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潮汕的史前文化

潮汕的史前時期,現在已知的,是距今8000年以上的“南澳象山文化遺址”,它與福建閩南的“漳州史前文化”為同一系統。距今約6000至5500年的潮安“陳橋文化遺址”,仍與閩南的文化同時。距今3500年前後的“普甯後山文化遺址”,其最先出現的,仍屬于河姆渡第三期的文化,可以說,這4000餘年間,本地原住民創造的新石器文化,可歸屬長江下遊以太湖為中心的東南文化區。在1974年以後,本地發掘出數目頗多,年代稍晚于後山遺址,距今約3400至2900年(相當于商代中後期到西周前期)的同一個文化相遺址,最先發掘出土是饒平縣浮濱區,故命名為“浮濱文化”。它最先的露頭,可追溯到上世紀40年代,當時在粵東傳教的意大利籍神父麥兆良,他在海豐、蕉領等地發現一種含釉陶大口尊、石戈等為特征的考古遺存,把它歸入其所謂的“菝仔園文化”,浮濱文化曆經20餘年的調查、發掘、研究,它不但在廣東的潮陽、潮安、普甯、揭陽、大埔、豐順、南澳等地發現,另在福建的閩南地區的漳州、泉州等地也有頗多遺址的存在。它分布的範圍在榕江、韓江、九龍江、晉江四個流域。透過日益積累的考古現象,對比商周史料,不難看出當時中原統治王朝的勢力,為了掠奪南方的銅礦、食鹽、和南中國海的寶貝,向長江以南及閩粵進行擴張。有一支以江西清江吳城為基地,溯贛江而上,經閩南而影響漳潮。在經濟的開發,财富的掠奪以外,同時也帶來了文化的交流,一方面涵化本地原住民文化,另也承受其多數族群的沖擊與融合而居留。或許就是今日許多潮汕方言滲雜中原古音的起源。可以說,粵東這片第一次出現中原商周文化傳統的“浮濱文化”,該是潮汕文化積澱的底層或溯源。繼浮濱文化之後,另有距今約2700至2200年(相當于春秋戰國時)的考古遺址,也同時在此被大量的發掘出土,它是帶有南越文化特征的夔紋陶器說明在長江下遊為楚所滅的百越族文化,也向閩粵強勢滲入,而與本地原住民文化再一次的互動。秦漢時期,又一波中原漢文化南漸,它透過南越文化間接波及本地,影響雖不直接,但欲使原住民文化緩緩的質變,而逐漸影響其原貌。

潮汕的史前文化

潮汕進入曆史時期的第一個名稱,是東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置“義安郡”開始。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時廢郡,改稱潮州。一直到清鹹豐8年(1861年)汕頭港(市)依天津條約成為對外開放的商埠。更因地方行政體制已廢州而設縣市,地方有識之士,就以“潮汕”名号來永續活化它的風貌———“潮汕商船”的名稱,不就是一個執行個體嗎?

譽滿東南亞的潮籍學者蕭遙天,于1982年在台灣發表的一篇“漫談潮州文化”的文章之中說:潮州古為閩越地,秦屬南海郡……潮州人源出之中州河南、曆晉五胡之亂、唐末五代之亂而遷離原住地,經安徽、江西入福建南部,再徏潮州、台灣、海南島,一貫地保持其原住地語言,今天的語言學家就現狀稱“福佬語系”,其實,應稱河佬語系……潮州古代的土著為畬族,海上有另外一水上人家的“蜒族”……蕭氏也強調中原曆代先民南遷,是導因于逃避異族侵略的戰亂、縣官的貶谪與戰士的戍邊。主觀的指出潮州人是善于逃走的義民,賦與後代勇于冒險向外謀生的品性。貶官猶引述韓愈貶為潮州刺史的例證。戍邊是由将官統率大量軍士南來,往往成為大量的移民,也舉唐初陳政入閩墾殖。唐末王潮、王審知兄弟的經略八閩,現在很多閩南人、潮州人,是他們及其部将軍士的後代。明末倭寇擾閩,大批的“福佬”避寇移入潮州(蕭氏漏列了秦始王統一中原後,派屠睢、任器攻南越,發谪戍50萬人守五嶺,與百越族雜居,是曆史上最早落戶潮州的中原人)。蕭氏還以他豐富的語言學識,引證現在的潮汕方言,由于最先的中原移民,是經由江西、閩南而至潮州,在海禁未開以前,交通閉塞,少受外來的影響,儲存原住地古語的成份最多,外方華人聽了我們所講的“古漢語”,好像外國語言,尚不知道是他們語言的祖宗呢。他舉出很多現在漢語讀不通而潮語讀通的例子,證明現在的潮語是古代漢語的“活标本”。

潮汕的史前文化

潮語至今仍能保留兩漢、六朝(公元前206至公元589年)時期的不少語音特點,甚至保留了秦漢以前的一些語音的遺迹。這些特點是古漢語的活化石,研究語音史的寶貴材料,同時也成了解開許多兄弟方言(台灣話、廈門話、泉州話、海南話)語音謎底的素材。

作者: 吳敦善

來源: 潮之南

本篇文章來源于網絡

由本公衆号彙總收集整理

我們尊重原創,

版權屬于原作者,文字圖檔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交流

我們隻是資源搬運工,部分文章如未能與原作者聯系上

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系我們立即删除處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