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赵匡胤死的奇怪,儿子更奇怪,史书:爱吃肥肉吃死了

北宋年间有几大疑案,一直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比如说赵匡胤的黄袍加身究竟是一场赶鸭子上架的意外还是一场早有预谋的叛变;再比如说斧声烛影的那晚,究竟是赵光义弑兄篡位还是赵氏家族的遗传性心脏病忽然发作导致太祖暴卒。

赵匡胤死的奇怪,儿子更奇怪,史书:爱吃肥肉吃死了

千年过去了,这些疑案的真相也都埋在了厚重了历史迷雾中,很难窥得当年的真相。不过对于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期学者看法大致相同,都认为是宋太祖自导自演的一场戏。然而对于宋朝的第二位皇帝,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登基之事,看法可就大相径庭。

有的学者认为这是赵二狼野心,利用哥哥喝醉酒之际下狠手杀掉了哥哥夺取了皇位。有的则持相反观点,觉得赵光义没有这么狠毒,确实是赵匡胤得急病死了,死前也确实是把皇位托付给了这个已经历练多时,具有帝王风范的弟弟。

赵匡胤死的奇怪,儿子更奇怪,史书:爱吃肥肉吃死了

然而就我个人来看,这两种说法都不见得准确。首先说赵光义杀了赵匡胤,一个文弱书生杀掉武将出身的哥哥,听起来很荒谬,更何况宋太祖还不是一般的武将,他武功高强,这是有充足史料可以证明的。即使当时喝醉了酒,也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赵光义能够轻松利索解决的。

至于主动传位弟弟,这个可信度就更低了。就在赵匡胤暴卒之前,发生过一件关于迁都的事。

我们知道北宋的都城是汴京(开封),这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繁华富裕程度从《清明上河图》就可见一斑。汴京的最大优势是有水运之便利,南方的粮食能够源源不断的低成本运到都城,很好地保障了首都的吃饭问题。

赵匡胤死的奇怪,儿子更奇怪,史书:爱吃肥肉吃死了

但是劣势同样明显,地势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而且当时北方最大的屏障长城也在辽国手中。因此汴京随时都有可能直面北方各游牧民族大军。极具战略眼光的开国之君宋太祖怎么可能看不到这点隐患,他一直就有迁都的想法,理想之地就是当时的西京洛阳。

洛阳离开封很近,只有一百多公里,这就大大缩小了迁都的成本。最关键是洛阳地势绝妙,环山带水,易守难攻。东西南北都有天险可恃。然而迁都毕竟是关系国本的大事,因此赵匡胤虽然多次来洛阳考察,但却一直没有决定。真正让他下定决心的不是战乱,而是他的宝贝弟弟赵光义。

赵匡胤死的奇怪,儿子更奇怪,史书:爱吃肥肉吃死了

赵匡胤很宠这个弟弟,给他的职位是京兆尹,相当于开封市市长。这就含有锻炼提拔的意思在里面,赵光义也确实不辜负哥哥的所托,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可问题就在于,他敬业的过头了。当时的开封城,被他经营的有声有色,大小官员都唯赵光义马首是瞻,连京城百姓都只知道有赵二,而不知道有赵大。

看到这一切,赵匡胤开始有了隐隐的担忧,照这样下去这个弟弟迟早尾大不掉,自己百年后谁还能约束得住。如果直接将弟弟调离工作岗位或者强力打压,那么不光会给自己落下不好的名声,也会影响相亲相爱的兄弟关系。怎样既能达到目的又不露痕迹,这样赵匡胤很是头疼。

赵匡胤死的奇怪,儿子更奇怪,史书:爱吃肥肉吃死了

不过宋太祖就是宋太祖,很快他就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那就是迁都。只要把政治中心转移到洛阳,那么赵光义的根基就被连根拔起。只是这时的赵匡胤还不确定这个一直相亲相爱很听话的弟弟是否有别的想法,也许自己错怪了他,人家只是单纯的热爱工作而已。

找了个机会,赵匡胤开始询问弟弟对于迁都一事的看法。赵光义听后极力反对,而这更加坚定了赵匡胤对弟弟的戒备心理,也渐渐看透了这个弟弟内心的想法。

没多久,赵匡胤暴病身亡,当时守在身边的太监王继恩没有去叫太祖第四子赵德芳,而是通知了早已等候着的赵光义。于是第一个赶到皇宫的就是赵光义,皇位也就此落到了这个弟弟的手里。

从迁都事件我们就能看出,宋太祖是不打算传位给弟弟的,要不然也不用如此大费周章各种试探,所以这是比较符合逻辑的版本,而且也能看出,赵光义的多年苦心经营,早已经买通了皇宫内外,即使大家有怀疑有猜测,但是并没有真正强力反对的人,他也就这样有惊无险的登上了帝位。

对赵光义的登基,最不开心的肯定要数赵匡胤的儿子了。宋太宗共有四子,其中两个早死,只剩下了大儿子赵德昭和小儿子赵德芳。当时两人都已成年,却眼睁睁的看着皇位从眼前溜走,对这个叔叔也只能是敢怒不敢言。

应该说,在赵光义登上皇位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兄弟俩的命运,只要这二人存在,赵光义永远无法名正言顺的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不管他两人做得再好,都难逃厄运,只是没想到厄运来得如此快。

登基后的赵光义,雄心很大,可以说是两宋中最有野心的一位。因为涉嫌得位不正,他一心想要证明自己,让自己比那个雄才大略的哥哥更像一个好皇帝。最好的办法自然就是战争,如果能够收回北方被割让已久的燕云十六州,那么自己就会成为万民称颂的对象,功劳直追秦皇汉武,甚至成为千古一帝都有可能。

在荣誉的驱使下,这个从没上过战场的皇帝昏了头,他屡屡发动对辽国的战争,要知道当时的北宋名将如云,军队也都是经历了五代十国磨练出来的铁血士兵,战斗力极强。可惜指挥不得力,战术有问题,结果总是败多胜少。

一次大侄子赵德昭来找叔叔,为太原之战中的士兵请赏,赵光义恨恨地说:等你当了皇帝,再赏不迟。赵德昭听后惊恐不已,退朝后就拔剑自杀了。

请注意,这是后来司马光在自己所著的《涑水记闻》所爆料的。正史中的说法则狗血的多,居然是赵德昭爱吃肥猪肉,吃多了,死了。甭管是腻死还是噎死,这话恐怕连史官自己都不信。

大侄子就这样被活生生吓死,赵光义的眼中钉只剩下小侄子了。

相对于哥哥赵德昭,可怜的赵德芳死的就更是不明不白了。因为史书中就只说他年仅二十二岁“薨”了。连什么病都没有提。一个二十二的青壮年男子,莫名其妙死掉,怎能不让人怀疑呢。可是我们居然在野史中也找不到一丁点的内幕。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在号称研究宋史必备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作者李焘用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字“卒”。

王侯死用“薨”,大夫死才用“卒”。一位如此严谨的史学家,怎可能犯这种错误,唯一的解释就是,作者在用春秋笔法,无声的发泄着自己的不满,发泄着对赵光义的鄙视。

不过历史最有意思的地方是,甭管赵光义多么费尽心机,他委实没有想到。靖康之难后,北宋灭亡南宋建立,自己一脉几乎被灭光。最后皇位居然又回到了赵匡胤一脉手中,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赵昚继位,也就是宋孝宗,后来直到南宋灭亡,皇位都属于赵匡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