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傅作義:建國後為何選擇去水利部?

作者:秋雨說史

前言

“和平解放北平,宜生功勞很大,人民永遠不會忘掉你。”

毛主席這樣評價傅作義将軍。

傅作義(字宜生),1895年6月出生在山西臨猗縣黃河邊上的一個偏僻小村子。

自小家境不算殷實,長大後憑借自己的聰慧、勤奮、勇敢,逐漸成長為威震四方的著名将領,堪稱一方諸侯。

傅作義:建國後為何選擇去水利部?

圖 | 傅作義将軍

北伐戰争,堅守涿州,聲名鵲起;

抗戰中,以民族大義為重,多次與中國共産黨上司的八路軍在晉察冀地區合作,百靈廟一戰更是威震敵膽,中共稱之為“中國人民抗日的先聲”;

解放戰争後期,識大體、顧大局,力排衆議,依然接受中共和平解放建議率部起義,為國家和民族做出了正确的選擇。

然而,這位威風八面的将軍,卻一生與治水有着不解之緣。

将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治軍與治水并舉”的當代大禹

由于家鄉就在黃河邊上,傅作義年少時曾在波濤洶湧的黃河裡暢遊,也目睹了黃河水患給沿岸百姓造成的巨大傷害。

1910年15歲的傅作義離家求學,1918年從陸軍保定軍官學校畢業進入晉軍第十團任見習官,從此開始了漫長的戎馬生涯。

1939年,身為國軍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的傅作義奉命率部進軍綏西後套。

這一地區面積約為1200平方公裡,雖然士地肥沃,但地廣人稀。

當傅作義率領10萬大軍進駐後,後勤保障成為一大難題。為此,傅作義提出“治水與治軍并舉”的思路,開展了“大興水利,大辦屯墾”的生産自救運動。

不久,他開始主持綏遠地區行政事務。為了有效推進興修水利事業,他專門成立了水利指揮部,指派身邊的一名副官負責,統一調配所轄地區的民工。

不僅如此,他還親自指揮部隊與當地群衆一道興修水利。

據統計,從1939年至1945年春他帶領軍民在後套地區修複、新修幹渠超過40條,其中大渠近1500公裡,小渠超過3000公裡。

有的大水渠可以養魚甚至航運,在這一地區逐漸形成了自成一體的管道網絡,大大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過去荒涼貧窮的後套地區變成了美麗富饒的“塞北江南”。

對此,鄧保珊将軍誇道:

“宜生從小立志為群眾做事,他主政綏遠時,在後套地區大興水利大辦屯墾。老百姓很歡迎。”

1945年時任盟軍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的美國著名将軍魏德邁來到後套參觀考察當看到當地百姓安居樂業部隊兵強馬壯時,他情不自禁地贊道:

“與世界強國的軍隊相比,毫不遜色。”

然而,傅作義并不滿足于此,他的想法是對水患不斷的黃河進行大規模修複。

是以,他從繁忙的軍務、政務中抽出時間,親自陪同黃河水利委員會的負責人,對甯夏石嘴山到後套這一段黃河進行認真勘察,對其流速、河床變化等情況有了詳細的了解。

遺憾的是,不久内戰爆發,他治理黃河的計劃被迫擱置下來。

毛主席親自訓示:一定要給傅作義将軍安排一個部長的位置

1949年3月,也就是北平和平解放兩個月後毛澤東專門征求傅作義建國後的工作打算,傅作義明确表示希望從事水利工作。

10月1日開國大典後黨中央一度拟安排傅作義和程潛、張治中、龍雲等起義的原國民黨進階将領一道擔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但毛澤東說:“對傅作義這樣安排還不夠,因為傅作義的功勞比這些人要大。如果傅作義決定死守北平城,我們今天就不能有這個北平城了,也不能在這樣的地方開會了。傅作義立了大功,一定要給他安排一個部長。”

傅作義:建國後為何選擇去水利部?

圖 | 周恩來與傅作義

當中央再一次征求傅作義本人意願時,傅作義一如既往地表示有興趣到水利部工作,願在後半生投身于水利建設事業,為國家做點實際事情。

就這樣,黨中央充分尊重傅作義本人的意見,任命他當了水利部長(後改稱水利電力部部長)。這一年,他54歲。

傅作義:建國後為何選擇去水利部?

