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樓夢》:端午節賜禮,為何會成為“金玉良緣”派最大的玩笑

作者:與華順金融
《紅樓夢》:端午節賜禮,為何會成為“金玉良緣”派最大的玩笑

賈元春晉封賢德妃,成為了王夫人的高光時刻。昔日榮國府中的老太太賈母,似乎也失去了當初的威信。或許,也是是以,王夫人才會肆無忌憚的,公然搶走她的丫鬟襲人。當然,對于這一節,我們留到以後再說。

今天,小白想要說的是:元春端午節賜禮一事。

元春省親,是《紅樓夢》極具排場極重大的場面。這個進宮多年的賈府大小姐,終于揚眉吐氣,為賈府帶來了新的輝煌。而作為王夫人親生女兒的她,無形之中,也給“金玉良緣”這一陣營帶來了新的希望。

尤其是,在元春省親後的第一個端午節,當衆人相繼收到元春的恩賞後,一場沉悶的氛圍便籠罩在寶黛二人的上空。

襲人又道:“昨兒貴妃差了夏太監出來,送了一百二十兩銀子。叫在清虛觀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戲獻供,叫珍大爺領着衆位爺們跪香拜佛呢。還有端午兒的節禮也賞了。”

說着命小丫頭來,将昨日的所賜之物取了出來,隻見上等宮扇兩柄、紅麝香珠二串、鳳尾羅二端、芙蓉簟一領。

寶玉見了,喜不自勝,問道:“别人的也都是這麼個?”

襲人道:“老太太的多着一個香如意、一個瑪瑙枕。太太、老爺、姨太太的隻多着一個如意。你的同寶姑娘的一樣。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隻單有扇子同數珠兒,别人都沒了。大奶奶、情婦奶她兩個是每人兩匹紗、兩匹羅、兩個香袋、兩個錠子藥。”

元春賜禮,寶玉與寶钗的一樣;黛玉卻同賈府三春的一樣。這意味着什麼?至少在此時,意味着元春對于寶玉的婚姻,更趨向“金玉良緣”。

《紅樓夢》:端午節賜禮,為何會成為“金玉良緣”派最大的玩笑

也是是以。寶玉聽了襲人所說,大為不解。林妹妹更是情緒低落,直說:

“我沒這麼大福禁受,比不得寶姑娘,什麼金什麼玉的,我們不過是草木之人!”

而一向不愛花兒粉兒的薛寶钗,更是破天荒的,戴上了元春所賜的紅麝串,在賈府之中四處轉悠,尋找寶黛二人,寶玉也是以,做了一回呆雁。

正說着,隻見寶钗從那邊來了,二人便走開了。寶钗分明看見,隻裝看不見,低着頭過去了,到了王夫人那裡,坐了一會,然後到了賈母這邊,隻見寶玉在這裡呢。

……

此刻忽見寶玉笑問道:“寶姐姐,我瞧瞧你的紅麝串子。”可巧寶钗左腕上籠着一串,見寶玉問她,少不得褪了下來。

這真是俗話說的:有人歡喜有人憂呀。

端午節賜禮的高潮,其實在此時并未結束。如果将這件事當成一場好戲,那麼,清虛觀打醮才是最終的壓軸戲。因為元春賜禮的同時,特意交代了賈府衆人,前往清虛觀打三天平安醮。

清虛觀打醮,元春原是安排賈府的族長賈珍帶領衆人前去的。隻是,到了這一天,因為鳳姐來了興趣,想去那裡看戲,而賈母也非常有興頭。是以這一場原本熱鬧而體面的祈禱儀式,在王熙鳳與賈母二人一唱一喝下,變成了大半個賈府女眷集體出場的狂歡。

在此,我們需要注意兩個細節。

1、一向與賈母寸步不離的王夫人,在這一天,卻罕見的沒有跟随賈母。

王夫人因一則身上不好,二則預備着元春有人出來,早已回了不去的;聽賈母如此說,遂笑道:“還是這麼高興。”因打發人去到園裡告訴:“有要逛去的,隻管初一跟了老太太逛去。”

