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和李白一張床睡覺的高适,為何會在李白落難後,對他不管不顧?

說起李白,許多人就能自然而然地想到一個豪邁不羁,縱情潇灑的人物形象。而且因為他的詩句裡面的内容和傳達的意思包含了許許多多的方面,是以,今天的人們,讀起李白的詩,仍然能感受到這位古代詩仙的風采。

這樣的一位詩仙李白,自然不可能是一個孤家寡人,他同樣有許多牛人朋友,其中不乏杜甫,孟浩然,王昌齡,賀知章等在國文教科書上都留下了著作的大詩人。除此之外,李白還有一個曾經很要好,但是後面卻決裂了的大詩人好友—高适。

曾和李白一張床睡覺的高适,為何會在李白落難後,對他不管不顧?

也許很多人對李白的某些詩句有印象,但是對李白這個人和他所處的年代不太了解,那麼,接下來,大家就可以簡單了解一下李白的一生。

李白的前半生

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這個時候,正是中國古代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在位的日子。關于他的出生地,有說是今天四川江油的,有說是出生在唐朝的碎葉城(今屬吉爾吉斯斯坦),不過這個不影響他此後長期在四川生活的事實。

曾和李白一張床睡覺的高适,為何會在李白落難後,對他不管不顧?

李白很小的時候就能夠寫詩,除此之外,他還是一位真正的劍客,也就是說,千萬不要以為李白是個手不能提的文弱書生形象,他的武功,可能比一般的劍客還要高。

當然,李白最重要的特質,就是他喜歡潇灑走四方,從公元724年開始,24歲的李白就開始在四川境内進行遊玩,在此期間也結交了許多朋友,不過,可以說李白的前半生,過得很不如意。

曾和李白一張床睡覺的高适,為何會在李白落難後,對他不管不顧?

别看今天我們所知的李白潇灑不羁,似乎僅靠自己的才華就能夠名利雙收。但事實上,早期的李白過得并沒有大家想得那麼好。

在古代,讀書人的最高理想,就是能夠進入廟堂,也就是到朝廷當官。這個想法,李白自然也有。但是,李白在他的一生中,并未參加科舉開始。

曾和李白一張床睡覺的高适,為何會在李白落難後,對他不管不顧?

而他沒有參加科舉考試的原因,有說是因為他父親是商人的,有說是因為家世不清白的。不過,李白一直都很想做官。在公元734年,34歲的李白,給唐玄宗李隆基寫了一首《明堂賦》,公元735年,他又給李隆基寫了首《大獵賦》。這兩篇文章,實際上都是在借文采求官。

但是,一個帝國的統治者,又怎麼會輕易地将一個連科舉考試都沒參加過的文人看在眼裡呢?李白盡管為此做了努力,但是他依然沒能當成官。

曾和李白一張床睡覺的高适,為何會在李白落難後,對他不管不顧?

不過,李白因為喜愛交友而建立起來的人脈,給了他在仕途上最大的幫助。公元742年,在科舉狀元,老臣賀知章和唐玄宗妹妹李持盈的引薦之下,李白終于見到了唐玄宗李隆基,而且在第二年,就在翰林院開始任職。

而且,唐玄宗喜愛李白,不僅僅是因為這兩人的引薦,更重要的是李白此時的詩文才氣,确實打動了玄宗皇帝,唐玄宗甚至在接見李白的時候,親自走着去接他。

曾和李白一張床睡覺的高适,為何會在李白落難後,對他不管不顧?

不過,如果李白能夠就此當上官,過上他想要的幸福日子,不免也算是李白愛好者對他的一種美好祝願。但事實上,這顆詩文界的太白金星,似乎在凡世間,注定是飽受磨難的。

李白這個時候就長期在玄宗皇帝身邊,不論是唐玄宗出去玩還是酒宴群臣,總是有李白陪伴在身邊。

曾和李白一張床睡覺的高适,為何會在李白落難後,對他不管不顧?

但就在這個時候,李白自身的差距和朝廷本來就污濁的環境,在逐漸地将李白從這美好的的生活中抽離出來。

李白是詩仙不假,但李白并沒有在官場将他在詩文上的才華轉移到做官上,或者說,李白的從政能力太低。而這一點,就從高力士為他脫靴上可以看出。

現在許多人讀起高力士為李白脫靴的故事來,都覺得李白很了不起,但事實上,李白也是以受到了高力士及其團體的誣陷和排斥。

曾和李白一張床睡覺的高适,為何會在李白落難後,對他不管不顧?

從需求關系上來看,李白是玄宗皇帝所喜愛的一個,高力士也是玄宗皇帝所寵信的,這個時候,本來就存在競争關系。從現實的實力情況來看,僅僅當官不過兩年的李白,是怎麼也比不過已經在玄宗皇帝跟前待了幾十年,并且根基深厚的高力士的。

這個讓人覺得很過瘾的舉動,最終還是害得李白逐漸被唐玄宗疏遠。

李白和高适相遇

在公元744年,李白和杜甫相遇,此後還遇到了同樣不得志的高适,這三人就經常地在一起喝酒吃飯,讨論國家大事,評論詩詞文章。他們的關系很快升溫,最後甚至好到高适和李白可以躺在一張床上睡覺。

曾和李白一張床睡覺的高适,為何會在李白落難後,對他不管不顧?

