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二時辰:一幅古代生活起居圖|觀瀾

古代十二時辰在商周時已形成,公元前104年西漢實行“太初曆”(甲曆)後基本定形。如果說二十四節氣标出了一年的天光雲影,那麼十二時辰則繪出了一天的人事起居。它們都是農耕文明原野上的時空節拍,都是先民們的偉大創造。

十二時辰:一幅古代生活起居圖|觀瀾

十二時辰是一幅古代生活起居圖,每個時段,都是場景。“夜半”是十二時辰的起點。夜裡十一時到淩晨一時,以地支稱是子時。此時“萬籁此皆寂,惟聞鐘磬音”“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雞鳴”是第二個時辰。深夜一時到三時,以地支稱為醜時。此時曙光初現,拂曉将臨。“雞既鳴矣,朝既盈矣”“雞聲茅店月,人迹闆橋霜”,那時人睡得早,起得更早。

“平旦”為第三個時辰。黎明三時到五時,以地支稱為寅時。《孟子·告子上》中“平旦之氣”一詞,可能是“平旦”最早的用例了。

“日出”是第四個時辰。清晨五時到七時,以地支稱為卯時。古時《擊壤歌》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一天開始,太陽每天都是新的。

“食時”是第五時辰。七時到九時,以地支稱是辰時。是古人“朝食”即早餐時候。

“隅中”是第六個時辰。臨中午的九時到十一時,以地支稱是巳時。《淮南子·天文訓》說:“至于桑野,是謂晏食;至于衡陽,是謂隅中;至于昆吾,是謂正中。”

“日中”是第七個時辰。中午十一時到十三時,以地支稱為午時。文獻中常見于記時,如《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與莊賈約曰:“旦日日中會于軍門。”

“日昳”是第八個時辰。十三時到十五時,以地支稱是未時。昳,“日昃也”,此時日頭偏西,西邊的太陽照在東邊的牆。

“晡時”為第九時辰。十五時到十七時,以地支稱是申時。古人吃第二頓飯的時候。從“食時”“晡時”也可以看到,古人吃飯,是簡約的兩餐制。

“日入”是第十時辰。十七時到十九時,以地支稱是酉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天勞作落幕。遊子們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農人們則隴上耕作罷,日暮掩柴扉,關門将息。

“黃昏”是第十一時辰。十九時到二十一時,以地支稱是戌時。這時候“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或歎一歎“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人定”是十二時辰。二十一時到二十三時,以地支稱是亥時,《孔雀東南飛》中說:“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夜闌人靜,人們停止活動,床榻安歇。

十二時辰:一幅古代生活起居圖|觀瀾

古人惜時,敦煌遺書中出現的《十二辰歌》,把十二時辰言說為勵志的歌謠:平旦寅,少年勤學莫辭貧。君不見朱買未得貴,猶自行歌自負薪。日出卯,人生在世須臾老。男兒不學讀詩書,恰似園中肥地草。

十二時辰來自先民對大自然、對天象人事的觀察積累。如果說今之二十四時是滴答機器,冷凝、理性;那麼昔日十二時辰是作息沙漏,溫和、感性,與都市文明的橫平豎直,構成文化上的審美映照。(作者系上海市政治學會副會長)

圖檔: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王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