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柳枝刷牙,嚼草藥去臭,古人清潔口腔有妙招

古人把“明眸皓齒”當成評判美人的标準,可見對牙口這件事的重視程度。

畢竟那會兒沒有PS沒有美圖秀秀,不講究什麼氛圍感,更不玩什麼光線拉滿、妝容提成之類的唬人概念,古人對美女帥哥們,那都是鐵标準、嚴紀律、高要求。

楊柳枝刷牙,嚼草藥去臭,古人清潔口腔有妙招

“龌龊”這詞在古代,專門用來形容牙齒肮髒不潔的,呲牙咧嘴都是一種病态。古人的道理就這麼橫:牙不行,就等于你人不行;牙歪了,你這人肯定也跑偏。

古代人怕口臭嗎?答案是——怕!

楊柳枝刷牙,嚼草藥去臭,古人清潔口腔有妙招

1.牙刷與牙粉的發明

早在秦漢時期,咱們老祖宗就開始想着怎麼解決口腔問題了。

《禮記》中有“雞初鳴,鹹盥漱”的記載,天一亮,雞打鳴了,就要起床準備洗臉漱口了。

光用水漱口,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比如蘇轼說,吃完飯後用濃茶漱口,可以解膩,可以去除殘渣,還能養胃。

但這隻是漱口水的一種,還有人加鹽的,有加醋的,還有加明礬的,多少都有殺菌的效果。

楊柳枝刷牙,嚼草藥去臭,古人清潔口腔有妙招

可是漱口的清潔效果有限,老祖宗們就開始想辦法了。最原始的當然是用手指來清潔牙齒,學名稱作“揩牙”。

手上蘸點鹽粒兒,往牙齒上左右摩擦兩下,然後再用水漱口。這看似不起眼的簡短儀式竟然還是從印度傳入的洋風尚。

楊柳枝刷牙,嚼草藥去臭,古人清潔口腔有妙招

不過“揩牙”不文明,發明牙刷也就被古人提上日程。

那麼一開始的牙刷是什麼樣的呢?其實就是楊柳枝兒。

楊柳枝刷牙,嚼草藥去臭,古人清潔口腔有妙招

古醫書《外台秘要》記載,先把楊柳枝泡在水裡,等到刷牙的時候就把它咬開,可使牙“香而光潔”。

裡面的楊柳纖維像是細密的梳子齒兒,這就是牙刷的雛形。是以楊柳還被稱作“齒木”,“晨嚼齒木”也成為了新的每日打卡傳統。

但楊柳枝畢竟是糙物,很容易傷牙龈,等發展到了宋代,牙刷開始有了雛形。

根據史書記載,宋朝有不少巷子裡面都有專門賣牙刷的店鋪,這種牙刷最初是把骨頭、羊角、竹子、木頭啥的整成棍,在上面鑽兩排小孔,再植上馬尾毛,和今天的牙刷長得差不多。

楊柳枝刷牙,嚼草藥去臭,古人清潔口腔有妙招

至于效果怎麼樣,不知道,但它是一種工具,就要比天然的樹枝要高大上,這就叫品味。唯一的缺點就是宋朝當時沒有多少馬,做牙刷又太費馬毛,于是日後豬毛牙刷便逐漸搶占了市場。

有了牙刷,也要配上“伴侶”,在口腔裡纏纏綿綿才算完美。什麼呢?就是牙膏。

宋朝有部叫《太平聖惠方》的醫書名号響當當,裡面就曾經寫過牙膏的配方,桑枝煎水熬膏,加入姜汁、細辛(一種中藥,去寒、止痛、鎮咳),等到凝固,就成了最早的藥物牙膏。

楊柳枝刷牙,嚼草藥去臭,古人清潔口腔有妙招

這麼看來,古人的這種牙膏跟今天我們的不太一樣。今天的牙膏以清潔為主,古人卻是避寒祛濕,更像是用來養生的。

既然想要養生,方法有的是,是以各種五花八門的牙膏也出來了,有“秦椒散方”“龍腦散方”等不同口味供君選擇。

蘇轼是個生活家,自己也發明了牙粉。蘇轼把松脂和茯苓曬幹搗末,然後篩出細粉用小布袋裝好,用水泡上那麼一天,再放進開水裡咕嘟上一會兒。

等到刷牙的時候呢,就舀上一小勺倒進嘴裡。

楊柳枝刷牙,嚼草藥去臭,古人清潔口腔有妙招

茯苓有防蛀牙的功效,現在的中藥牙膏裡面也會加茯苓。于是蘇轼就把配方美滋滋地寫進了自己的日記本《東坡志林》裡。

他實在是寶貝自己的小發明,沒事兒就想炫耀炫耀,後來他還特意給他的好哥們、書法大家米芾送了一份。

蘇轼吹是吹,但他這頂多是自己的一點兒小巧思。因為北宋的時候,街上就有專門賣牙粉和牙膏的店了,各式各樣的都有。

蘇轼的松脂+茯苓,頂多算是給五花八門再加一點。

不過這巧思可不能瞎加,還真容易出事兒,比如蘇轼的對頭,《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就差點兒因為牙粉而癱瘓。

