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朝是租賦最低的朝代,卻鑄就了盛世與強漢,桑弘羊功不可沒

宋末元初著名詞人周密所著的《齊東野語》裡有“漢租最輕”篇的記載,有“是知三十稅一,漢家經常之制也”的記載。周密失野史記錄的愛好者,是個有心人,他的著作包括《齊東野語》《武林舊事》《癸辛雜識》等。人常說高手在民間,此言不虛,野史雖是野史,但是大多數是上乘之作,不僅補正史之不足,而且會讓曆史立體起來。

漢朝是租賦最低的朝代,卻鑄就了盛世與強漢,桑弘羊功不可沒

周密感歎從秦漢到兩宋,漢代的稅賦是最輕的。其實,不隻是到兩宋,整個封建時代,沒有比漢代更輕的稅賦了。漢代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一個王朝,漢代奠定了其後中國兩千年封建王朝的基礎與格局,在政治與經濟上所取得的成就深刻影響了後世王朝,其後的唐宋不過是它的“更新版”而已。

起源于西周的“井田制”,說到底是一種早期的粗糙的“共産主義”,大鍋飯,生産力比較低下,全靠人力。先秦典籍《毂梁傳·宣公十五年》裡記述道:“古者三百步為裡,名日井田。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土地國有,庶民耕種,先耕完公田,再耕私田,有點像土地聯産承包責任制,但是這種制度後來實行不下去了,逐漸被廢止,原因很簡單,因為鐵器和牛耕的出現,生産力的變化帶來了生産效率的提升,生産效率的提升沖破了既有的制度藩籬。

漢朝是租賦最低的朝代,卻鑄就了盛世與強漢,桑弘羊功不可沒

商鞅變法後,土地完全變為了私有,國家機器如何運作?萬裡長城如何修起來?這就需要征稅。征稅多少算是合适呢?這可是一個大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幾千年來,靠天吃飯,民以食為天。稅賦過重,則民不聊生,甚至揭竿而起,稅賦過輕,則國家機器赢弱,不足以支援維持國家獨立的國防力量和日常運作的官僚體系,這是一個兩難的命題。高明的執政者無他,唯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昏庸的執政者也無他,寅吃卯糧,無所作為。

漢高祖劉邦和他兒子漢惠帝劉盈治下的稅率隻有1/15,即6.5,到漢文帝時,稅負減半,變成了1/30,3.3%,其中還有三個年頭完全免稅,到他的兒子漢景帝,繼續遵照執行。東漢光武帝說:執行低稅率是我們漢家的祖制啊!看來“文景之治”絕不是什麼空穴來風,完全是一個減稅政策催生出來的盛世,正是基于休養生息和輕謠薄賦的國策,在秦末戰亂中遭受大破壞的生産力才很快恢複到正常的水準。

漢朝是租賦最低的朝代,卻鑄就了盛世與強漢,桑弘羊功不可沒

漢代之是以成為中國第一個自夏商周以來延續兩百多年的王朝,低稅負是其主因之一。不僅稅負低,一遇到災荒,還予以減免,每逢皇帝登基,或遇到祥瑞之事,通通赦免,竟然還有國家貸款制度資助那些欠租的農民,我大漢焉能不興盛起來?

但是,國家不能總基于低稅賦,如此何以厲兵秣馬,抵禦外侮?如此何以興修水利,治理河流?如此何以販濟災民,扶危濟困?如此何以給官員階層發工資,發獎金?漢武帝之前,漢匈戰争基本上是以漢王朝敗北為結局,漢王朝忍氣吞聲,息事甯人,到了漢武帝,不想再忍了,但是打仗是要花銀子的,不能增加稅賦,銀子從何而來?

漢朝是租賦最低的朝代,卻鑄就了盛世與強漢,桑弘羊功不可沒

漢武帝有兩位理财高手,一位是桑弘羊,給漢武帝出了主意——鹽鐵專賣和算缗,一位是張湯,給漢武帝也出了主意——告缗。

人不可一日無鹽,耕田也須臾離不開鐵,此兩進項被國家專營,生意當然好了,漢武帝撈了一把,可以去西域買汗血寶馬了。

桑弘羊的經濟新政不僅于此,他還推出均輸、平準的政策,國家變為商人,參與大宗貨物的交易,賤買貴賣,調劑餘缺,不僅可以平抑物價,同時還增加了财政收入。他還收回了鑄币權,統一币制,帝國的經濟運作效率大大提高,後來他還推出捐官、酒類專營的法子,為漢武帝又掙了不少銀子。

漢朝是租賦最低的朝代,卻鑄就了盛世與強漢,桑弘羊功不可沒

要說更天才的經濟政策,非算缗和告缗莫屬了。何謂算缗和告缗?缗在漢代是穿銅錢用的繩子,一缗是一千文。這個政策說得通俗點,算缗就是商人自行報稅,告缗是對隐匿不報者重罰,并鼓勵檢舉揭發,凡揭發屬實者重賞。都說“無商不奸”,誰願意心甘情願給國家交稅啊!

結果,正常的報稅和罰沒又給漢武帝大賺了一筆,而這一切都是在沒有提高農業稅的基礎上實作的,看來漢武帝是以重農輕商的宏觀調控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的。有了這些銀子,其後,大漢騎兵在衛青和霍去病的率領下橫掃大漠,所向披靡,漢匈戰争的天平倒向了漢朝這一端,攻守之勢易也。

漢朝是租賦最低的朝代,卻鑄就了盛世與強漢,桑弘羊功不可沒

當然,知識分子會批評漢武帝窮兵黩武、好大喜功、奢靡無度、封禅、巡遊、賞賜、敗家子等等,但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既要北擊匈奴,保家衛國,又要與民休息,不增加田賦,不打你們商人的主意,你說還有别的更好的辦法嗎?不過,漢武帝同志鋪張浪費,不遵守“八項規定”,理當受到批評。難能可貴的是漢武帝同志很有自知之明,也有自我批評的精神,在征和四年(前89)下罪己沼,曆數自己的不當之處,史家稱之為“輪台诏”,連司馬光也贊他能知錯就改,是以漢朝沒有重蹈秦始皇的覆轍。

漢朝是租賦最低的朝代,卻鑄就了盛世與強漢,桑弘羊功不可沒

當然對于桑弘羊,當時還有更“學術”的批評,就是指責朝廷“與民争利”,為此還舉辦了一次專門的會議,後人把它叫作“鹽鐵會議”。不過,《漢書》裡對它的記載隻有一句話:(漢昭帝六年)二月,诏有司問郡國所舉賢良、文學民所疾苦。議罷鹽、鐵、酒類。

這裡的“賢良”和“文學”都是漢昭帝提議讓大臣推薦的能人,算是智囊吧,漢朝時還沒有科舉制度,不過皇帝開始有了秘書。這次會議的結果如何?隻是廢除了酒類專賣,其他“濤聲依舊”。

漢朝是租賦最低的朝代,卻鑄就了盛世與強漢,桑弘羊功不可沒

桑弘羊是地球上奉行國家資本主義的千古第一人,其後的漫長的曆史中,舉凡要富國強兵的變法多循桑弘羊的路徑,王安石也罷,張居正也罷,亞當.斯密也罷,凱恩斯也罷,要說有所不同隻是版本差異而已,時下的經濟政策說到底也不過是桑弘羊的3.0或4.0版吧。看看時下的經濟學家吵得甚嚣塵上的“國進民退”還是“民進國退”,這“鹽鐵會議”看來開了近兩千年還沒有開完啊!可惜,《史記》和《漢書》裡競都沒有給桑弘羊列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