在遴選水利部組成人員時,中央決定由時任中共北京市委副書記的李葆華為水利部副部長、黨組書記。在醞釀其他組成人員時,中央尊請傅作義推薦合适人選。

毛澤東說:

“凡是傅提的人我們都要用。”

傅作義為中共上司人的真誠所打動,立即推薦了兩位著名民主人士,一位是張含英,曾為原國民政府黃河水利委員會專家;另一位則是與他一同起義實作北平和平解放的劉瑤章,他此前曾任國民黨河北省黨部主任委員、北平市長。

傅作義:建國後為何選擇去水利部?

圖 | 毛主席與傅作義等其他上司合影

這兩個人均順利地在水利部擔任了重要上司職務:

張含英擔任了水利部副部長,劉瑤章則成為水利部辦公廳主任。

此外,傅作義還建議在水利部成立參事室,他自兼主任,一些起義的原國民黨進階軍政官員如覃異之、劉瑤章、黃翔等均為參事。

傅作義:建國後為何選擇去水利部?

圖 | 毛主席批複函

淮河是我國的一條重要河流,但曆史上常鬧水患給當地人民生命财産造成了嚴重損失。

新中國成立後治理淮河理所當然地擺上了黨中央的議事日程。

1950年深秋的一天,毛澤東邀請邵力子和傅作義兩位民主人士到他位于中南海頤年堂的寓所,微笑着對他倆說:

“今天我請二位來就是為治理淮河的方案,聽聽你們的意見。傅将軍是新中國第一任水利部長雖帶兵打仗幾十年,但傅将軍博學水利工程對我國的水利情況是了解的。請傅将軍拟定一個全面的興修水利方案。要想改變我國的貧困面貌看來首先要大興水利建設。能把幾千年來的水患化害為利,那可是造福于民啊!"

傅作義連連點頭答應為了使治理淮河取得成效,毛澤東揮筆寫下“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題詞。

1951年5月16日當治淮工程全面展開的時候中央人民政府組織了中央治淮視察團,赴治淮工地視察,慰問治淮民工及幹部。

傅作義:建國後為何選擇去水利部?

圖 | 傅作義在野外巡查

他們把毛澤東的題詞制成4面錦旗,發給治淮委員會和河南、皖北、蘇北等治淮指揮部。

11月,傅作義發表《毛主席的上司決定了治淮工程的勝利》,指出:

“毛主席的決心是完全正确的。毛主席的決心,對淮河流域1300萬受災人民成為一個救命的福音。”

已經逃亡的人民回來了,未逃走的人民安定下來積極地參加了生産自救的工作。毛主席的決心,對淮河流域5700萬人民是一個巨大的動力。

傅作義:建國後為何選擇去水利部?

圖 | 傅作義在野外巡查水利工作

無論災區與非災區,多數群衆都踴躍地自願報名參加治淮工程。

毛主席的決心,對各級幹部,有關部門,是一個戰鬥的号令,有多少行政、技術幹部,有多少生産運輸力量,立即組織起來,為完成這個任務,用盡心思,以提高工作的品質數量。

正因為這樣地掌握了群衆的切身的要求,這樣地發揮了廣大幹部和群衆的積極性,才能造出這樣巨大的成就。抗美援朝和根治淮河,不是相沖突的而是相結合的。

抗美援朝運動的每一個勝利,在淮河工地都成為最有鼓動力量的生産競賽的口号;治淮工程的巨大的成就對抗美援朝前線,也是鼓舞士氣,提高愛國主義情緒的一個有力的根據。

在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号召下,全國廣大幹部、勞工、農民、解放軍指戰員、工程技術人員和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彙成一股浩浩蕩蕩的治淮大軍,從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奔赴治淮戰線,展開了新中國大規模的治淮運動。

傅作義成為部長連任時間最長的部長

上任之初,他曾對身邊從業人員說:“我國水利建設任務很重,在水利問題上我還是個‘門外漢’。要不辜負中國共産黨、中央人民政府和人民群衆的信任,光坐辦公室不成,得多下去了解情況,向群衆學習,努力做好工作。”

