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傅作义:建国后为何选择去水利部?

作者:秋雨说史

前言

“和平解放北平,宜生功劳很大,人民永远不会忘掉你。”

毛主席这样评价傅作义将军。

傅作义(字宜生),1895年6月出生在山西临猗县黄河边上的一个偏僻小村子。

自小家境不算殷实,长大后凭借自己的聪慧、勤奋、勇敢,逐渐成长为威震四方的著名将领,堪称一方诸侯。

傅作义:建国后为何选择去水利部?

图 | 傅作义将军

北伐战争,坚守涿州,声名鹊起;

抗战中,以民族大义为重,多次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晋察冀地区合作,百灵庙一战更是威震敌胆,中共称之为“中国人民抗日的先声”;

解放战争后期,识大体、顾大局,力排众议,依然接受中共和平解放建议率部起义,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然而,这位威风八面的将军,却一生与治水有着不解之缘。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治军与治水并举”的当代大禹

由于家乡就在黄河边上,傅作义年少时曾在波涛汹涌的黄河里畅游,也目睹了黄河水患给沿岸百姓造成的巨大伤害。

1910年15岁的傅作义离家求学,1918年从陆军保定军官学校毕业进入晋军第十团任见习官,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戎马生涯。

1939年,身为国军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的傅作义奉命率部进军绥西后套。

这一地区面积约为1200平方公里,虽然士地肥沃,但地广人稀。

当傅作义率领10万大军进驻后,后勤保障成为一大难题。为此,傅作义提出“治水与治军并举”的思路,开展了“大兴水利,大办屯垦”的生产自救运动。

不久,他开始主持绥远地区行政事务。为了有效推进兴修水利事业,他专门成立了水利指挥部,指派身边的一名副官负责,统一调配所辖地区的民工。

不仅如此,他还亲自指挥部队与当地群众一道兴修水利。

据统计,从1939年至1945年春他带领军民在后套地区修复、新修干渠超过40条,其中大渠近1500公里,小渠超过3000公里。

有的大水渠可以养鱼甚至航运,在这一地区逐渐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渠道网络,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过去荒凉贫穷的后套地区变成了美丽富饶的“塞北江南”。

对此,邓保珊将军夸道:

“宜生从小立志为民众做事,他主政绥远时,在后套地区大兴水利大办屯垦。老百姓很欢迎。”

1945年时任盟军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的美国著名将军魏德迈来到后套参观考察当看到当地百姓安居乐业部队兵强马壮时,他情不自禁地赞道:

“与世界强国的军队相比,毫不逊色。”

然而,傅作义并不满足于此,他的想法是对水患不断的黄河进行大规模修复。

因此,他从繁忙的军务、政务中抽出时间,亲自陪同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负责人,对宁夏石嘴山到后套这一段黄河进行认真勘察,对其流速、河床变化等情况有了详细的了解。

遗憾的是,不久内战爆发,他治理黄河的计划被迫搁置下来。

毛主席亲自指示:一定要给傅作义将军安排一个部长的位置

1949年3月,也就是北平和平解放两个月后毛泽东专门征求傅作义建国后的工作打算,傅作义明确表示希望从事水利工作。

10月1日开国大典后党中央一度拟安排傅作义和程潜、张治中、龙云等起义的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一道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但毛泽东说:“对傅作义这样安排还不够,因为傅作义的功劳比这些人要大。如果傅作义决定死守北平城,我们今天就不能有这个北平城了,也不能在这样的地方开会了。傅作义立了大功,一定要给他安排一个部长。”

傅作义:建国后为何选择去水利部?

图 | 周恩来与傅作义

当中央再一次征求傅作义本人意愿时,傅作义一如既往地表示有兴趣到水利部工作,愿在后半生投身于水利建设事业,为国家做点实际事情。

就这样,党中央充分尊重傅作义本人的意见,任命他当了水利部长(后改称水利电力部部长)。这一年,他54岁。

傅作义:建国后为何选择去水利部?