王夫人的舉動說明了什麼?顯然展現了,女兒成為貴妃後因為地位的改變她飄了,連賈母也不放在眼裡了。

2、一向不怎麼待見薛姨媽母女的賈母,非得拉上她們前去。

《紅樓夢》:端午節賜禮,為何會成為“金玉良緣”派最大的玩笑
鳳姐笑道:“這就是老祖宗疼我了。”賈母因又向寶钗道:“你也去逛逛,連你母親也去。長天老日的,在家裡也是睡覺。”寶钗隻得答應着。

賈母為何非得拉上薛姨媽母女呢?因為接下來的壓軸戲,缺了她們可不行。

清虛觀打醮,“金玉良緣”兩次受辱。

在《紅樓夢》中,描寫了不少極具排場的場面,比如秦可卿的葬禮、元春省親。其實,清虛觀打醮,也是非常熱鬧的。

賈母獨坐一乘八人大亮轎,李氏、鳳姐兒、薛姨媽,每人一乘四人轎,寶钗、黛玉二人共坐一輛翠蓋珠纓八寶車,迎春、探春、惜春三人共坐一輛朱輪華蓋車。

還有兩個丫頭,一共再連上各房的老嬷嬷、奶娘并跟出門的家人媳婦子,烏壓壓的占了一街的車。賈母等已經坐轎去了多遠,這門前尚未坐完。

而在清虛觀打醮這場重大的儀式中。“金玉良緣”卻接連兩次,受到了羞辱。

1、賈母婉拒張道士替十五歲的女子提親,羞辱了正在興頭上了薛姨媽母女。

清虛觀裡的張道士,是榮國公的替身,同賈母是一輩人。賈母來到這裡後,便同他長談了一番。他們暮年之人噓寒問暖之後,張道士卻突然提出了給寶玉提親的事。

說畢,呵呵又一大笑道:“前日在一個人家看見一位小姐,今年十五歲了,生得倒也好個模樣兒。我想着哥兒也該尋親事了。若論這個小姐模樣兒,聰明智能,根基家當,倒也配得過。但不知老太太怎麼樣,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請了老太太的示下,才敢向人去張口。”

賈母道:“上回有個和尚說了,這孩子命裡不該早娶,等再大一點兒再定罷。

張道士為寶玉提親,為何特意說出了一個十五歲的女子?要知道,此時的寶玉,也就十三歲左右。即便是出于我們當代人的思想,給寶玉做正室的女子也應該比他小才是。

《紅樓夢》:端午節賜禮,為何會成為“金玉良緣”派最大的玩笑

而巧合的是,此時在場的正好就有一個剛過十五歲生日的女子,她就是薛寶钗,這是巧合嗎?

我們再來看看賈母拒絕張道士的理由?上回有個和尚說了,這孩子命裡不該早娶。相似的話,我們是否聽過?沒錯,就在上一回,原文便提到過。

寶钗因往日母親對王夫人等曾提過“金鎖是個和尚給的,等日後有玉的方可結為婚姻”等語,是以總遠着寶玉。昨兒見了元春所賜的東西,獨她與寶玉一樣,心裡越發沒意思起來。

如此一對比,相信我們便能看出,賈母真正的用意了。薛姨媽一家不是以“和尚的話”大肆宣揚嗎?但這個和尚誰能确定他的存在?如今,賈母也以和尚說事,起到的效果,同“金玉良緣”是相同的。

當然,對于賈母的話,衆人并不會想當然的相信。但是,因為寶玉的哥哥賈珠,曾經因為早婚而早亡,是以她所說的這個理由,又不得不引起王夫人等人的憂慮。

這也正如在後文中,當趙姨娘替賈環求要彩霞做小妾,賈政所說的:急什麼?過兩三年再說。我已看中了兩個丫鬟,一個給寶玉、一個給賈環。

是以,賈母婉拒張道士提親,是變相的婉拒“金玉良緣”。我們很難想象,薛姨媽母女在如此的情形下,有多麼的尴尬?