曾長期在水利部門工作,任過水利部副部長、部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的錢正英說:“我們同傅先生在一個部裡共事多年。他擁護中國共産黨,熱愛社會主義,對水利工作一片赤誠。面對解放前留下來的爛攤子,為確定大江大河不決口泛濫,在與黨員副部長李葆華同志密切配合下,做了大量工作。他每年總有四分之一左右的時間出差在外,下黃河,溯長江,到各地檢查督促,調查研究。”

在外出視察時,傅作義總是帶最少的随從人員,輕車簡從,從不講究排場,更不喜歡前呼後擁。他出差,按規定可以坐火車公務車(在列車後單挂一節專用車廂),但他從來不要,他說和從業人員合住一間軟卧包廂就夠了,甚至說:“買不到軟席買幾張硬座也好嘛,還可以聯系群衆!”

在深入基層調研中,他常常與随員一起翻山越嶺,察看水利工地。

視察時,他不僅看工程,還看工棚、食堂,有時還到農戶家中,了解群衆生活情況。

從天山腳下到東海之濱,從松遼平原到珠江三角洲,有水利建設工地的地方,就有他的足迹。

1951 年,他和第一副部長、黨組書記李葆華一起視察淮河,在去往洪澤湖一個叫蔣壩工地的途中,有約 30裡路程汽車無法通行,他堅持和大家一道徒步前行,隻雇了 3 頭毛驢來馱行李。

在建設黃河三門峽水電站時,年近六旬的傅作義執意從黃河下遊山東一直上溯視察到陝西潼關。

到陝縣時中午的氣溫高達 40 攝氏度,但他仍然堅持按計劃開展視察工作,夜晚就露宿在黃河的沙灘上。

1957 年 4 月,他到山西視察水利工作,途中因過度勞累心髒病突發住進醫院。

周恩來獲知這一情況,立即派專家從北京飛往太原進行搶救,他才得以轉危為安。

1962 年初,中央考慮到傅作義的身體狀況,安排他們一家到廣東休養。但傅作義表示,如果隻是休養,他不想去;如果讓他做些工作,他可以去。

中央和廣東省委隻好同意了他的要求。可到廣東後,他立刻馬不停蹄地先後視察了花縣水庫、新豐江水電站及新會、佛山、高要、從化等地的主要水利工程。

每到一座水庫,他都是先服了預防心髒病突發的硝酸甘油片,然後健步登上壩頂,了解工程進展情況。

1963年8月初,河北邯鄲、邢台、石家莊、保定等海河流域地區普降暴雨,時間長達10天,降雨量普遍在800毫米左右,滏陽河上遊内丘縣7天降雨量不可思議地達到了2050毫米,創下了祖國大陸地區降雨量之最,釀成了我國曆史上罕見的洪澇災害。

洪水途經衡水、滄州、天津等地,天津市和津浦鐵路受到嚴重威脅。河北軍民紛紛投入抗洪搶險鬥争。

當時傅作義正卧病在床,獲悉災情後,他不顧個人安危率水利部有關人員深入抗洪第一線,視察災情,慰問抗洪搶險軍民。

經過當地軍民的奮力搶險,加上1958年以來修建的大量水利工程的調節,終于戰勝了洪魔使天津市和津浦鐵路化險為夷。

傅作義在《治水五年》一文中曾深有體會地寫道:“五年來參加水利工作,使我更加親近了我國的勞動人民。我了解了他們過去的痛苦,我看見了他們今日的歡欣,我也看見了他們在水利工程上的忘我勞動。因而使我深切地了解到,是他們使政府的計劃兌現,是他們使治理的方略兌現,是他們使紙上的藍圖變成了物質的長城。”

在談到解放後水利電力事業迅速發展的情況時,他說:“我深深體會到黨的上司的偉大作用,毛澤東思想的偉大作用。我是一個舊社會過來的人,能夠親身參加我國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虛心向勞工學習,向農民學習,覺得非常幸運、非常興奮!"

在水利部長任上,傅作義幹了23年,直到1972年10月因病懇辭獲中央準許才離開崗位。

但此後他還一直關心着全國各地的水利建設情況,直到1974年4月去世前10天,垂危中的他仍惦記着北方的旱情,問前來醫院看望他的人:“北方地區下雨了嗎?”

傅作義是新中國成立後在一個部連任部長最長的一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