到這件事情沒有那麼簡單,于是就将這隻銅老虎買了下來。果然事情不出他所料,他買來的地攤貨真是一件國寶級的文物,就是秦朝時期的陽陵虎符。按如今市場價,價值過億。
虎符大家應該都聽過,就是用來調動國家軍隊的憑證。最早的時候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期兼并割據戰争頻繁,兵力強弱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将軍在這時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王才是一個國家的絕對權威,軍事大權必須掌握在王的手裡,可是王上又不能直接帶兵打仗,就必須将軍權分給将軍,這裡就很容易出現,軍權過大,将軍擁兵自重威脅到君主的統治。
是以就出現了虎符這個用兵的憑證,一般是用青銅制造,少量情況也有用金,玉或者竹做的,都是成對出現,身上刻有銘文。一半存于朝廷,一半存于統兵将帥或者地方長官,一地一符,當用兵超過50人的時候就需要一對虎符才可以調兵。為了防止别有用心之人造假,兩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對應,隻有完全符合才能調兵。這樣就很好的把軍事權力握在了君主的手裡,身為将軍但手裡若是無虎符不過也是一個虛職罷了。
身為七國争霸賽中最後的赢家,秦國的軍隊實力一向十分強勢,被六國稱為虎狼之軍,這不僅僅源于秦國的軍功爵制度和流水線軍事化的武器生産,更來自于嚴格系統的軍事化管理,是以秦朝的虎符是十分重要的。
秦陽陵虎符
郭沫若發現的秦朝陽陵虎符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頒發給陽陵駐守将領的虎符,相傳是山東省棗莊市臨城出土的。秦陽虎符長8.9厘米,寬2.1厘米,高3.4厘米,用青銅鑄成卧虎狀,昂首翹尾,虎的左右頸背各有相同的錯金篆書銘文12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這12字錯金篆書銘文是先在虎身上镂刻陰文,再将金絲嵌入陰文之内,最後镂平打磨光亮,銘文字型規整挺秀,剛勁有力。文字沿縱長軸分兩列排列,閱讀順序是兩列自右及左,每列内自上而下,左右半符排列及讀法相同。
由于虎符都是分開收藏的,像陽陵虎符這樣成對出現的十分罕見。秦陽陵虎符的出土也清晰的展現了秦國虎符的功用,從虎符的身上可以看出來秦國的兵制,軍隊統一,軍權高度集中,軍隊的指揮和管理體系嚴密,兵役制度也較為完善,這都表明秦朝時期中國封建社會軍事制度已經基本成型。對于秦國為什麼能成為最後的赢家也可以從虎符中窺看一二。
漢代兵符承襲秦制,在銘文刻的位置稍作變化。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直沿用不衰,唐代為避祖上李虎名諱将虎符改為魚符,宋代以後演變為令牌等物,其實功能和性質是一樣。虎符這件文物本身的價值不在于其制作工藝的高超而在于其背後蘊含的重大軍事意義,對研究中國古代的軍事發展和兵役制度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