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古往今來,能稱之為儒将的,都有哪些?

儒将這一個詞,本身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呢?

這跟不同時代不同的主流意識形态有相關的。儒者,衣袖飄飄、仁義道德;而将者,則争戰沙場、伏屍百萬。

如此一個沖突一組字結合在一起,其實哪這是有儒者貶低武者的意思在裡頭,明面上不是,而但内裡暗含着,這個詞語的重點在于“儒”,而在于“将”。

那麼重儒思想,或者說是着重于文章禮儀的年代,到底對應着中國曆史上是哪一個朝代呢?

答案很唯一:隻有三國末期到曹魏末期的這一段時間裡頭,其它的朝代都不具有這樣的特質。

先秦時期,講“糾糾武夫,國之幹城”,地曆史上這是武人地位的最高階段,有“國之幹城”的美譽,軍功則是揚名立萬的本錢。?

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古往今來,能稱之為儒将的,都有哪些?

(秦漢堂堂正正之師)

到了漢武帝時期,為了給“北伐匈奴”作鋪墊,當時崇尚的是公羊學的“大複仇”思想,當時的文人武人都以報仇為己任,奴隸出身的衛青,能做到大将軍,是軍功。東西兩晉,崇尚的是大名士,每一個人都想做像謝安這樣的大名士。

據說,聞雞起舞的大名士劉琨守并州的時候,匈奴人來圍城,并州将破。

夜暮時分,知道死期将至的劉琨,一襲白衣勝雪,在城頭上吹起人生最後的一曲洞蕭之曲,曲聲宛轉、蕭聲嗚咽,百蕩回腸。

沒想到,一夜之間,匈奴底層士兵起了思鄉之情,不願意再打仗,導緻了匈奴軍心不穩,于是撤兵。

并州之圍得解,這裡講的還是大名士的風采,而不是名将的風采。相反,如果你在東晉說一個名士是儒将,那就得罪人了。

因為這個時代的名士,最看不起的就是當兵的,謝安的哥哥謝萬北伐的時候,日日酒高會,并且把兵士稱之“勁卒”,對他們呼來喝去的。

“勁卒”是一個很低下、卑鄙的名稱,是以将士離心離德,導緻了北伐失敗,謝氏失勢,謝安才不得不出山。?

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古往今來,能稱之為儒将的,都有哪些?

(兩晉名士風采)

至于南北朝時代,由于關隴軍事貴族的橫空出世,這一幫人就是以“出将入相”為人生的最高目标,文武根本沒有分野的現象,也就沒有儒将這一個說法;到了宋、明、清,由于世家門閥的徹底覆滅,科舉制産生了大量的流官,“文官集團”這一個巨無霸一樣的勢力,終于出現了。

這一股勢力以“貶低武人”為特點,想想宋朝的一代戰神狄青,被文人逼得憂郁而死的下場就知道了,範公範仲淹經略西夏,名滿天下的他不是将而是文人,是主政一方的大員,并不以戰術稱雄于世。

是以在宋朝,武人被文人貶低到極點,儒就是儒,将就是将,更沒有儒将這一個說法,明清亦是如此。?

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古往今來,能稱之為儒将的,都有哪些?

(宋朝文人貶視武人是從骨子裡發出來的)

是以說,所謂儒将,特指的是三國末期到曹魏頒布“九品中正制”之前的這一段時間裡,因為在這一個戰亂的年代裡,講究的是既以武力保衛家園,又講究出身名門、大袖飄飄、風采絕倫的儒家品質的這麼一種結合體。

而到了新中國開國的這一段時間内,大多數将領出身根正苗紅,最高偉人倒是詩才絕豔,但他又高于将;其它的将領,就算名動世界,但在文這一方面又達不到名動四方的條件。

是以,經過如此篩選,在特指的一段時期之内,又以名動天下、才情絕豔的條件來看,曆史唯一的儒将,就是三國時代的周瑜周公瑾了。

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古往今來,能稱之為儒将的,都有哪些?

(左手論語,右手刀劍)

“曲有誤,周郎顧”講的是他的才情;助孫氏建立江東政權,講的是他的軍争謀略;“赤壁之戰”大敗曹操,講的是他的名将風采。

正所謂“羽扇綸巾,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他是我所讀的曆史中,心裡面最為認可的唯一儒将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