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趙匡胤死的奇怪,兒子更奇怪,史書:愛吃肥肉吃死了

北宋年間有幾大疑案,一直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比如說趙匡胤的黃袍加身究竟是一場趕鴨子上架的意外還是一場早有預謀的叛變;再比如說斧聲燭影的那晚,究竟是趙光義弑兄篡位還是趙氏家族的遺傳性心髒病忽然發作導緻太祖暴卒。

趙匡胤死的奇怪,兒子更奇怪,史書:愛吃肥肉吃死了

千年過去了,這些疑案的真相也都埋在了厚重了曆史迷霧中,很難窺得當年的真相。不過對于趙匡胤黃袍加身,後期學者看法大緻相同,都認為是宋太祖自導自演的一場戲。然而對于宋朝的第二位皇帝,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登基之事,看法可就大相徑庭。

有的學者認為這是趙二狼野心,利用哥哥喝醉酒之際下狠手殺掉了哥哥奪取了皇位。有的則持相反觀點,覺得趙光義沒有這麼狠毒,确實是趙匡胤得急病死了,死前也确實是把皇位托付給了這個已經曆練多時,具有帝王風範的弟弟。

趙匡胤死的奇怪,兒子更奇怪,史書:愛吃肥肉吃死了

然而就我個人來看,這兩種說法都不見得準确。首先說趙光義殺了趙匡胤,一個文弱書生殺掉武将出身的哥哥,聽起來很荒謬,更何況宋太祖還不是一般的武将,他武功高強,這是有充足史料可以證明的。即使當時喝醉了酒,也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趙光義能夠輕松利索解決的。

至于主動傳位弟弟,這個可信度就更低了。就在趙匡胤暴卒之前,發生過一件關于遷都的事。

我們知道北宋的都城是汴京(開封),這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繁華富裕程度從《清明上河圖》就可見一斑。汴京的最大優勢是有水運之便利,南方的糧食能夠源源不斷的低成本運到都城,很好地保障了首都的吃飯問題。

趙匡胤死的奇怪,兒子更奇怪,史書:愛吃肥肉吃死了

但是劣勢同樣明顯,地勢一馬平川,無險可守。而且當時北方最大的屏障長城也在遼國手中。是以汴京随時都有可能直面北方各遊牧民族大軍。極具戰略眼光的開國之君宋太祖怎麼可能看不到這點隐患,他一直就有遷都的想法,理想之地就是當時的西京洛陽。

洛陽離開封很近,隻有一百多公裡,這就大大縮小了遷都的成本。最關鍵是洛陽地勢絕妙,環山帶水,易守難攻。東西南北都有天險可恃。然而遷都畢竟是關系國本的大事,是以趙匡胤雖然多次來洛陽考察,但卻一直沒有決定。真正讓他下定決心的不是戰亂,而是他的寶貝弟弟趙光義。

趙匡胤死的奇怪,兒子更奇怪,史書:愛吃肥肉吃死了

趙匡胤很寵這個弟弟,給他的職位是京兆尹,相當于開封市市長。這就含有鍛煉提拔的意思在裡面,趙光義也确實不辜負哥哥的所托,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可問題就在于,他敬業的過頭了。當時的開封城,被他經營的有聲有色,大小官員都唯趙光義馬首是瞻,連京城百姓都隻知道有趙二,而不知道有趙大。

看到這一切,趙匡胤開始有了隐隐的擔憂,照這樣下去這個弟弟遲早尾大不掉,自己百年後誰還能限制得住。如果直接将弟弟調離工作崗位或者強力打壓,那麼不光會給自己落下不好的名聲,也會影響相親相愛的兄弟關系。怎樣既能達到目的又不露痕迹,這樣趙匡胤很是頭疼。

趙匡胤死的奇怪,兒子更奇怪,史書:愛吃肥肉吃死了

不過宋太祖就是宋太祖,很快他就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那就是遷都。隻要把政治中心轉移到洛陽,那麼趙光義的根基就被連根拔起。隻是這時的趙匡胤還不确定這個一直相親相愛很聽話的弟弟是否有别的想法,也許自己錯怪了他,人家隻是單純的熱愛工作而已。