楊柳枝刷牙,嚼草藥去臭,古人清潔口腔有妙招

沈括是古代科學界的大牛,有顆小行星就以他命名。他懂醫學,自己也搗鼓牙粉。可用了之後總是腰疼,在椅子上根本坐不住,他自己也很納悶:我最近都在躺平啊,為什麼腰這麼疼呢?

下屬仔細檢查了他日常使用的物品,發現問題的根源在于——他常年使用苦參為主要成分的牙粉。

雖然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原理,但自此沈括換了牙粉,他那個腰疼自然也就好了。

2.古人如何治口臭?

當古人有了口臭,除了刷牙漱口,還能有什麼小妙招?

第一種,嚼口香糖。沒錯,古代就有口香糖,其主要成分是樹膠。

第二種,嚼草藥。《春秋·左傳》記載,越王勾踐有口氣,他很煩惱,範蠡先生給他出了個主意,讓他吃蕺菜,吃了就能和嘴裡開了排氣扇一樣散味兒。

蕺菜就是大名鼎鼎的折耳根,也叫魚腥草。貌似除了貴州,沒有人喜歡這種口味怪異的東西。是以吃魚腥草對付口臭,怕是在以毒攻毒。

楊柳枝刷牙,嚼草藥去臭,古人清潔口腔有妙招

第三種,嚼香料。

東漢桓帝年間,有個大臣叫刁存,他有口臭,每當他向皇帝奏事的時候,皇帝都皺着眉頭。

有一天皇帝忍無可忍了,賜了一個形狀顔色和生鏽鐵釘一樣的東西給刁存,指令他趕緊放進嘴裡,“含着吧你!”

刁存愣了一下,不知道那是啥,惶恐中隻好遵命,入口後又覺得味辛刺口,不敢下咽,當時眼淚就要下來了,心想,“皇上最近聽我彙報都皺着眉頭,難道這是毒藥?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

他越想越覺得自己涼了,退朝後,匆匆忙忙地跑回家要和老婆孩子們道别。

這時候正趕上一位朋友來訪,趕緊把他攔下,讓他把這東西吐出來一瞅。那朋友看了後就哈哈大笑:這哪是毒藥啊!這是雞舌香啊!上好的香料!

楊柳枝刷牙,嚼草藥去臭,古人清潔口腔有妙招

雞舌香到底是什麼?實際上就是“母丁香”。丁香的花蕾叫公丁香,果實就叫母丁香。

這是一種非常有名的香料,用處非常多,味道嘗起來雖然怪,但是它會揮發出丁香油,芬芳撲鼻。

不過,雞舌香通常産自南洋,特别是印度尼西亞。它到了中國,就是實打實的進口貨,可不是一般人消費得起的。是以嚼雞舌香的通常都是大佬。比如諸葛亮。

諸葛亮特别喜歡嚼這玩意兒。《太平禦覽》記載了一個趣事:曹操曾專門準備了整整五斤上等的雞舌香給諸葛亮送去,還特意在禮盒上留了個條兒:“今奉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楊柳枝刷牙,嚼草藥去臭,古人清潔口腔有妙招

不過他可不是在嘲笑諸葛亮有口臭!人家這是在挖牆腳!

漢代以來,大臣面見皇帝時要口含雞舌香,曹操這一送就是五斤,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這是希望能和諸葛亮通通氣,一起口銜雞舌香,一塊在同一個朝廷裡當同僚。

雞舌香雖然效果好,但畢竟是進口的高端藥材,不是很常見。難道生活中就沒有什麼好辦法來清新口氣嗎?

有!比如唐朝大臣見皇上之前,都會在嘴裡嚼一嚼橘子皮。

等到明清時期,男人們喝完花酒,還總要點上一盤糖炒栗子,倒不是因為肚子餓了,而是要給嘴巴去去味。

楊柳枝刷牙,嚼草藥去臭,古人清潔口腔有妙招

明清小說裡面更是倒出了接二連三的好點子,《金瓶梅》裡的雙料茉莉酒,《紅樓夢》裡的玫瑰清露,香氣醉人,口齒留香。

您瞅瞅,哪怕那時候沒有電動牙刷,也沒有超音波洗牙,治個口臭都能讓古人玩得這麼多花樣,你說咱這中國人的智慧,是不是杠杠的!

編輯|涼山

排版|涼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