如果說李白的前半生是不順的,那麼高适的前半生,那就足可以用坎坷來形容。

高适出生于公元704年,比李白小三歲,他的爺爺雖然曾經是大将軍,但就好像富不過三代那樣,到了高适這一代,并沒有享受到他爺爺給他帶來的便利。

高适沒有像李白那樣潇灑,或者說不能像李白那樣潇灑,他窮得隻能在家裡種地,甚至有時候還要靠人來接濟,在他見到李白的時候,也過得很不如意。

曾和李白一張床睡覺的高适,為何會在李白落難後,對他不管不顧?

如果說這三位留名曆史的大詩人能夠就這樣平淡幸福地生活下去,那想必也是極好的。隻是,現實卻要他們各自分散,各奔東西。

李白和高适盡管接觸的時間很短,但是他們的關系無疑是親密的,隻是,李白和高适建立的親密關系,卻最終走向了決裂。

李白淪為高适的階下囚,高适卻根本不管他的死活。

公元755年,國力強盛的唐帝國,在唐玄宗疏于政務的管理之後,終于爆發了決定帝國命運走向的8年混戰—安史之亂。

曾和李白一張床睡覺的高适,為何會在李白落難後,對他不管不顧?

安史之亂對唐朝造成的惡劣影響,可以說是難以消除的,這場8年的戰争,直接導緻了唐朝皇帝的皇權衰落和割據藩鎮的強大。

而處于這場戰争浩劫的李白和高适,卻走向了完全相反的命運。

李白當時已經遠離官場了,但戰火燒遍了大唐的國土,李白入仕的機會又一次出現了,在公元757年,李白成了江陵永王李璘的臣子,這個時候,唐朝急需要像這樣的地方王爺。但這個永王,似乎并不想将自己的兵力進行對朝廷的平叛。

曾和李白一張床睡覺的高适,為何會在李白落難後,對他不管不顧?

唐玄宗李隆基已經在公元756年退位給兒子唐肅宗李亨。剛剛上台的李亨,面對兄弟李璘的舉動,是勃然大怒。皇帝發出了指令,李璘卻沒有執行,這個舉動,在皇帝,尤其是剛剛上台的新皇帝看來,無疑就是有反叛的意圖了。

這個時候,一直跟随在唐玄宗身邊的高适,已經升任為淮南節度使。而這個将門出身的高适,顯然不能用簡簡單單的邊塞詩人去評價。從軍事作戰上來說,李白又和高适差得很遠。

于是,高适便帶領唐朝的中央軍隊,對永王李璘進行了讨伐。這樣的戰争,注定了隻有一方能夠活下來。

曾和李白一張床睡覺的高适,為何會在李白落難後,對他不管不顧?

曾經同一張床上睡覺的知己好友,就這麼出現在了敵對的陣營裡。雖然說得好聽叫各為其主,但當戰争落幕之後,失敗者,又怎麼會有求生的權力呢?

永王李璘就在這次戰争死去了,作為臣子的李白,雖然沒有死在戰場,但是,階下囚的命運,李白這次是逃不過的。并且和許多人想的不一樣的是,高适并沒有對李白格外開恩。

而那個将李白送入牢獄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十幾年前一起抒發意氣的高适。真可謂是造化弄人。

文學作品那些悲劇來源于現實,我們看了感覺可能是不深的,但當那些文學作品中的悲劇變成現實之後,我想一般人都是難以接受的。

而當這一悲劇場面出現在李白和高适的身上時,更是讓人唏噓不已。

那麼,許多人不禁有疑問,李白落難後,高适為什麼不管他呢?明明憑借高适的權力和能力,要對李白網開一面,是很容易做到的吧?

曾和李白一張床睡覺的高适,為何會在李白落難後,對他不管不顧?

事實上,高适這個時候根本就沒有辦法對李白網開一面。雖然高适是唐朝中央軍隊的高層上司,但是對于這種反叛勢力的官員,也不敢進行營救。

畢竟高适從一個小官升到一個節度使,也隻是一年的時間而已,此時他在官場的位置,并不穩定。自身實力不夠的高适,即使想要救李白,恐怕也得猶豫非常久。

除此之外,李白和高适的友誼,大多數是建立在詩文情才上的,在官場上,他們既沒有友誼,也沒有共同的利益。也就說說,李白和高适的友誼,在官場上并不深厚,或許李白也沒有重要到高适敢于冒巨大風險要救的程度。

曾和李白一張床睡覺的高适,為何會在李白落難後,對他不管不顧?

不過,李白最後還是被人救了出來,雖然被判流放,但僥幸保住了命。當然,救出李白的人,和高适就沒多大的關系了。因為這樣幾乎生死對立的事情發生後,李白和高适的友誼,就此畫上了一個終止符。

如果不是這場戰争,如果李白不是站在了被定為叛逆的永王這邊,也許,他們之間的友誼,也會成為曆史上的一段佳話吧。

(如果您覺得筆者的文章寫得還行的話,就随手為筆者點個贊鼓勵一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