在遴选水利部组成人员时,中央决定由时任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的李葆华为水利部副部长、党组书记。在酝酿其他组成人员时,中央尊请傅作义推荐合适人选。

毛泽东说:

“凡是傅提的人我们都要用。”

傅作义为中共领导人的真诚所打动,立即推荐了两位著名民主人士,一位是张含英,曾为原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专家;另一位则是与他一同起义实现北平和平解放的刘瑶章,他此前曾任国民党河北省党部主任委员、北平市长。

傅作义:建国后为何选择去水利部?

图 | 毛主席与傅作义等其他领导合影

这两个人均顺利地在水利部担任了重要领导职务:

张含英担任了水利部副部长,刘瑶章则成为水利部办公厅主任。

此外,傅作义还建议在水利部成立参事室,他自兼主任,一些起义的原国民党高级军政官员如覃异之、刘瑶章、黄翔等均为参事。

傅作义:建国后为何选择去水利部?

图 | 毛主席批复函

淮河是我国的一条重要河流,但历史上常闹水患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

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淮河理所当然地摆上了党中央的议事日程。

1950年深秋的一天,毛泽东邀请邵力子和傅作义两位民主人士到他位于中南海颐年堂的寓所,微笑着对他俩说:

“今天我请二位来就是为治理淮河的方案,听听你们的意见。傅将军是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长虽带兵打仗几十年,但傅将军博学水利工程对我国的水利情况是了解的。请傅将军拟定一个全面的兴修水利方案。要想改变我国的贫困面貌看来首先要大兴水利建设。能把几千年来的水患化害为利,那可是造福于民啊!"

傅作义连连点头答应为了使治理淮河取得成效,毛泽东挥笔写下“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题词。

1951年5月16日当治淮工程全面展开的时候中央人民政府组织了中央治淮视察团,赴治淮工地视察,慰问治淮民工及干部。

傅作义:建国后为何选择去水利部?

图 | 傅作义在野外巡查

他们把毛泽东的题词制成4面锦旗,发给治淮委员会和河南、皖北、苏北等治淮指挥部。

11月,傅作义发表《毛主席的领导决定了治淮工程的胜利》,指出:

“毛主席的决心是完全正确的。毛主席的决心,对淮河流域1300万受灾人民成为一个救命的福音。”

已经逃亡的人民回来了,未逃走的人民安定下来积极地参加了生产自救的工作。毛主席的决心,对淮河流域5700万人民是一个巨大的动力。

傅作义:建国后为何选择去水利部?

图 | 傅作义在野外巡查水利工作

无论灾区与非灾区,多数群众都踊跃地自愿报名参加治淮工程。

毛主席的决心,对各级干部,有关部门,是一个战斗的号令,有多少行政、技术干部,有多少生产运输力量,立即组织起来,为完成这个任务,用尽心思,以提高工作的质量数量。

正因为这样地掌握了群众的切身的要求,这样地发挥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才能造出这样巨大的成就。抗美援朝和根治淮河,不是相矛盾的而是相结合的。

抗美援朝运动的每一个胜利,在淮河工地都成为最有鼓动力量的生产竞赛的口号;治淮工程的巨大的成就对抗美援朝前线,也是鼓舞士气,提高爱国主义情绪的一个有力的根据。

在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全国广大干部、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治淮大军,从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奔赴治淮战线,展开了新中国大规模的治淮运动。

傅作义成为部长连任时间最长的部长

上任之初,他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国水利建设任务很重,在水利问题上我还是个‘门外汉’。要不辜负中国共产党、中央人民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光坐办公室不成,得多下去了解情况,向群众学习,努力做好工作。”

曾长期在水利部门工作,任过水利部副部长、部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钱正英说:“我们同傅先生在一个部里共事多年。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对水利工作一片赤诚。面对解放前留下来的烂摊子,为确保大江大河不决口泛滥,在与党员副部长李葆华同志密切配合下,做了大量工作。他每年总有四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出差在外,下黄河,溯长江,到各地检查督促,调查研究。”

在外出视察时,傅作义总是带最少的随从人员,轻车简从,从不讲究排场,更不喜欢前呼后拥。他出差,按规定可以坐火车公务车(在列车后单挂一节专用车厢),但他从来不要,他说和工作人员合住一间软卧包厢就够了,甚至说:“买不到软席买几张硬座也好嘛,还可以联系群众!”