找了個機會,趙匡胤開始詢問弟弟對于遷都一事的看法。趙光義聽後極力反對,而這更加堅定了趙匡胤對弟弟的戒備心理,也漸漸看透了這個弟弟内心的想法。

沒多久,趙匡胤暴病身亡,當時守在身邊的太監王繼恩沒有去叫太祖第四子趙德芳,而是通知了早已等候着的趙光義。于是第一個趕到皇宮的就是趙光義,皇位也就此落到了這個弟弟的手裡。

從遷都事件我們就能看出,宋太祖是不打算傳位給弟弟的,要不然也不用如此大費周章各種試探,是以這是比較符合邏輯的版本,而且也能看出,趙光義的多年苦心經營,早已經買通了皇宮内外,即使大家有懷疑有猜測,但是并沒有真正強力反對的人,他也就這樣有驚無險的登上了帝位。

對趙光義的登基,最不開心的肯定要數趙匡胤的兒子了。宋太宗共有四子,其中兩個早死,隻剩下了大兒子趙德昭和小兒子趙德芳。當時兩人都已成年,卻眼睜睜的看着皇位從眼前溜走,對這個叔叔也隻能是敢怒不敢言。

應該說,在趙光義登上皇位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兄弟倆的命運,隻要這二人存在,趙光義永遠無法名正言順的将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不管他兩人做得再好,都難逃厄運,隻是沒想到厄運來得如此快。

登基後的趙光義,雄心很大,可以說是兩宋中最有野心的一位。因為涉嫌得位不正,他一心想要證明自己,讓自己比那個雄才大略的哥哥更像一個好皇帝。最好的辦法自然就是戰争,如果能夠收回北方被割讓已久的燕雲十六州,那麼自己就會成為萬民稱頌的對象,功勞直追秦皇漢武,甚至成為千古一帝都有可能。

在榮譽的驅使下,這個從沒上過戰場的皇帝昏了頭,他屢屢發動對遼國的戰争,要知道當時的北宋名将如雲,軍隊也都是經曆了五代十國磨練出來的鐵血士兵,戰鬥力極強。可惜指揮不得力,戰術有問題,結果總是敗多勝少。

一次大侄子趙德昭來找叔叔,為太原之戰中的士兵請賞,趙光義恨恨地說:等你當了皇帝,再賞不遲。趙德昭聽後驚恐不已,退朝後就拔劍自殺了。

請注意,這是後來司馬光在自己所著的《涑水記聞》所爆料的。正史中的說法則狗血的多,居然是趙德昭愛吃肥豬肉,吃多了,死了。甭管是膩死還是噎死,這話恐怕連史官自己都不信。

大侄子就這樣被活生生吓死,趙光義的眼中釘隻剩下小侄子了。

相對于哥哥趙德昭,可憐的趙德芳死的就更是不明不白了。因為史書中就隻說他年僅二十二歲“薨”了。連什麼病都沒有提。一個二十二的青壯年男子,莫名其妙死掉,怎能不讓人懷疑呢。可是我們居然在野史中也找不到一丁點的内幕。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在号稱研究宋史必備的《續資治通鑒長編》中,作者李焘用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字“卒”。

王侯死用“薨”,大夫死才用“卒”。一位如此嚴謹的史學家,怎可能犯這種錯誤,唯一的解釋就是,作者在用春秋筆法,無聲的發洩着自己的不滿,發洩着對趙光義的鄙視。

不過曆史最有意思的地方是,甭管趙光義多麼費盡心機,他委實沒有想到。靖康之難後,北宋滅亡南宋建立,自己一脈幾乎被滅光。最後皇位居然又回到了趙匡胤一脈手中,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宋高宗趙構養子趙昚繼位,也就是宋孝宗,後來直到南宋滅亡,皇位都屬于趙匡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