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本傷兵戰後被棄,河南農民收留照料47年,報答方式令人唏噓感慨

我們閱盡鉛華,隻為呈現不一樣的曆史。

各位朋友上午好!子淵之前曾給大家介紹過為我國空軍建設出力獻策的國際友人林彌一郎,引發了讀者的熱烈讨論。事實上,抗戰時期曾有許多日軍士兵,被俘後經過我軍感化勸說而幡然醒悟,認識到侵華戰争的邪惡性質,進而主動投身于反戰運動之中。戰争結束後,一些傷殘日軍并沒有回國,而是選擇留在中國。今天咱們就來說說中國農民孫邦俊一家照顧日本傷兵石田東四郎的感人故事。

日本傷兵戰後被棄,河南農民收留照料47年,報答方式令人唏噓感慨

▲正在參加勞動的日本戰俘

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秋,距日本戰敗投降已過去一年,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普通群眾重歸戰前平靜生活,河南省南召縣太山廟鎮梁溝村村民孫邦俊也不例外。某日,他與和妻子攜帶挖掘出來的山貨前往鎮中趕集時,發現路邊有一行為舉止極為古怪的乞丐。此人衣衫褴褛,不停地向路邊行人讨要吃食,但他又不像别的乞丐一樣光明正大的讨要,而是遮住面部,動作也畏畏縮縮。心地善良的孫邦俊上前問候,這才得知此人是遺留在華的日本傷兵。

日本傷兵戰後被棄,河南農民收留照料47年,報答方式令人唏噓感慨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河南農村

孫邦俊雖與大多數國人一樣痛恨日本侵略者,但眼見傷兵這幅可憐模樣,孫邦俊内心有些不忍,就從幹糧褡裢裡拿出兩個窩窩頭并遞給眼前的日本傷兵。傷兵見狀大喜,吃完窩窩頭後竟然一直跟随孫邦俊夫妻身後,始終不肯離去,看樣子是希望好心的孫邦俊夫婦收留自己。孫邦俊夫妻二人都是極為淳樸善良的農民,經過一番商量後,兩人決定收留傷兵,想着這也算是行善積德。誰也沒想到,傷兵這一住就是47年。

日本傷兵戰後被棄,河南農民收留照料47年,報答方式令人唏噓感慨

▲小門野郎近照

得知孫家收留了一個日本鬼子,鄉親們很難了解孫邦俊夫婦的做法,一些偏激者還怒罵孫邦俊是漢奸,并發誓與其斷絕一切來往。孫邦俊夫妻倆不斷向鄉親們解釋,抗戰期間其實有不少日本青年是被迫參戰侵華的,他們與中國人一樣都是戰争受害者。由于日本傷兵老實本分,不生氣也不鬧事,随着時間推移,鄉親們也就逐漸接受了他,還給他取了一個“小門野郎”的外号,也時不時會給孫邦俊家送些多餘的衣物吃食。新中國成立後,當地政府得知此事,特意派人慰問孫邦俊一家,還破例給日本傷兵上了戶口。

日本傷兵戰後被棄,河南農民收留照料47年,報答方式令人唏噓感慨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河南農民舊照

不過很少有人知道,收留日本傷兵給孫家帶來了許多困難——日本傷兵之是以會被留在中國,是因為其患有偏癱,連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完全就是被日軍所抛棄的。被孫家收留後,孫邦俊夫婦日夜耐心照理傷兵,八個月後,傷兵的偏癱得以治愈,孫家卻是以欠下一大筆外債。六十年代初,大饑荒爆發,村裡許多鄉親不幸餓死,日本傷兵卻依靠孫家辛苦挖來的野菜僥幸存活下來。之後,孫邦俊的兒子孫保傑考上縣師範學校,因為家中有日本人居住,被認定“政治上不可靠”,進而被取消入學資格,孫保傑是以倍感委屈,不太待見傷兵。

日本傷兵戰後被棄,河南農民收留照料47年,報答方式令人唏噓感慨

1964年,孫邦俊去世,彌留之際留下遺言,希望兒子能善待家裡的“老憨叔”,有能力的話還要幫助傷兵尋找親人。孫保傑含淚答應後,孫邦俊這才咽氣。因家中有老傷兵需要照料,鄉裡許多女孩都不願嫁進孫家,孫保傑在三十多歲才娶上媳婦。改革開放後,孫保傑與妻子商議,決定将此事公之于衆,以求獲得世人幫助。1991年,日本博州中日友好代表團通路南陽,孫保傑在政府與志願者的帶領下,與“老憨叔”小門野郎一起前去拜訪,結果遇到了小門野郎的戰友津田,後者認定傷兵就是之前失蹤的石田東四郎。經過DNA鑒定,人們最終确定了石田東四郎的身份。

日本傷兵戰後被棄,河南農民收留照料47年,報答方式令人唏噓感慨

石田東四郎,秋田縣增田町人,1937年畢業于東京農學院,後被強征入伍前往中國參戰。孫家兩代人照料日本傷兵的故事傳回日本國内後,引起了日本國民的極大震動。石田東四郎回鄉拜祭時,當地鄉民在各種場合都表達對孫家人的誠摯感謝,并号召日本增田町與中國河南省南召縣太山廟鎮兩地締結友好關系。增田町也向南陽當地捐款600萬日元,并以石田東四郎救援會的名義募集資金,在中日兩國分别建立友好植物園與友好學校等,中日友好學校每年都會設定部分全額獎學金學生名額,以為南陽培養優秀人才與促進中日兩國友好溝通交流。不得不說,好心有好報,這個故事至今讀來仍令人唏噓感慨。

參考資料:

《生者的墓碑》《傷兵東四郎》

繼續閱讀