在深入基层调研中,他常常与随员一起翻山越岭,察看水利工地。

视察时,他不仅看工程,还看工棚、食堂,有时还到农户家中,了解群众生活情况。

从天山脚下到东海之滨,从松辽平原到珠江三角洲,有水利建设工地的地方,就有他的足迹。

1951 年,他和第一副部长、党组书记李葆华一起视察淮河,在去往洪泽湖一个叫蒋坝工地的途中,有约 30里路程汽车无法通行,他坚持和大家一道徒步前行,只雇了 3 头毛驴来驮行李。

在建设黄河三门峡水电站时,年近六旬的傅作义执意从黄河下游山东一直上溯视察到陕西潼关。

到陕县时中午的气温高达 40 摄氏度,但他仍然坚持按计划开展视察工作,夜晚就露宿在黄河的沙滩上。

1957 年 4 月,他到山西视察水利工作,途中因过度劳累心脏病突发住进医院。

周恩来获知这一情况,立即派专家从北京飞往太原进行抢救,他才得以转危为安。

1962 年初,中央考虑到傅作义的身体状况,安排他们一家到广东休养。但傅作义表示,如果只是休养,他不想去;如果让他做些工作,他可以去。

中央和广东省委只好同意了他的要求。可到广东后,他立刻马不停蹄地先后视察了花县水库、新丰江水电站及新会、佛山、高要、从化等地的主要水利工程。

每到一座水库,他都是先服了预防心脏病突发的硝酸甘油片,然后健步登上坝顶,了解工程进展情况。

1963年8月初,河北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等海河流域地区普降暴雨,时间长达10天,降雨量普遍在800毫米左右,滏阳河上游内丘县7天降雨量不可思议地达到了2050毫米,创下了祖国大陆地区降雨量之最,酿成了我国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

洪水途经衡水、沧州、天津等地,天津市和津浦铁路受到严重威胁。河北军民纷纷投入抗洪抢险斗争。

当时傅作义正卧病在床,获悉灾情后,他不顾个人安危率水利部有关人员深入抗洪第一线,视察灾情,慰问抗洪抢险军民。

经过当地军民的奋力抢险,加上1958年以来修建的大量水利工程的调节,终于战胜了洪魔使天津市和津浦铁路化险为夷。

傅作义在《治水五年》一文中曾深有体会地写道:“五年来参加水利工作,使我更加亲近了我国的劳动人民。我了解了他们过去的痛苦,我看见了他们今日的欢欣,我也看见了他们在水利工程上的忘我劳动。因而使我深切地了解到,是他们使政府的计划兑现,是他们使治理的方略兑现,是他们使纸上的蓝图变成了物质的长城。”

在谈到解放后水利电力事业迅速发展的情况时,他说:“我深深体会到党的领导的伟大作用,毛泽东思想的伟大作用。我是一个旧社会过来的人,能够亲身参加我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虚心向工人学习,向农民学习,觉得非常幸运、非常兴奋!"

在水利部长任上,傅作义干了23年,直到1972年10月因病恳辞获中央批准才离开岗位。

但此后他还一直关心着全国各地的水利建设情况,直到1974年4月去世前10天,垂危中的他仍惦记着北方的旱情,问前来医院看望他的人:“北方地区下雨了吗?”

傅作义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个部连任部长最长的一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