2、林黛玉與賈母一唱一和調侃寶钗,給了“金玉良緣”二次傷害。

張道士提親一事作罷。他又突發奇想,請下了寶玉佩戴的通靈寶玉,拿到了外面給衆人看,将玉送回來時,還帶來了衆人不少的玩意。而其中,有一個金麒麟引起了寶玉的主意。

賈母因看見有個赤金點翠的麒麟,便伸手翻弄拿了起來,笑道:“這件東西,好像我看見誰家的孩子也戴着這麼一個。”

寶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個,比這個小些。”

賈母道:“原來是雲兒有這個。”

寶玉道:“她這麼往我們家,我也沒看見?”探春笑道:“寶姐姐有心,不管什麼她都記得。”

林黛玉冷笑道:“她在别的上,心還有限,惟有這些人戴的東西上越發留心。”寶钗聽說,便回頭裝沒聽見。

《紅樓夢》:端午節賜禮,為何會成為“金玉良緣”派最大的玩笑

對史湘雲所帶的金麒麟,若說寶玉不知,那是情有可原,但賈母不知,卻顯然說不過去了。因為史湘雲小的時候便在賈府居住過,即便長大後,來到賈府,多數時候也是同賈母在一處。

是以,她故意拿此說事,是有用意的。

這個用意是什麼呢?就是林妹妹的心事:

原來林黛玉知道史湘雲在這裡,一定寶玉又趕來說麒麟的緣故。因心下忖度着,近日寶玉弄來的外傳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鴛鴦,或有鳳凰,或玉環金佩,或鲛帕鸾縧,皆由小物而遂終身。今忽見寶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雲也做出那些風流佳事來。

“金玉良緣”的巧合,“金玉良緣”的冥冥注定,是源于寶玉所戴的通靈寶玉同寶钗所戴的金項圈上的字是一對;但如今,寶玉在清虛觀這裡,也冥冥之中得到了史湘雲所戴的金麒麟,這是否也可以看成一種姻緣呢?

就如接下來史湘雲同丫鬟翠墨所說的“陰陽說”一樣。

翠縷聽了,忙趕上拾起來,手裡攥着,笑道:“可分出陰陽來了。”說着,便拿史湘雲的麒麟瞧。湘雲要他揀的瞧,翠縷隻管不放手,笑道:“是件寶貝,姑娘瞧不得。這是從那裡來的?好奇怪!我從來在這裡沒見有人有這個。”湘雲道:“拿來我瞧瞧。”翠縷将手一撒,笑道:“請看。”湘雲舉目一驗,卻是文彩輝煌的一個金麒麟,比自己佩的又大又有文彩。湘雲伸手擎在掌上,隻是默默不語。

最有趣的是,指出史湘雲有金麒麟的,不是别人,正是寶钗。也難怪,林妹妹打趣她唯9在這些人戴的東西上留心時,她便扭過臉去裝沒聽見。

小結:

從元春端午節賜禮的恩賞來看,她對寶玉婚姻的态度,是趨向“金玉良緣”派的。而這種趨向,更多的,是因為她母親王夫人。因為在省親别院建立之前,唯有王夫人,每個月二六這一天能夠進宮同她相見。

《紅樓夢》:端午節賜禮,為何會成為“金玉良緣”派最大的玩笑

但是,端午節賜禮,也僅僅是元春對寶玉婚姻所做的一次試探。然而,作為“金玉良緣”這一派的王夫人以及薛姨媽母女,似乎都開心的太早了。

她們完全低估了賈母的手段。

從黛玉進賈府這一天起,賈母便培養寶黛二人的感情。到如今,她會如此輕易的放棄嗎?再者說,薛家衰敗的皇商身份,也不具有同賈府接親的門當戶對。

除此之外,寶钗比寶玉大兩歲,也是一大硬傷。

經過清虛觀打醮一事,因為賈母所說的寶玉命裡不宜早娶,雖然并未徹底斷絕“金玉良緣”的念想,但至少,對她們此時興奮的情緒,是緻命的打擊。

《紅樓夢》:端午節賜禮,為何會成為“金玉良緣”派最大的玩笑

在清虛觀打醮的第二天,當寶黛二人為“金玉良緣”再一次發生激烈的争吵時,賈母連“不是冤家不聚頭”的話都說了出來,可見,她對“二玉”護犢子的态度,是顯而易見的。王夫人以及薛姨媽母女,因為元春端午節賜禮所帶來的喜悅,也是以化為了烏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